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为人镜,“言” 为心声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抓住写人叙事文章中人物语言描写进行分析,可以洞悉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探知人物的社会地位与特殊身份,明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可以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描写;个性特征;文章主旨
  有这样一则“咏雪”的小故事:话说某朝某代的一个冬天,财主叫上秀才陪同宴请县官大人,酒足饭饱之后,三人到院外赏雪,县官老爷忽然来了雅兴,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秀才脱口而出:“大雪纷纷坠地 。”县官整了整乌纱帽,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苦思片刻,笑着说:“下它三年何妨?”这时正好一位衣衫褴褛的穷人走过来,抬眼看了看财主,嘟哝了一句:“放你妈狗屁。”
  “语” 为人镜,“言” 为心声,秀才、县官、财主、穷人因为所处境遇不同,所怀心事也不同,对下雪天的感受自然不同,以“雪”为题说的话当然也就不同。秀才是读书人,在县官面前自然要卖弄一下文采;县官不忘自己的身份,着急忙慌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衣食无忧,又正好请到了县官大人做客,自然把下雪看作是人间乐事;唯独穷人,缺吃少穿,因为下雪更是饥寒交迫,当然要说粗话骂人了。
  人物语言就像一面透视镜,能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个性特征展露无遗,能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呈现在读者眼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人物描写,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进行分析,阅其语而知其人,读其言而明了其个性特征,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历来为人赞叹,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一见面立即想起了死去的爱女,贾母抹泪,众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也正是在此时,“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泼辣性格正是通过第一次出场的语言描写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贾府众人面前竭力赞美林黛玉,也绝不扬此失彼,没有冷落贾府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奉承完同辈,也没忘了向老祖宗表忠心,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八面玲珑、机变逢迎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语言与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密切相关,与人物的素质教养、性格爱好、心理状态、所处环境更是息息相关,优秀文章的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可以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
  分析人物语言描写,可以探知人物的社会地位与特殊身份。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堪称文学经典,孔乙己标志性的语言是“满口之乎者也”,当酒客当面证实“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时,孔乙己的争辩是“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君子固穷”和“者乎”之类。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见碟子中茴香豆所剩不多,孔乙己着了慌,看看豆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用语言来标榜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总是试图站到长衫帮的行列。但在酒客和掌柜的眼里,孔乙己的地位是连短衣帮也不如的,他们的语言是句句戳中孔乙己的心灵伤疤,“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他们的冷漠无情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其中一个原因。 孔乙己,一个封建没落时代的读书人,一心想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成为社会的上层人,迂腐麻木,不屑与短衣帮为伍,落到了尴尬的境遇却不自知,可笑可叹,可怜可悲。
  分析人物語言描写,可以明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与报案人赫留金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围观群众的对话描写交代了狗咬人案件的由来;借助奥楚蔑洛夫与警察叶尔德林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将军家厨师普洛柯尔的对话描写展示了奥楚蔑洛夫审判狗咬人案件的依据;还是借助奥楚蔑洛夫与赫留金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小猎狗的对话描写交代奥楚蔑洛夫审判狗咬人案件的结论。断案过程中人物的对话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专横跋扈的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也跃然纸上。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分析语言描写可以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朱自清的《背影》是歌颂父爱的名篇,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共有五处。第一处,父亲遭受了双重打击,“祖母”去世,“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在家,家庭失去经济来源,我回家奔丧,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父亲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处,在南京父子即将分别,虽然“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北京也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再三嘱咐熟识的茶房后仍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三处,送我到车上后,仍然坚持“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第四处,朱红的橘子放好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第五处,临别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进去吧,里边没人”。五处语言描写,最长的句子不超过20个字,但当时父亲的体贴、爱恋和依依不舍之情,父亲在艰难的处境下朴素深沉的父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逼真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常常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来解读文章,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高荣梅(1968— ),女,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江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其他文献
膝關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快步走有助于缓解膝关节炎病情。研究小组对1800多名老年膝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6%的老人接受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对比分析发现,参试者每天只需中高强度步行(快步走)5分钟,就可降低16%的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概率。在这里,“中高强度步行”被定义为“每分钟步行100步以上”。研究表明,膝关节炎患者也可以积极参加锻炼。  摘自《生命时报》
摘要:“文本研习”是高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文本解读能力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在阅读教学中,可借助师生隐性知识来提升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拟从隐性知识的引入、传递和表达三个方面,来阐述和探讨如何实现师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关键词:文本研习;隐性知识;主体体验;经验迁移  目前正在苏浙等地区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体例由单元板块改成专题模式,形成多种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的格局。其中,“阅读
摘要:对于文章的赏析,关键在于读懂、读通,而读懂、读通的关键则是把握细节。在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心理描写、侧面烘托、语言描写和场面描写等角度,以圈点批注、小组讨论、引导质疑、课堂练习为抓手,指导学生赏析细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我的母亲》;细节赏析;语文素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赏析课文时“对于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场鸿门宴,千古任评说。”两千多年前的那场盛会,通过史学之父司马迁如椽之笔渲染,早已成了跌宕起伏、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清王昙“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的诗句,把汉家得与霸王失的缘由进行了充分解说。休谟说:“没有其存在原因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结果都不是突然的,它在开始时就已经预示了。如果仔细研究鸿门宴上双方阵营各人物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楚汉后来那个结局。  可以
清宫剧《延禧攻略》第29集中,袁春望特地带来了草药——刺儿菜给魏璎珞治疗手伤,让璎珞有些感动。  那么,這个刺儿菜到底是什么“神药”?有什么功效呢?  刺儿菜很常见,中药名为小蓟  根据剧情,魏璎珞当时是双手泡在水中,又红又肿,袁春望拿刺儿菜给她的手消肿。由此推断,这味名叫“刺儿菜”的中药能够活血消肿。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记载了刺儿菜,中药小蓟的别名之一,并且临床也用小蓟鲜品
摘 要: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中同时用到“我”和“吾”两个第一人称代词,这不仅让中学生疑惑不解,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产生时代”“语法功能”“单复数使用”和“使用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我”与“吾”的区别。  关键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一人称代词;我;吾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
一旦出现疼痛,很多患者会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止痛药来快速止痛。然而,医生建议,止痛药不宜长期服用,否则容易导致肝肾损伤等严重副作用。那么,不用止痛药,真的能止痛吗?英国《每日邮报》近日载文,刊出医学专家莎拉·布罗尔博士总结出的“管用的7种天然止痛法”,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  治疗偏头痛  闻闻薰衣草精油 研究發现,闻闻薰衣草精油可显著减轻偏头痛症状。偏头痛发作时,闻薰衣草精油15分钟比使用安慰
摘要:围绕中心举例子是写好议论文的根本。拟以“思考”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训练做为范例,指导学生在使用例证法时学会变通思维,契合观点,选材典型准确;紧扣主题,适当的增、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贴切有效。  关键词:材料作文;选材准确;论证方法  议论文中最常用的议论方法就是例证法。例证法运用得好不好,是一篇议论文成败的关键。首先,选材要围绕中心,典型准确,善于一材多用。其次,论证要契合观点,善于增删
2019年7月10日,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雁窝岛的一块湿地,一窝嗷嗷待哺的幼鸟正呼唤着母亲。  朝着幼鸟鸣叫的方向望去,一米多高的芦苇荡里赫然立着一排高大的雕塑——几名壮士正弯腰前倾身子,奋力拖拽牵引绳,期望将一台陷入沼泽的“K95”拖拉机拉上岸来。  这一场景描绘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雁窩岛开垦过程中涌现出的“潜水挂钩”的故事。这是开垦北大荒的一个缩影,壮士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
摘要:2018年春节前袁枚一首小诗《苔》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却一下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这是自2016年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续写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再次以新的载体对国人心灵的深度叩击。国人诗性未死,凭借着一壶浊酒,一帧画卷,或者一首歌谣,就能摇荡出一树树繁花似锦。  关键词:文化内聚力;《苔》;文化热度;多文本  2018年春节前,有这么一首诗歌,质朴无华,没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