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22日,师生称其为“三嫂”的82岁普通老太太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这位几乎不识字、从29岁到73岁一直在香港大学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的老人,在颁授仪式上第二次用广东话宣读“颁奖词”后才听懂: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特为她颁发“院士”的荣誉。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袁苏妹老人而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
三嫂的人生,没有惊天伟业,没有丰功伟绩。香港大学的学生们评述三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
三嫂做服务员时期的香港大学里,“半夜刨书”的学生常常能享受到三嫂一罐美味的莲子鸡汤;期末考试前高烧不退的学生能喝到三嫂花好几个小时煎出的“茶到病除”的凉茶;陷入恋爱苦闷的骚动的青春在三嫂那里能得到“珍惜眼前人”的抚慰和滋润;甚至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也常常是在第一个报告给三嫂后都能得到她“输赢都好”的乐呵呵的鼓励和赞赏,然后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三嫂给予学生的是慈母之心的爱与关怀。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老同学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再回到香港,她也能一下子就能叫出那人的名字。翻開相册,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对这些虽细小却感人肺腑的事迹,袁苏妹老人有一种朴素而又给人启迪的感怀: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拎出个心来对人”。
在香港大学四十多年的岁月里,三嫂就是这样“拎出个心来对人”的。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她用“母亲的心”去呵护和温暖着一群离家求学的孩子。
香港大学授予“三嫂” “荣誉院士”,在人生价值衡量的天平上将“平凡”与“杰出”赋予等量的砝码,它向人们昭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训的局限,她消弭了“杰出”和“平凡”的界限,填平了“普通”与“精英”的鸿沟。它告诉人们,不论是经天纬地的邦国大业,还是市井平民的起居饮食,尽心经营,都一样能在人类社会的时空中描画出耀眼的光带,同样在人类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墨迹;用心付出,不论多么平凡的小事,都可以成就人生的大业;用心粘合,不论多么普通的基石都能够堆砌起令人景仰的金字塔。
雷锋,一位普通的战士,他用一颗火热的心贴紧世界,于是,他的形象成为我们民族的楷模,他的名字成为精神文明的载体。
时传祥,一位平凡的掏粪工,他将一颗质朴的心投入岗位,于是,他的那双握惯了掏粪工具的双手被国家元首的双手紧握。
王顺友,一位深山里的邮递员,将一颗真诚的心铸成高山鸿雁,二十年跋涉26万公里飞雪传信,用他的生命征服了二十一个长征。
朱邦月,一位煤矿里的工人,为了一位邻居的临终嘱托,从青年到老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他用那仅存的一条腿,在四十多个春秋风雨中“独立”支撑一个全都由残疾人组成的特殊家庭,他用顽强的生命烛光,点燃这个特殊家庭的生命希望,他用博大的爱心感动神州大地。
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是的,不论是当总统还是挖土豆,在人生的历程里,拎出个心来做人处事,竭心尽智,都是精彩人生,都应赢得尊重。
作文借鉴:香港大学授予袁苏妹这样差不多不识字的一位普通老人“荣誉院士”,打破了将此类“荣誉”授予“社会精英”“杰出人士”的惯例,开启了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评价的新视野。它能够激励人们珍惜“平凡”,在“平凡”的人生中取得不平凡的业绩。从这个角度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就这个材料,如果将题目改成“价值与人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草根也能做英雄”“不以善小而不为”“起点可以低,追求不能低”“地位可以卑微,生命必须高贵”,应该如何呢?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立意呢?从志愿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视角来立意,运用这个材料,又应该怎样?
三嫂的人生,没有惊天伟业,没有丰功伟绩。香港大学的学生们评述三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
三嫂做服务员时期的香港大学里,“半夜刨书”的学生常常能享受到三嫂一罐美味的莲子鸡汤;期末考试前高烧不退的学生能喝到三嫂花好几个小时煎出的“茶到病除”的凉茶;陷入恋爱苦闷的骚动的青春在三嫂那里能得到“珍惜眼前人”的抚慰和滋润;甚至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也常常是在第一个报告给三嫂后都能得到她“输赢都好”的乐呵呵的鼓励和赞赏,然后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三嫂给予学生的是慈母之心的爱与关怀。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老同学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再回到香港,她也能一下子就能叫出那人的名字。翻開相册,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对这些虽细小却感人肺腑的事迹,袁苏妹老人有一种朴素而又给人启迪的感怀: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拎出个心来对人”。
在香港大学四十多年的岁月里,三嫂就是这样“拎出个心来对人”的。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她用“母亲的心”去呵护和温暖着一群离家求学的孩子。
香港大学授予“三嫂” “荣誉院士”,在人生价值衡量的天平上将“平凡”与“杰出”赋予等量的砝码,它向人们昭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训的局限,她消弭了“杰出”和“平凡”的界限,填平了“普通”与“精英”的鸿沟。它告诉人们,不论是经天纬地的邦国大业,还是市井平民的起居饮食,尽心经营,都一样能在人类社会的时空中描画出耀眼的光带,同样在人类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墨迹;用心付出,不论多么平凡的小事,都可以成就人生的大业;用心粘合,不论多么普通的基石都能够堆砌起令人景仰的金字塔。
雷锋,一位普通的战士,他用一颗火热的心贴紧世界,于是,他的形象成为我们民族的楷模,他的名字成为精神文明的载体。
时传祥,一位平凡的掏粪工,他将一颗质朴的心投入岗位,于是,他的那双握惯了掏粪工具的双手被国家元首的双手紧握。
王顺友,一位深山里的邮递员,将一颗真诚的心铸成高山鸿雁,二十年跋涉26万公里飞雪传信,用他的生命征服了二十一个长征。
朱邦月,一位煤矿里的工人,为了一位邻居的临终嘱托,从青年到老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他用那仅存的一条腿,在四十多个春秋风雨中“独立”支撑一个全都由残疾人组成的特殊家庭,他用顽强的生命烛光,点燃这个特殊家庭的生命希望,他用博大的爱心感动神州大地。
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是的,不论是当总统还是挖土豆,在人生的历程里,拎出个心来做人处事,竭心尽智,都是精彩人生,都应赢得尊重。
作文借鉴:香港大学授予袁苏妹这样差不多不识字的一位普通老人“荣誉院士”,打破了将此类“荣誉”授予“社会精英”“杰出人士”的惯例,开启了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评价的新视野。它能够激励人们珍惜“平凡”,在“平凡”的人生中取得不平凡的业绩。从这个角度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就这个材料,如果将题目改成“价值与人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草根也能做英雄”“不以善小而不为”“起点可以低,追求不能低”“地位可以卑微,生命必须高贵”,应该如何呢?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立意呢?从志愿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视角来立意,运用这个材料,又应该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