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又是那个熟悉的旧梦。
被点亮的阳光从七环开始,逐渐走过故宫,走过后海,走过每一栋摩天大楼与每一个挂在胡同口的鸟笼。天安门的仪仗兵步伐铿锵,把鲜艳的旗帜升至旗杆顶端。有着精致妆容的年轻白领踩着高跟鞋从地铁口的大风中匆忙走过,人潮如海,铃声起伏,那是一个让人心神往之的世界。
读高中的那两年,那个关于北京的梦如同不断灌进内心世界的潮水,汹涌澎湃,永不止息,紧紧攫住年轻的灵魂。意犹未尽地从梦中醒来,我带着微微汗意的左脸颊有被袖子压出的痕迹,窗外的小城恰好没入消沉的暮色之中。
那些年,我所生活的西南小城,有着千篇一律的面孔与异曲同工的故事,骑车只用半小时便可逛遍全城,就连每一个空气因子,似乎都在以窒息的力度逼迫着人加速逃离。
这里不是容身之所的念头,早已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我承认,纵然17岁的自己面容普通、性格寻常,然而胸膛中的野心却在日益膨胀。于我而言,人生一世难回头,便该红尘潇洒,对酒当歌。而北京,恰恰能满足我所有的期许,是未来值得奔赴的城市。
期望总能让人心甘情愿为了梦想而不惜一切地去付出,甚至生生撕裂自己。记得在高三滴水成冰的冬天,自己永远是第一个顶着寒气冲进教室的学生,可以为了一套试卷老僧入定般坐上一天,可以放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爱好,青春朴素到仿佛只剩下看书这一件大事。
2
高考后的夏天,命运回馈了我一个值得庆贺的分数,毫不犹豫地,我将全部志愿指向北京。在那座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我可以学习摄影,学习广告,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设计风生水起的人生,让自己的文艺细胞得到充分释放。
然而,上交志愿表之前,我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我更应该留在省内读一所航空学院,毕业后便可以端上国家饭碗,而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一场惨烈的拉锯战过后,我迫不得已向父母的强硬态度妥协投降,就此向梦中的北京挥手告别。
那些年月,我似乎与家里就不曾有过一团和气的时候,每逢假期,我更愿意待在学校,或去市中心做兼职。兼职的地点是在一家咖啡厅,偶尔从迎来送往的忙碌中挣脱出来,我偷偷抱着托盘站在落地窗前走神,总算有片刻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3
咖啡师阿泽刚刚从北京回来,是位集多个故事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虽然他是四川人,但是十年的北漂生活,早已在他的口音里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有过留学背景,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北京商圈拥有过一家客流量不错的咖啡厅,然而这个三十而立的男人却突然抛却让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一切折返回西南,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我和阿泽走得最近,有时下了班会一起吃饭,只是饭后便分道扬镳。
有一次,我与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激烈争吵,气昏了头的我直接摔掉了手机。阿泽一副担忧的神色,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最终陷入了沉默。
那天下班后,坐在氛围醉人的小酒馆里,阿泽向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结发妻子重疾难愈,击碎了他的意气风发,也让他对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定义。为了满足妻子余生定居川西的愿望,他用一日时间,处理掉了北漂十年得来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携妻子回到四川。下一步,两人想去西藏办一所公益教学机构,听听高原裂帛向天的声音,体验生活在财富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失去一样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身边的东西接二连三地失去。那天晚上,衬着酒馆幽微的光线,阿泽淡然地与我漫谈人生,却在我的内心世界触发了一场八级地震。
原来,人人都有着难以言表的过往,而有些人之所以能够不平凡,并非是因为曾有过风生水起的人生,而是面对生活的高位下沉,还能活得像一位荣耀王者。
4
毕业后,依据入校时与学校签下的一纸定向就业协议,我单枪匹马奔赴工作单位。这是某座小型机场的附属单位,渺小得如同庞大机器上的一颗最不起眼的螺丝钉。
生活如此戏剧,半生追逐,明明想抵达灯火璀璨的腹地,却偏偏向西,人生的轨迹滑向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
阿泽发来微信,说妻子的病情有所恢复,两人已经动身前往西藏,路途上信号不好,可能会很长时间无法与我联系,希望我能早日开怀。
有一次,我们接到要在雷雨天气中保障十几架飞機平安降落的艰巨任务,大家如同打仗一样忙碌在工作间里,汗水浸透衣衫,直到深夜两点。当我们通过屏幕看见最后一架飞机平稳着陆时,一群大男人兴奋得击掌庆贺,相互拥抱。
那一刻,站在窗前眺望,骤雨刚歇的机场展现出动人柔和的一面,我欣慰地发觉,自己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颗星辰。
是的,知道一切已成定局后,在那座被一天一地青翠环绕的小院子里,情绪反而慢慢镇定下来,我开始尝试用心经营下半生的生活,不再怨天尤人。
5
在24岁那年,我终于原谅了岁月,未曾经历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戏剧性的幡然醒悟,不过是被岁月重新雕琢一番过后,从内打破了自己。彼时,在悔意中浸透许久,父母早已不复年轻时的强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孩童式的小心翼翼。在收到我邀请他们来探望的电话时,他们满口答应:你高兴就好,你高兴就好。
你有见过类似阿泽的这样的一群人吗?我见过。他们或是站在三尺讲台,或是守望着海疆边关,做着也许并不喜欢的事情,终其一生与寂寞为伍,只为他人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
如果有些事总得要有人去做,便让我成为其中一员吧,在逐渐与世界和解的年纪,我为一生做了决定。
我曾以为,与北京擦肩,注定此生都将是落败,而今终于懂得,一次选择上的偏差不是彻底荒凉人生的理由。学会原谅,接受失去,绝地反击,将自己重塑成不同形态并融入每一片土地,是生而为人的必修课。
有些遗憾,我至今仍旧没去过北京,那里于我而言,依旧还是屏幕上的北京,故事中的北京,旧梦里的北京。但我庆幸自己走出了那场为期7年的纠结,也走出了年少轻狂,并且在遥远的地方,活成了一座北京。
又是那个熟悉的旧梦。
被点亮的阳光从七环开始,逐渐走过故宫,走过后海,走过每一栋摩天大楼与每一个挂在胡同口的鸟笼。天安门的仪仗兵步伐铿锵,把鲜艳的旗帜升至旗杆顶端。有着精致妆容的年轻白领踩着高跟鞋从地铁口的大风中匆忙走过,人潮如海,铃声起伏,那是一个让人心神往之的世界。
读高中的那两年,那个关于北京的梦如同不断灌进内心世界的潮水,汹涌澎湃,永不止息,紧紧攫住年轻的灵魂。意犹未尽地从梦中醒来,我带着微微汗意的左脸颊有被袖子压出的痕迹,窗外的小城恰好没入消沉的暮色之中。
那些年,我所生活的西南小城,有着千篇一律的面孔与异曲同工的故事,骑车只用半小时便可逛遍全城,就连每一个空气因子,似乎都在以窒息的力度逼迫着人加速逃离。
这里不是容身之所的念头,早已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我承认,纵然17岁的自己面容普通、性格寻常,然而胸膛中的野心却在日益膨胀。于我而言,人生一世难回头,便该红尘潇洒,对酒当歌。而北京,恰恰能满足我所有的期许,是未来值得奔赴的城市。
期望总能让人心甘情愿为了梦想而不惜一切地去付出,甚至生生撕裂自己。记得在高三滴水成冰的冬天,自己永远是第一个顶着寒气冲进教室的学生,可以为了一套试卷老僧入定般坐上一天,可以放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爱好,青春朴素到仿佛只剩下看书这一件大事。
2
高考后的夏天,命运回馈了我一个值得庆贺的分数,毫不犹豫地,我将全部志愿指向北京。在那座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我可以学习摄影,学习广告,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设计风生水起的人生,让自己的文艺细胞得到充分释放。
然而,上交志愿表之前,我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我更应该留在省内读一所航空学院,毕业后便可以端上国家饭碗,而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一场惨烈的拉锯战过后,我迫不得已向父母的强硬态度妥协投降,就此向梦中的北京挥手告别。
那些年月,我似乎与家里就不曾有过一团和气的时候,每逢假期,我更愿意待在学校,或去市中心做兼职。兼职的地点是在一家咖啡厅,偶尔从迎来送往的忙碌中挣脱出来,我偷偷抱着托盘站在落地窗前走神,总算有片刻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3
咖啡师阿泽刚刚从北京回来,是位集多个故事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虽然他是四川人,但是十年的北漂生活,早已在他的口音里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有过留学背景,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北京商圈拥有过一家客流量不错的咖啡厅,然而这个三十而立的男人却突然抛却让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一切折返回西南,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我和阿泽走得最近,有时下了班会一起吃饭,只是饭后便分道扬镳。
有一次,我与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激烈争吵,气昏了头的我直接摔掉了手机。阿泽一副担忧的神色,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最终陷入了沉默。
那天下班后,坐在氛围醉人的小酒馆里,阿泽向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结发妻子重疾难愈,击碎了他的意气风发,也让他对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定义。为了满足妻子余生定居川西的愿望,他用一日时间,处理掉了北漂十年得来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携妻子回到四川。下一步,两人想去西藏办一所公益教学机构,听听高原裂帛向天的声音,体验生活在财富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失去一样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身边的东西接二连三地失去。那天晚上,衬着酒馆幽微的光线,阿泽淡然地与我漫谈人生,却在我的内心世界触发了一场八级地震。
原来,人人都有着难以言表的过往,而有些人之所以能够不平凡,并非是因为曾有过风生水起的人生,而是面对生活的高位下沉,还能活得像一位荣耀王者。
4
毕业后,依据入校时与学校签下的一纸定向就业协议,我单枪匹马奔赴工作单位。这是某座小型机场的附属单位,渺小得如同庞大机器上的一颗最不起眼的螺丝钉。
生活如此戏剧,半生追逐,明明想抵达灯火璀璨的腹地,却偏偏向西,人生的轨迹滑向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
阿泽发来微信,说妻子的病情有所恢复,两人已经动身前往西藏,路途上信号不好,可能会很长时间无法与我联系,希望我能早日开怀。
有一次,我们接到要在雷雨天气中保障十几架飞機平安降落的艰巨任务,大家如同打仗一样忙碌在工作间里,汗水浸透衣衫,直到深夜两点。当我们通过屏幕看见最后一架飞机平稳着陆时,一群大男人兴奋得击掌庆贺,相互拥抱。
那一刻,站在窗前眺望,骤雨刚歇的机场展现出动人柔和的一面,我欣慰地发觉,自己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颗星辰。
是的,知道一切已成定局后,在那座被一天一地青翠环绕的小院子里,情绪反而慢慢镇定下来,我开始尝试用心经营下半生的生活,不再怨天尤人。
5
在24岁那年,我终于原谅了岁月,未曾经历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戏剧性的幡然醒悟,不过是被岁月重新雕琢一番过后,从内打破了自己。彼时,在悔意中浸透许久,父母早已不复年轻时的强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孩童式的小心翼翼。在收到我邀请他们来探望的电话时,他们满口答应:你高兴就好,你高兴就好。
你有见过类似阿泽的这样的一群人吗?我见过。他们或是站在三尺讲台,或是守望着海疆边关,做着也许并不喜欢的事情,终其一生与寂寞为伍,只为他人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
如果有些事总得要有人去做,便让我成为其中一员吧,在逐渐与世界和解的年纪,我为一生做了决定。
我曾以为,与北京擦肩,注定此生都将是落败,而今终于懂得,一次选择上的偏差不是彻底荒凉人生的理由。学会原谅,接受失去,绝地反击,将自己重塑成不同形态并融入每一片土地,是生而为人的必修课。
有些遗憾,我至今仍旧没去过北京,那里于我而言,依旧还是屏幕上的北京,故事中的北京,旧梦里的北京。但我庆幸自己走出了那场为期7年的纠结,也走出了年少轻狂,并且在遥远的地方,活成了一座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