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增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國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控制环境欠佳。一是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十分健全,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二是企业文化不健全。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尚未建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作用有限,企业文化尚未形成企业的中枢神经和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三是对内部控制内涵理解不深。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的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内部牵制,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往往没有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经常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这说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阶段,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模糊。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有的认为本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能调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则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2)控制活动堪忧。有的企业尚未设立独立的内控部门,有的企业只能根据授权有条件地对部分业务进行监督,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受过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这说明企业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授权还不够充分,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授权程序不完整的问题,有的企业对客户的超额度发货没按严格的授权程序进行,对客户的坏账核销随意性较大,有的企业赊销额度的调整没有经过严格的授权程序批准。有的企业投资控制比较薄弱,容易导致资产的流失,有的企业负责人没有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追踪问效。(3)风险意识不强。加强风险管理能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少风险的几率,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没有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有的企业对少数可能存在风险的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而对客户信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等管理活动缺乏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各个环节。(4)信息与沟通不畅。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并不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使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反馈,沟通不及时,企业的销售、采购、物流管理系统不尽如人意。(5)检查与监督不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的职权有限,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企业尚未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力度。
二、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营造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条件。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单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营造适宜的外部条件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应该在广泛调查研究及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科学且是强制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督促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此框架内予以落实。(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董事会,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强化董事会职责,将董事会与管理层分开,推行外部董事制度、不兼容制度,杜绝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决策层与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为董事会发挥决策与监管作用设立设立专业委员会,为企业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创造条件。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聘请资深会计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培养与内部控制相协调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等,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3)加强风险控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内部重要业务流程。企业应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经营风险。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选择多种控制方法和内部控制措施,从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全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建立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强化企业经营者的内部控制意识,督促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要在企业内部构建覆盖全员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员工即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以对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工作进行协调。(5)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弥补内部公司治理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空缺。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确保其权威性和独立性,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同时,构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系统,实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监督。(6)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建立预算编制单元,合理划分财务内部职能。财务部门内部设置各级小组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制度的制定,资金管理、账户管理,投资、资产的管理,经营收入计划、成本计划和收入、成本的分析等进行控制管理。要建立覆盖生产、经营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控制环境欠佳。一是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十分健全,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二是企业文化不健全。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尚未建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作用有限,企业文化尚未形成企业的中枢神经和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三是对内部控制内涵理解不深。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的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内部牵制,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往往没有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经常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这说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阶段,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模糊。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有的认为本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能调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则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2)控制活动堪忧。有的企业尚未设立独立的内控部门,有的企业只能根据授权有条件地对部分业务进行监督,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受过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这说明企业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授权还不够充分,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授权程序不完整的问题,有的企业对客户的超额度发货没按严格的授权程序进行,对客户的坏账核销随意性较大,有的企业赊销额度的调整没有经过严格的授权程序批准。有的企业投资控制比较薄弱,容易导致资产的流失,有的企业负责人没有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追踪问效。(3)风险意识不强。加强风险管理能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少风险的几率,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没有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有的企业对少数可能存在风险的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而对客户信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等管理活动缺乏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各个环节。(4)信息与沟通不畅。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并不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使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反馈,沟通不及时,企业的销售、采购、物流管理系统不尽如人意。(5)检查与监督不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的职权有限,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企业尚未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力度。
二、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营造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条件。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单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营造适宜的外部条件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应该在广泛调查研究及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科学且是强制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督促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此框架内予以落实。(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董事会,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强化董事会职责,将董事会与管理层分开,推行外部董事制度、不兼容制度,杜绝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决策层与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为董事会发挥决策与监管作用设立设立专业委员会,为企业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创造条件。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聘请资深会计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培养与内部控制相协调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等,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3)加强风险控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内部重要业务流程。企业应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经营风险。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选择多种控制方法和内部控制措施,从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全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建立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强化企业经营者的内部控制意识,督促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要在企业内部构建覆盖全员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员工即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以对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工作进行协调。(5)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弥补内部公司治理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空缺。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确保其权威性和独立性,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同时,构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系统,实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监督。(6)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建立预算编制单元,合理划分财务内部职能。财务部门内部设置各级小组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制度的制定,资金管理、账户管理,投资、资产的管理,经营收入计划、成本计划和收入、成本的分析等进行控制管理。要建立覆盖生产、经营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