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一切不可预见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qi251305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兵的探索给了我们关丁现代诗写的新启示。
  如果你初次读他的诗,可能瞠目结舌。然后,当你尝试全身心投入地阅读时,那么,一种可能是你接近诗的起点,耳日一新,因为,你此前绝不可能见过类似诗。另一种可能则是,你仿佛眼望着体量硕大的长臂猿在词语和意义的枝头跳荡来去,你尚未明确意图时,它便一晃消失了。
  我们试读一首他的《作业练习》:
  “放心遵从晃眼棉花地……亮脚丫子、午睡敬大人”。这首诗在词语从林中映射出模糊的意象:零碎的农村生活记忆,譬如棉花地里单调地摘棉花,频繁回头看是否有遗漏;纤细的粉尘在午后的空气里飘动,并不断刺激着鼻腔;孩子们捉鱼要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大人威逼下午睡……然而,这些在我们想象中呈现的场景,却在具体元素组合中变形,你面对“遵从晃眼棉花地”“需……练习”“亮”“敬”这些表达时,内心必然会动摇。因为,我们依据习惯捕获到的意义,事实可能完全不是那样!
  我们早习惯丁熟练地推测剧情发展,并沾沾白喜,仅仅是基丁生活逻辑性吗?还是一贯就想当然,无意间走在愉快的集体媚俗道路上?
  再来读这首《纸飞机的冲动》,“捣衣惜力气……除掉‘于拉于’还有‘一脸茫然’可惦记吗?”在这样的诗中,如何找到你要的解释?显然,非常困难!因为尚兵操持的几乎是祝由之语。对尚兵的诗作表示不解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那些暗藏深意的词语狂欢,足以摧垮阅读自信,敲响我们写作和阅读习惯的丧钟。 面对这样的诗作,我们很容易置之不理或矮人看戏,而把悠长自由之至的诗歌史抛之墙外。诗歌史早已告诉我们,任何时代出现的新诗都包含“非诗”成分,几乎没有哪样东西没被作为非诗元素质疑过,也几乎没有什么是诗歌不可具备,抑或必不可少的。一切过去的“非”都在融入未来新诗的短暂范式中,而部分人执着不放的“是”在道路上可能已被丢弃。
  尚兵的诗可贵地呈现出反诗意和意义碎片化的倾向,甚至反意义倾向。这使他的诗在短期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批评支点。但尚兵的诗歌价值恰好因此绽现:本能、自发,甚至无理,充分具备现代美学意义上的可挖性。
  他在诗歌中随意斩断日常语言的藤蔓,又重新拼接,在词语间进行平衡写作,构建平等词语关系。不同时空场景的碎片,在读者无法预见的前提下,与本源场景的意象和结构不断发生交错互换和形变,过去可有可无或可替换的词语变得独一无二,它们之间“互喻、对立”,在尚兵赋予的尊重下向所有方向上迸溅耀眼的光芒。没有理所当然的客观,只有词语激起链式反应后在读者那里产生宽广的诗意与无限时空可能,或许这正是尚兵的指涉目标——破坏常规组合,形成相互指涉的陌生而复杂的“气场”,增加诗歌的张力。
  尚兵的诗并非一般的词语犴欢,而是有着深刻自律,是思想加速度跳跃,又驯服地收拢在规整的形式中,从重构词语关系到关注回环拓扑,高度严谨地服从丁某种星空般的秩序。这是天赋使然,才能写出这种罕见的格律。
  在我们普通的阅读经验中,词义与秩序早已如伦理律法般存在,这是我们眺望世界的窗栏,但它也是拘同我们的牢笼,是最难敲碎的果壳。五四先贤做白话文写作尝试,正是基于這种模糊的理解。
  尚兵在他的诗学随笔中,清楚地表达出对世界不解,试图从语言着于来认识世界,认为语言作为整体而存在,每个词语都有自身发展史,都可以赋予新意……对探索者尚兵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对语言与此在关系的深刻挖掘与呈现,是怀疑与批判、反思与重构的漫长行旅。
  尚兵诗歌也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他有卓越的结构语言天赋,能构建旋转的语言星云;但却完整地漠视了读者感受,不容易在阅读者那里引起真正的回声。
  另外,在诗语言的流动中,刻意性仍然存在。涂抹式的写作理念支点还不够坚实,支撑的体系化写作架构还未成形,可通过深入研究现代音乐、绘画、装置等艺术形式,汲取有益的养分。我相信尚兵会找到那个忽隐忽现的虫洞,快速完成诗探索的阶段性旅程。
  哪怕最极端的探索者,也不能彻底远离时代。在《清爽恢复原形》一诗中,诗人回到过去熟悉的场景中,黎明狗吠,泉水叮咚,树木葱茏,池水无声……这是诗人内心同守着的世界。世界早已改变,只有最纯粹的诗人才坚信诗歌是对世界的有力对抗。而这对抗,并非那秦时桃源。
  我们立身丁复杂多元的当代,也只有当下,才是诗歌写作最真实的羊水。
  西边,诗人,生于1970年代,作品发表于《诗歌月刊》《安徽文学》《星星》等刊物。曾获曹植诗歌奖、紫蓬山诗歌节奖等。
其他文献
途中读古诗  手在寂寞里向下一翻  手又像枫叶  贴紧几个多事之秋  雨打纸上跳动的字迹  这趟慢车空空荡荡  仅仅运载着  一个旅人,我  听着风,在深谷里  秋月敲打一轮秋月  秋月敲打河滩的积水  不只一遍  我读那些诗,树下  窗前,墨黑的湖  寂寞里我想再看看  他们。喝醉了他们就  舌苔发苦,就躺在  石头上侧听秋之声  他们的寂寞也像秋月  我一翻手,合上了书卷  树  从树的根部进
沙漠之鱼  刚刚我又撕开毛边诗集的一页  用半日浮生仰慕一条鱼  看它在书的夹缝里游泳  我很好奇  这条鱼如何在树木的年轮里存活  又如何在纸浆的残留溶剂里  保持清醒呼吸  时隔多年  当你也打开同样的一页  你会惊奇地发现  这页纸的背面  我已成为一条潜泳的沙漠之鱼  虽然,我们分别了几个朝代  却可以因为墨香而重逢  隔着一张纸相互倾慕  直到我们眼里  噙满沉沉暮色  蜘蛛  它一生都
秋风萧瑟抖落一树枯叶  曾经紧拥入怀的爱  被冰凉的空气席卷  无法预防无法遮盖  那么鹅黄的体态  变得如此斑驳  碎落一地,距离  从此拉开  那么多乍然离开  疏远。并非一刻存在  语言成了障碍  唯一不变的是四季更迭交替  还有星系的轨迹  话语,是发在心里  还是在宇宙之外  一個字与另一个字  用多少语言来释怀  一颗心与另一颗心  撑开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秋天真的来了
我包含世间所有的梦境。   ——佩索阿  偏岭:我赞颂那些让膝盖粉碎的事物  黄鼠狼躬身的傍晚,野鸭的词  闪烁而来。星群呼应那旋转的渴望  月光和夜一起降临这眼眶——醒着的眼眶  而村庄和睡眠一起走向平原深处  我们和微风读着他们。我们尝试  用玉米粒替换星星  石头蹲坐着,而树走开  我们和道路探讨路的尽头  我们不说,而路继续……  这个夏天总是在它的内心保留雨的情感  总是在我们湿漉漉的眼
我需要弯下腰 从你的稚嫩里  掬一口淝水的绿 清浅的或深重的  那弥漫的绿意 是你捧起的一垄垄  炊烟 让我找到了故乡  我细心掰开一颗颗土坷垃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 在她的尘埃里  努力分辨出血与汗水 分辨出先人的  脚印与牛蹄窝 这确需费些力气  就像和我说出赞美故乡之词  我需吞下多少颗露珠或药丸  说,“那时候地表的绿与天空的蓝一样不规则”  我只能在淮北平原的一隅 顺着风  和自己的喘息
老祖母的故事讲了很多遍  那些黄历般的过往  如同老掉牙的机器  把岁月都绞了进去  来,继续喝一杯  看一条蛇如何咬穿我的小腿  一口下去,恐惧肿胀起来  殷红。腐烂。开出斑斓的花。  日头低过灯影  未上漆的木椅泛着陈旧的白光  空竹篮扯紧简单的日子  一杯酒的工夫  油灯把天空照得漆黑。  归  起初,是因为那放纵的红从一扇门撞进另一扇门  喧哗或者安详之后跌倒在湖的对岸  再没有消息  那
一个火柴盒就可以装下  我的幸福(外三首)  刘忠於  我只想,在这个熟悉而陌生  是异乡又是故乡的城市  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窝  能够容下我的身体和灵魂就好  我笨,我就笨鸟先飞  我蠢,我就愚公移山  我慢,我就行蜗牛步  二十九层的房子  是一个高悬于我头颅上空的梦  为此,我蜗牛一样  一厘米一厘米努力地朝上爬  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爬进  一个火柴盒似的  幸福的窝  我把一吨废钢筋搬成了
变形  在一座白色城市的街道  所有人变回了野生动物  淘气的猴,优雅的斑马  孤独的狮子,傲骄的长颈鹿  当然,如果你想置身它们的行列  也得化身为一只温顺乖巧的绵羊  站在你身边的,是另一只小母羊  它咩咩地叫,目光能把雪花融化  一座雪的城,冰雕的山  复活的魂魄在火焰上奔跑、跳跃  “假如时间穿越到过去,历史中的  某一段,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亲爱的,现在问题是——  你们弄反了,把
临渊者  当一个人拥有和时间对抗的力量  这意味着什么——  他将在痛苦中获得清醒,并对  现实的安逸产生警觉。1961年7月  海明威用一杆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数十年后的今天,我在一首诗中  看到了自己的宿命——一个  在罅隙中等待被征服的困境  因此,一个人的自戕变得有迹可循  这只是一种方式,在征服  与被征服之间。或许结局早已注定  一个在深渊边徘徊的人,总有  纵身一跃的瞬间。这并不
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1955年12月23日生,苏格兰诗人。曼彻斯特都会大学当代诗歌教授,2009年5月继安德鲁·莫逊当选为英国桂冠诗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桂冠诗人。自197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肉身风向鸡》后,达菲陆续有九本诗集问世,创作备受肯定。作品《直立裸女》获苏格兰艺术协会奖,1987年《出卖曼哈顿》获毛姆文学奖,1993年《吝啬的时间》获韦伯特诗奖、年度先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