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aJov2Qc88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能够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生普遍喜爱美术这门课程,很多小学通过美术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将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从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内容的构成来看,既包括对图像的识别,也包括美术表现、日常判断、创意实践和对文化的理解等等。
  图像识别是指小学生要具备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能够对美术作品中的一些图像与符号准确地识别与解读。
  美术表现是指小学生针对一幅美术作品,能够准确地说出作者运用的绘画技术和想要表达的美术风格,或是传统,或是现代,了解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情感。
  审美判断可以理解为是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小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色彩与构图技巧,从中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创意实践是指了解美术作品的创新思维,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創意实践能力,在今后的绘画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
  文化理解相对复杂,要求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内涵,从而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技术落后
  目前很多小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技术落后的现象。很多小学美术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是示范教学,较为注重知识灌输,特别是在对某一作品进行讲解时,主要讲述一些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枯燥,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真正魅力,不利于学生美术热情的培养,使学生无法将美术作品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虽然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融入小学课堂当中,但很多美术教师采用的还是黑板、粉笔这样传统的教学工具。部分美术教师存在对美术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对美术课程创新投入足够多的关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理念出现偏差
  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出现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课本内容的讲授,而真正运用到学生实践绘画过程中的讲解较少,忽视了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的益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意识到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来发散思维,了解绘画的技巧,了解操作理念,一味采用背诵理论知识要点的形式,无法达到更好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师生缺乏沟通
  目前,小学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的现象比较常见。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身边事物很好奇,在美术课堂上容易产生兴奋活泼的情绪,有可能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很多美术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控课堂秩序,会压制学生这一天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较为严肃。但这种授课形式比较死板,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沟通,学生有问题时也不敢向教师提出,缺乏表达自己意见与想法的机会,不利于小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全面健康发展。
  三、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技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建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设计出更为符合教学情境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来创新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动画或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入手,进行美术知识教学,给学生营造一种既具趣味性又能传授他们美术知识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教学当中。美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知识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秉承创新型的理念,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提高美术核心素养。美术教师也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形式,将一些重点、难点融入情境教学当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美术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它是美术教育进步的源泉,要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发挥出美术教学的真正作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形式,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往的美术课堂相对死板,教师如果让学生在主题范围内适当进行创新,随心所欲地绘画,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鼓励,将能够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与满足感,产生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初期就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尽可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与创作内涵,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实现其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实施游戏化教学,以肯定的语言表扬学生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与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比如,美术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小组比赛,让学生把眼睛蒙起来,触摸不同的玩具,然后根据自己触摸的形状和感觉来绘画,将自己触摸到的物品绘画出来,可以用点、线、面、颜色等来充分描绘自己触摸到的物品。比如说,用直线可以表示非常光滑,用折线可以表示表面凹凸不平,用波浪线表示外表的柔软,然后对比学生的绘画与实际物品之间的差异。采用这种游戏形式,能够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结合生活实际,在美术创作中有更好的表现,从而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总结,共同进步,争取研发出更为适宜的游戏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适时表扬学生,增强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自信心。美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学生美术绘画的自信心。
  比如在学习画脸谱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且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各个脸谱的类型,找到自己喜欢的脸谱来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性思维。以往的固定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核心素养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教师要尽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予以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美术核心素养。
  (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所谓的美术表现能力,指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意识和空间概念之后,对不同的材料进行运用,继而展开艺术创作,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个人情感和创作意图进行表达的能力。总而言之,美术表现能力可以看作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合理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教师应当对课后作业进行巧妙设计,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艺术创作,让学生将课堂上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组织“化妆舞会”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制作舞会的头饰。在课后任务中,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对家庭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制造出多样美丽的头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的课后作业能够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实践自己的创作构想,对各种材料进行搜寻,与父母合作设计样式,搭配色彩,动手缝制和裁剪,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基于艺术视角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创造,促进其美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要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要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创新教学方法与技术,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生溝通互动,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乔蓓蓓.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00.
  吉凤兰.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景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27.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较多,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整合资源,运用心理效应来提高课堂效率.心理效应是学生的反馈评价组合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心理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合理地完成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心理效应;应用研究  学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情感思想上的心理暗示,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把握好了心理效应,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中,而把握不当,则可能导致学
【摘要】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工程建筑到商场购物,从交通出行到家具布置等,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如果一个人不懂计算、不会计算,那么他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困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技能应用得非常广泛,基础性强,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多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研究  学生想要学好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已有四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文章从看懂、概括、梳理关系、课堂评价语、课堂实践、模式梳理、理性课堂构建、核心素养落实评价、形成指导思想与教学观等九个步骤,构建课堂教学落实的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落实;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全学科阅读素养培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课堂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教学信息,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课堂语言技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长特点、环境特征等,合理应用教学语言.本文简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教学语言的必要性,并对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逻辑性  一、引
【摘要】阅读理解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学生在语言学科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又是英语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因此,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初三英语阅读备考对策展开论述,以期能够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率,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三英语阅读;备考;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题目在考试中难度
【摘要】知识源自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只有经过生活化的知识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和生活相结合,以促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  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要
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重、过强的阅读任务往往会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使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部编版教材中增设“快乐读书吧”一栏,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