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1 利用新颖有趣的历史故事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导入新课教学中,设计了下列情景: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大家看屏幕:(展示课件并解说)它三面临海背靠大陆,而且军事防御严密,特别在金角湾的人海口还用了一道铁链封锁。土耳其军因此一筹莫展。后来终于有人想出一条进攻路线,出奇制胜。大家看屏幕:(展示课件并解说)土耳其舰船想从加拉太陆路绕过封锁铁链,进入金角湾。那么,当时船是怎样在陆地前进呢?(停顿)(展示课件并解说)原来进攻当晚,借夜色掩护土军80艘舰船悄悄靠上加拉太岸边,接着将舰艇用人力拖到岸上,随即在陆地上用坚厚的木板铺设了一条道路,又在木板面涂上大量的牛油,于是经过一夜的努力舰船终于通过滑板从陆地绕过对方的封锁线,到达金角湾的尽头。从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那么,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牛油铺在木板上呢?学生感到好奇并思考。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故事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教学中可巧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应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具体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场景一
龟兔同时出发,一会儿后,兔子回头望去,乌龟被自己甩在后面,兔子很骄傲。
师:此时兔子为什么觉得自己跑得快呢?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经历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生:它们跑的时间相同而兔子跑的路程远。
师:这就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第一种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远则运动快。
场景二:乌龟经过艰难跋涉已接近终点,而兔子猛醒狂追但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先到达终点,获得比赛胜利。
师:兔子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而乌龟虽因先天条件差,暂时落后但毫不泄气,最后获得成功(借题发挥进行德育渗透)。
师:乌龟凭什么被定为胜者?
生: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
师:注意比较龟兔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第二种方法。
生: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则运动快。
3 利用漫画动画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有趣的插图或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滑轮》时利用一幅漫画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胖瘦两人的情形,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瘦一些的人会被吊在空中?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在学习压强,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时,可制作一组图片或动画:胖瘦不同的两个小孩在冰面上玩耍,不一会儿胖子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压力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时岸上的大人急忙跑过去施救,结果也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危急之中,有几个人匍匐在冰面上爬过去将小孩和大人都救了上来(受力面积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看完图片或动画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 通过自身体验和游戏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在讲摩擦力时,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参与。一位同学用双掌将另一位同学的一只手掌夹住,另一位同学将手掌抽出,并尝试一下怎样才能使对方的手掌较难抽出?做完一次后交换角色再做一次。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和提高科学素养。
5 通过“小魔术”创设问题情景
在大气压强教学导人新课中,老师通过一个“小魔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师上课时带来一个内装两种酒的带孔的“神奇的酒壶”、几个透明塑料杯。师: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提问:同学们看我这壶里装的是什么?演示:堵住酒壶的两个小孔往外倒。学生:观察:什么都没,惊奇,思考。师:我能让它变出白酒。演示:堵住酒壶的一个孔往透明杯倒。学生:观察:果然倒出白酒,感到惊奇并思考。教师:我还能让它变出红酒。演示堵住酒壶的另一个小孔往透明塑料杯里倒。果然倒出了红酒。学生:观察思考,感到惊奇。教师: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是大气压强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此酒壶内部有两个容器,每个容器分别与壶把上的一个小孔连通。这种壶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发明的。也是历史传说中的“阴阳壶”。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大郎杨延平就是被人用这种壶的酒给毒死的。
6 实验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密度的测量》教学中。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让学生鉴别并获得成功体验后,引导学生小结:利用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
(2)播放新闻故事片断:骗子利用假金元宝进行诈骗。引出本节课题即密度的测量。
然后引导学生:1.制定探究计划;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3.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物理问题分析和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延伸,小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把两个皮碗中的气体挤出后,拉两个皮碗的过程,体验大气压的大小。分析和实验“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墨水吸进钢笔”、“人的呼吸”等这样小实验说明大道理,使问题得到深化与升华。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物理教学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成功的问题情景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1 利用新颖有趣的历史故事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导入新课教学中,设计了下列情景: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大家看屏幕:(展示课件并解说)它三面临海背靠大陆,而且军事防御严密,特别在金角湾的人海口还用了一道铁链封锁。土耳其军因此一筹莫展。后来终于有人想出一条进攻路线,出奇制胜。大家看屏幕:(展示课件并解说)土耳其舰船想从加拉太陆路绕过封锁铁链,进入金角湾。那么,当时船是怎样在陆地前进呢?(停顿)(展示课件并解说)原来进攻当晚,借夜色掩护土军80艘舰船悄悄靠上加拉太岸边,接着将舰艇用人力拖到岸上,随即在陆地上用坚厚的木板铺设了一条道路,又在木板面涂上大量的牛油,于是经过一夜的努力舰船终于通过滑板从陆地绕过对方的封锁线,到达金角湾的尽头。从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那么,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牛油铺在木板上呢?学生感到好奇并思考。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故事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教学中可巧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应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具体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场景一
龟兔同时出发,一会儿后,兔子回头望去,乌龟被自己甩在后面,兔子很骄傲。
师:此时兔子为什么觉得自己跑得快呢?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经历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生:它们跑的时间相同而兔子跑的路程远。
师:这就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第一种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远则运动快。
场景二:乌龟经过艰难跋涉已接近终点,而兔子猛醒狂追但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先到达终点,获得比赛胜利。
师:兔子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而乌龟虽因先天条件差,暂时落后但毫不泄气,最后获得成功(借题发挥进行德育渗透)。
师:乌龟凭什么被定为胜者?
生: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
师:注意比较龟兔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第二种方法。
生: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则运动快。
3 利用漫画动画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有趣的插图或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滑轮》时利用一幅漫画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胖瘦两人的情形,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瘦一些的人会被吊在空中?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在学习压强,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时,可制作一组图片或动画:胖瘦不同的两个小孩在冰面上玩耍,不一会儿胖子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压力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时岸上的大人急忙跑过去施救,结果也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危急之中,有几个人匍匐在冰面上爬过去将小孩和大人都救了上来(受力面积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看完图片或动画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 通过自身体验和游戏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在讲摩擦力时,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参与。一位同学用双掌将另一位同学的一只手掌夹住,另一位同学将手掌抽出,并尝试一下怎样才能使对方的手掌较难抽出?做完一次后交换角色再做一次。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和提高科学素养。
5 通过“小魔术”创设问题情景
在大气压强教学导人新课中,老师通过一个“小魔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师上课时带来一个内装两种酒的带孔的“神奇的酒壶”、几个透明塑料杯。师: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提问:同学们看我这壶里装的是什么?演示:堵住酒壶的两个小孔往外倒。学生:观察:什么都没,惊奇,思考。师:我能让它变出白酒。演示:堵住酒壶的一个孔往透明杯倒。学生:观察:果然倒出白酒,感到惊奇并思考。教师:我还能让它变出红酒。演示堵住酒壶的另一个小孔往透明塑料杯里倒。果然倒出了红酒。学生:观察思考,感到惊奇。教师: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是大气压强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此酒壶内部有两个容器,每个容器分别与壶把上的一个小孔连通。这种壶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发明的。也是历史传说中的“阴阳壶”。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大郎杨延平就是被人用这种壶的酒给毒死的。
6 实验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密度的测量》教学中。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让学生鉴别并获得成功体验后,引导学生小结:利用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
(2)播放新闻故事片断:骗子利用假金元宝进行诈骗。引出本节课题即密度的测量。
然后引导学生:1.制定探究计划;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3.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物理问题分析和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延伸,小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把两个皮碗中的气体挤出后,拉两个皮碗的过程,体验大气压的大小。分析和实验“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墨水吸进钢笔”、“人的呼吸”等这样小实验说明大道理,使问题得到深化与升华。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物理教学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成功的问题情景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