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州期间苏轼的心灵世界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创作的转折点,正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比之于苏轼其他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
  苏轼一经科举,便是取得了科考第二的成绩,又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这样看来,他的仕途应是与晏殊一般平步青云才对。但奈何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繁多,国家积贫积弱,外交更是与前朝相比显得羸弱不堪。皇帝也急于改变现状,王安石便由此一步步展开了变法,但用林语堂的话来说,王安石是个“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的政客,致使尽管变法初期小有成效,却也终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由此变法受到了群臣的反对,渐渐地,王安石便与些不忠不孝的小人为伍。以至于后来的北宋朝廷,直抒己见之人被贬,一心为国之人被免,甚至稍有二心之人都历经了牢狱之灾。而苏东坡,便也是此次政治改革的受害者。
  他凭借自己如泉涌般的灵思写下的佳作,此时却是成了御史官员寻找他罪证的最佳物品。奸佞小人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他被贬谪,安置黄州。
  此时的苏轼,带着政局上无比的失意,带着政敌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破落不堪的黄州。汴京至黄州路途遥远,此间他也看遍了在变法压迫下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厌了朝廷的龙虎之争,终于,对自然与思想的追求掩盖了官场对他造成的伤害——历经了太守到阶下囚的人生跌宕,苏轼由情势所迫,生活上要变为一介农夫;由气质和对自然的爱好所驱使,要变成一个隐士。之前,朝政上群臣对功名利禄的角逐,终究是束缚住了这心向远方的诗人。
  而在黄州的他,才是褪去了锦衣华服,被岁月洗刷掉官场浮气的苏东坡。
  贬谪之地也许狭小,也许相对于京城来讲破烂不堪,但此微小之地却使他乐得自在。尽管身上金钱不多,但空闲却是一点不少。白日里与百姓同耕作,入了夜又与好友斗棋喝酒。在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的闲暇日子里,他也对陶渊明的生活越发爱好和向往,写下的“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里,他活成了真真切切的一个农人,并实实在在地以一个农夫的身份来生活——久旱不雨的日子里下了雨,苏东坡便无比快活满足;孩子跑来说他们打的井里出了水,栽的作物发了新苗,他会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他看那直挺的稻穗,看那初生的麦苗,看那月光下如串串的明珠,都是无比得意满足。
  他活得自由解脱,如此的自得其乐,笔下之文也随之改变。林语堂评价此时的他:“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是黄州此静谧又狭小之地给苏轼以遐想的空间,是被贬黄州的经历给了他沉思的空间,也是苏轼自然的天性使他在此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完成自我的蜕变。
  这时的苏东坡,全然忽略了官场失意与否,他更加专注于自然风景与耕耘内心世界。更是在朝云之子遁儿初生之时,写下“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又以“老来事业转荒唐”自嘲自己前半生的为官之道。自此,他再不是活在官场里的苏轼,而是为了内心充裕而活的苏东坡。
  回想苏子在朝为官那些年,社会上起主导的儒家思想先是使他迷恋,其中的治国之道与实用之学更是让他受益匪浅,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使他在官场中摸爬滚打,终是遍体鳞伤,但他却又并非全如儒家思想教诲的那般逆来顺受。苏轼的伟大之处,在我看来,是在逆境中眼光依旧长远,既不拘泥于自己所經受的苦难而消极处世,又不将自己前半生的官场失意摒弃,他反倒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沉着又乐观地面对着荣辱得失。正所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待他贬至黄州后,在对社会的发掘与人生的参悟中,苏轼逐渐从痛苦中体验出生命的实相与对于他来说人生的真谛,并将自身融于自然,超然物外,抛弃了尘世的条条框框与种种桎梏,尽管依旧对朝廷保有一定关注,却在思想上转向了绝对的自由——他在农耕中与农人乐,春日里因游鱼喜,秋日收获,冬季与雪吟诗作对。他在乡间自得其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更加接近于道家经典《逍遥游》中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就连他自己也写道“自喜渐不为人知”。也许在东坡先生看来,入自然寻欢,与朋友饮酒作乐,远比入朝为官受人排挤或敬仰来得痛快。
  在我看来,这朝廷的贬谪带给诗人的也许在初期有不快有不甘,但慢慢地也被苏东坡真正的心之所向所替代。他真切地享受这种生活,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何以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安宁,为了真正的自律和内心的宁静开始钻研佛教,研读灵魂的奥秘,终是给天下留下了四篇他最精的作品。
  其一《赤壁怀古》,蒋勋评价他此时“可以和历史对话”,且“已不在乎活在当下”。首句若是拿来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纯粹的悲哀相比,苏东坡则是多了一抹悲壮,一丝悲哀。迦陵教授评此种感情“感慨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苏东坡立于赤壁之下,将自己糅合于古今之中,置身于古今才志之士的成败中。我在读这首诗时,惊讶于苏轼的心境仿佛不受前段时间乌台诗案的半分影响——几近处死的悲惨境况,反而是让诗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起生活,更加开阔了自己的内心,也许此时的苏东坡,的的确确如同蒋勋所说,不再是活在北宋百年,而是活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抛下了前半生的羁绊,身上也并不只有自己个人的盛衰荣辱,而是古往今来的成败。但他又并非全然无视自己在官场所受的伤害,诗中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却也有背景开阔的历史兴衰——这是他的通达,更是人格魅力之所在。
  作于被贬第三年夏的《前赤壁赋》,则更为直观地表达出来他此时的内心。字面上看,苏子在被贬第三年竟仿佛已经忘却生前身后事,江面上与三两好友吟唱起《月出》,恍若对女子的美好容颜有所眷恋,但如此曼妙的女子却是只可远观,便使人感到“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作者转而又置身于无尽的历史中。感叹三国的世事无常,感叹这时光匆匆又无情,感叹生命的短促——将自己置身于人世中,我这一生真是重要极了;可若是处于无尽的天地间,我个人的欢喜得失、如今的政治纠纷,又算得了什么呢?只当对我们生来就有的与后来得到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罢了。至于那些我们曾拥有过却又失去的,我们又何必无端地羡慕他们呢?此时的苏轼,内心早已皈依于道家的自然与超脱。   此时的苏轼,文人的旷达展露无疑,既然时间的长河中荣辱得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要我坚持本心,就其不变而言,物于我终究是不变的,那我又何必计较得失呢?
  而三个月后的《后赤壁赋》却是出世的情绪更为浓烈,相比于在《前赤壁赋》中还有的隐约的对于人生得失的探讨,此时的苏子,已然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时期,他逐渐有了“倚杖听江声”的人生豁达,有了“江海寄余生”的归隐向往。同段时期的《记承天寺夜游》,也以极其闲适的手法写下,处处流露出他精神上的宁静欣悦。尽管当时是作为一介罪人被贬至黄州,但已经调剂内心以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此时的东坡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脱出官场,活出自我的人生高度。更能体现他心境的是于贬谪第三年写下的《定风波》,东坡先生的心境已然没了消极迹象,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豁达豪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的苏东坡,有在恶劣环境中能自我调节的“莫听穿林打叶声”;有坚持自我的“何妨吟啸且徐行”;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迟疑;也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
  也许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诗作中都体现着些许悲情色彩。诸如盛唐文豪李白,有着闻名中外的惊人才华,却仍旧在官场上败下阵来;又如提携苏子的欧阳修,在朝为官数十年,鞠躬尽瘁,却还是经历了从当朝宰相到一方太守的大起大落,發出了“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的感叹。
  但我也常想,中国古代文人经由贬谪,一定是获得了什么。如那南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却不通治国之术也无治国之心,终是将李家三代打下的家国付诸一炬,自己的愁绪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倘若单看李煜,我会认为这李后主与苏东坡有些许的相似——李后主有了从一代帝王到阶下囚的人生经历,才有了文风从“手提金缕鞋”到“垂泪对宫娥”再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转变,并因此得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苏东坡虽然在经历人生跌宕前便以极高的文学造诣与政治才华在当时的社会广为人知,但单以些许“祭妻文”、与其弟苏辙的“风雨对床之思”和给当朝皇帝的政治建议,是很难在以人民为主体的后世引起多大反响的——于是乌台诗案接踵而至,将诗人从万众瞩目拉入阶下囚的处境,给他以时间释放,给他以机会超脱。
  倘若没有政局上的失意,没有过分的降级,没有政敌硬塞给他的数年空闲,历史留给我们的会是怎样的苏轼?毫无疑问,那一定是一个处世智慧圆通,为官清正廉洁,文学造诣极高的文人——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
其他文献
从远古铿锵的缶声、悠扬的管弦到魅力四射的现代歌舞,从千年前的飞天梦想到今日的太空遨游,从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到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无穷魅力让世界惊叹,让世人沉醉。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编钟、方块字、粽子、京剧、故宫……中华文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使我国很多领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可是由于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弊端开始展现出来,就比如教育过育注重书面教育,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也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动手能力也比较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制定了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课程,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也说明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
课文《智取生辰纲》从杨志等人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多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有近二十处,用“凉”字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有的通过作者介绍,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反复描述,不断点染,作用多多,实在了不得!  一、渲染气氛  蔡京“六月十五日生辰”,押送生辰纲“正值五月半天气”,盛夏酷暑
[摘 要:确定了图书选题之后,需确定市场的图书定位、开本、用材、封面、版式、整体风格等。非学术普及性大众化的辞书定位,惹人瞩目,准确规范,增加现代索引方便查找,携带适手,围绕方便读者进行策划。  关键词:图书定位;汉语拼音索引;开本版式读者]  确定了图书选题之后的工作,有怎样增加图书的卖点和特色,在编辑的审读、加工的环节怎样与作者商定市场的图书定位,确定图书的开本、用材、封面、版式、整体风格,等
坐标是近代数学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数学课程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数学课程学习中有关坐标所接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值得深入探究。坐标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且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强,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去逐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材在呈现该内容时采用了螺旋式编排,分阶段逐渐深化。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可以将坐标内容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经验性理解、形式化理解、结构化理解。  一、第一阶段:
《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业”一词的解释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进而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传统作业实行整齐划一的 “大一统” 布置方式,它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形式单一、答案唯一、评价单调,导致语文作业最终成为“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作业特点  1.层次性与趣味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巧设问题,这种基于矛盾点的问题,常常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活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笔者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抓矛盾点设问题”这一点谈些体会。  一、
[摘 要:实验教学中心的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心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其管理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资产管理;探讨]  随着医学院校对科研和教学的投入不断加大,实验中心购进的仪器设备也不断增多。只有理清了实验中心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才能更好、更便捷的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本文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提到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发展美术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实中美术欣赏课往往会由于教师个人的行为 比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大包大揽或者运用单调的
我们所谓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指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教与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切实有所授与切实有所学,也就是如何让课堂更具实效,就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余文森教授这样阐述:“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