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终身学习为社区发展积蓄能量,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推行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丽萍(1983-),女,山东潍坊人,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管理。
(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终身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基金赞助项目(项目编号:FJ010)的研究成果。
早在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钦斯(R.M.Hutchins)出版的《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指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全体成员充分发展自己能力为目标的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即俗称的《法尔报告书》(Faure Report),特别强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两个理念,指出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不再是精英分子的特权,亦不是某特定阶层的专利品,它为全体社会中每个人一生所拥有。在此社会中,每个机构均应负起教育的责任,提供教育的机会。[1]随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广泛传播。顺应国际潮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福建省制定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第十七条,也强调“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乡镇和社区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途徑。社区作为社会学名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为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活动。[2]其核心理念是“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参与教育”,其目标就是通过“终身学习”、“全民学习”,营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社区发展积蓄能量,提供动力,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推行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关键。
一、社区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现代社区教育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北欧国家,由于当时北欧国家出现了以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为特征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的聚合,启发了民众对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的迫切要求,从而促进了为成年人创办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规模成人教育的社会背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到了本世纪,全球已有70多个发达与较发达国家通过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总的情况是: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现代化素质状况、国民现代化建设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我国在最近20多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出现了类似的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等现象,这就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开放化、科学化,而社区教育具有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和促进其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作用,表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可见社区教育具有全天侯、全方位、全人生的基本特征。这正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总之,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和民众对学习的旺盛需求,社区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学习型城市
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和数量增长,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城市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取决于城市社会各阶层对知识技术的获取和创新能力。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并与一个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系统整合,是一个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大连、天津、深圳等6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城市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导向、以终身教育的体制实施和学习化社会实现为基本特征的、以不断更新和开发劳动力的潜能和素质为基本任务的、以保持和不断增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城市发展类型。[3]根据王良(2002)的论述,所谓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内容运用于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一种实践。它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种组织化的学习活动,努力营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推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谈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而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因地制宜。二是只有当学习最终成为人们精神享受、休闲娱乐的需要时,而不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时,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才能实现。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前提,学习型城市具有以下特征:(1)学习性。学习型城市十分注重学习,按照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学习为纽带,通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来构筑新的“学习链”,在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构筑学习体系,建立学习机制,使城市成为“人人学习之邦”。[4](2)整体性。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需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方能取得实效。(3)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实现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创造性的学习。学习型城市十分注重创新,通过学习来培育和激发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持奋发有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的未来。(4)科学性。在学习型城市中,人们不仅有学习的愿望,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人们愿意学,善于学。
因此,创建学习型城市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社会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创造生活”,在这种生活下,人的一生无法区分为“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因此,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大陆百分百的实施率;加强高等教育,促进高校形式的多样化和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化;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新型市民,特别要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等设施,整合教育资源,创建终身学习的氛围。
2.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就是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等各种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调动城市企业、社会团体、居委会、家庭、个人等参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积极性。政府在整个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起着示范、宏观调控、提供基础设施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构成城市要素的一员。当前我国政府正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决策型政府向学习型政府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即学习型政府。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在社区和家庭中,广泛开展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培训,逐步形成“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氛围。特别是加强外来农民工的培训,培养他们学习意识,并提供各种心理培训,加强农民工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3.建立学习型城市的保障体系
为了使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必须形成一整套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学习型城市的法律保障体系。各地因地制宜,根据本城市发展的情况,制定有关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法律制度,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其次,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经费保障。政府应成立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专项资金,并成立专项小组;加强对城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设施等的建设,尽可能免费向市民开放。最后,建立学习型城市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检查督促,对于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城市进行表彰;坚持把干部群众的学习列入考核内容,使干部群众学有压力,学有动力,学有保障。
三、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1.社区的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城市结构的变化,企业单位的功能迅速转移到了社会,城市职工也在由“单位人”转向“社区人”,职工把过去对单位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也转移到了社区。同时社区内的下岗待业人员、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员都在归属社区。加之,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衍生出了大量企业以外的群体,如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个体业主以及外来进城经商、打工人员等,这些人员也将会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使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呈現出超越行政和经济关系的趋势。社区内集中了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社区成为社会的缩影。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过去企业单位和培训机构的教育功能,满足人们追求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社区的功能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2.社区的发展决定了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社区不仅是人们安居生活的中心,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中心。一个社区的繁荣与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市民良好的道德风尚,全面提高市民的素质,正是建设学习型城市最鲜明的特征。社区的教育最能体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特点,因此,发挥社区特有的优势陶冶人、教育人,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营造有利于人的全民发展、社区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是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5]
总之,城市作为经济、政治、信息、交通等的中心,创建学习型城市不但是学习型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能起到有效的辐射效应,有利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整体水平的有效教育方式,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黄富顺.成人教育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石玚,卓斯廉,汪志广.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李俊.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分析和相应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3).
[4]王荣德.学习型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功能[J].上海发展研究,2003,(12).
[5]于克谦.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5,(5).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丽萍(1983-),女,山东潍坊人,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管理。
(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终身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基金赞助项目(项目编号:FJ010)的研究成果。
早在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钦斯(R.M.Hutchins)出版的《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指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全体成员充分发展自己能力为目标的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即俗称的《法尔报告书》(Faure Report),特别强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两个理念,指出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不再是精英分子的特权,亦不是某特定阶层的专利品,它为全体社会中每个人一生所拥有。在此社会中,每个机构均应负起教育的责任,提供教育的机会。[1]随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广泛传播。顺应国际潮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福建省制定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第十七条,也强调“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乡镇和社区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途徑。社区作为社会学名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为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活动。[2]其核心理念是“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参与教育”,其目标就是通过“终身学习”、“全民学习”,营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社区发展积蓄能量,提供动力,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推行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关键。
一、社区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现代社区教育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北欧国家,由于当时北欧国家出现了以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为特征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的聚合,启发了民众对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的迫切要求,从而促进了为成年人创办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规模成人教育的社会背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到了本世纪,全球已有70多个发达与较发达国家通过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总的情况是: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现代化素质状况、国民现代化建设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我国在最近20多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出现了类似的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等现象,这就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开放化、科学化,而社区教育具有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和促进其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作用,表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可见社区教育具有全天侯、全方位、全人生的基本特征。这正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总之,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和民众对学习的旺盛需求,社区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学习型城市
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和数量增长,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城市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取决于城市社会各阶层对知识技术的获取和创新能力。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并与一个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系统整合,是一个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大连、天津、深圳等6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城市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导向、以终身教育的体制实施和学习化社会实现为基本特征的、以不断更新和开发劳动力的潜能和素质为基本任务的、以保持和不断增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城市发展类型。[3]根据王良(2002)的论述,所谓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内容运用于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一种实践。它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种组织化的学习活动,努力营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推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谈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而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因地制宜。二是只有当学习最终成为人们精神享受、休闲娱乐的需要时,而不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时,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才能实现。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前提,学习型城市具有以下特征:(1)学习性。学习型城市十分注重学习,按照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学习为纽带,通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来构筑新的“学习链”,在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构筑学习体系,建立学习机制,使城市成为“人人学习之邦”。[4](2)整体性。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需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方能取得实效。(3)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实现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创造性的学习。学习型城市十分注重创新,通过学习来培育和激发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持奋发有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的未来。(4)科学性。在学习型城市中,人们不仅有学习的愿望,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人们愿意学,善于学。
因此,创建学习型城市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社会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创造生活”,在这种生活下,人的一生无法区分为“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因此,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大陆百分百的实施率;加强高等教育,促进高校形式的多样化和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化;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新型市民,特别要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等设施,整合教育资源,创建终身学习的氛围。
2.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就是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等各种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调动城市企业、社会团体、居委会、家庭、个人等参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积极性。政府在整个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起着示范、宏观调控、提供基础设施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构成城市要素的一员。当前我国政府正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决策型政府向学习型政府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即学习型政府。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在社区和家庭中,广泛开展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培训,逐步形成“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氛围。特别是加强外来农民工的培训,培养他们学习意识,并提供各种心理培训,加强农民工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3.建立学习型城市的保障体系
为了使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必须形成一整套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学习型城市的法律保障体系。各地因地制宜,根据本城市发展的情况,制定有关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法律制度,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其次,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经费保障。政府应成立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专项资金,并成立专项小组;加强对城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设施等的建设,尽可能免费向市民开放。最后,建立学习型城市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检查督促,对于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城市进行表彰;坚持把干部群众的学习列入考核内容,使干部群众学有压力,学有动力,学有保障。
三、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1.社区的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城市结构的变化,企业单位的功能迅速转移到了社会,城市职工也在由“单位人”转向“社区人”,职工把过去对单位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也转移到了社区。同时社区内的下岗待业人员、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员都在归属社区。加之,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衍生出了大量企业以外的群体,如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个体业主以及外来进城经商、打工人员等,这些人员也将会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使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呈現出超越行政和经济关系的趋势。社区内集中了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社区成为社会的缩影。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过去企业单位和培训机构的教育功能,满足人们追求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社区的功能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2.社区的发展决定了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社区不仅是人们安居生活的中心,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中心。一个社区的繁荣与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市民良好的道德风尚,全面提高市民的素质,正是建设学习型城市最鲜明的特征。社区的教育最能体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特点,因此,发挥社区特有的优势陶冶人、教育人,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营造有利于人的全民发展、社区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是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5]
总之,城市作为经济、政治、信息、交通等的中心,创建学习型城市不但是学习型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能起到有效的辐射效应,有利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整体水平的有效教育方式,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黄富顺.成人教育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石玚,卓斯廉,汪志广.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李俊.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分析和相应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3).
[4]王荣德.学习型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功能[J].上海发展研究,2003,(12).
[5]于克谦.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5,(5).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