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十多年中,该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的欠缺。具体来说,在我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仍然十分有限,办学模式照搬大学本科模式,所学知识与市场严重脱节。该专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故此,对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欲在此提出“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意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培养模式;“项目引导、工作室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91-0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十多年中,该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的欠缺。具体来说,在我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仍然十分有限,办学模式照搬大学本科模式,所学知识与市场严重脱节。该专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故此,对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欲在此提出“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意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在高职院校,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明确地指出:要对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正是适应了发展的新形式。
一、“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概念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改革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完成项目替代课堂教育,以工作室为途径使学生在在读期间就能融入社会。将真实项目导入到学生的课程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工作当中主动地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体验工作环境以及陶冶职业情境。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在社会就业压力下的竞争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更是如此,该专业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设计执行能力,以突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1.课堂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项目式教学,任课老师将真实的项目以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以真实项目作为授课内容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和传统的教学大纲。用真实的项目替代课堂教学,用完成目标替代考试,在实践中学习,以工作室替代课堂。任课老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任课老师针对在项目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监督。模拟设计公司组建团队进行角色分配,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承担责任。老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邀请设计公司从业人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实际指导,条件允许,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传帮带”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通过老师的亲自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老师在项目教学中,教学场地也由传统的教室,向多元化的教学场地转变,根据项目教学的需求可以把教学地点转变为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的课堂,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真实的项目。在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堂得以扩展。课堂的范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甚至是真实的市场。这样一来,完全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对行业的了解都得以提升、扩展。
2.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更为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如方案讨论法、施工现场教学法、企业专家讲授法、单元作业汇报展览等等。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将项目充分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老师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从真实案例和实际操作中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3.教学评价改革。“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也得到了改革。在新模式下,应试教育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教学评价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新模式采用了“课程展示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将被集中地展示出来。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客户选择、老师考评,对学生做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体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有利于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分享学习成果以及体验实践精髓。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反省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
三、“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
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由任课教师进行负责,并且项目的承接也由任课教师负责。而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老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
1.建立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从而成为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场所。这可以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便利,并且与此同时拓展学生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为了与专业进行更为紧密地结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实训室,实训室的建立为良好的实训教学创造了必要的教学条件,也为实训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保障。 2.建立“项目引导、工作室制”。与当地的设计公司联合,共建“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校企之间相互合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设计项目有机结合,对专业的热情大大增加,“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缩短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通过教学实践,“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完美的结合,该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强化管理,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为了使“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创新教育模式能够顺利地落实,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是关键。要设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除此以外该教学管理机构还要定期开展例会,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落实,并督促有关负责人具体做好工作。对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建设和项目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对学生、项目、教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要定期地进行研究。总结,对不完善的部分要进行完善,尽一切努力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总而言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要找出一条创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以真实项目为引导、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打造一条项目引进、开发一条龙的完整教学链;第三,构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新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从而创建以项目为主体,以工作室为单位,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具有切实可行性的、系统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2]陈新,易希平.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施——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俞伟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山东工艺美术学报,2008,(0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培养模式;“项目引导、工作室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91-0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十多年中,该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的欠缺。具体来说,在我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仍然十分有限,办学模式照搬大学本科模式,所学知识与市场严重脱节。该专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故此,对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欲在此提出“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意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在高职院校,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明确地指出:要对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正是适应了发展的新形式。
一、“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概念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改革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完成项目替代课堂教育,以工作室为途径使学生在在读期间就能融入社会。将真实项目导入到学生的课程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工作当中主动地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体验工作环境以及陶冶职业情境。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在社会就业压力下的竞争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更是如此,该专业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设计执行能力,以突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1.课堂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项目式教学,任课老师将真实的项目以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以真实项目作为授课内容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和传统的教学大纲。用真实的项目替代课堂教学,用完成目标替代考试,在实践中学习,以工作室替代课堂。任课老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任课老师针对在项目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监督。模拟设计公司组建团队进行角色分配,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承担责任。老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邀请设计公司从业人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实际指导,条件允许,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传帮带”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通过老师的亲自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老师在项目教学中,教学场地也由传统的教室,向多元化的教学场地转变,根据项目教学的需求可以把教学地点转变为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的课堂,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真实的项目。在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堂得以扩展。课堂的范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甚至是真实的市场。这样一来,完全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对行业的了解都得以提升、扩展。
2.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更为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如方案讨论法、施工现场教学法、企业专家讲授法、单元作业汇报展览等等。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将项目充分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老师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从真实案例和实际操作中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3.教学评价改革。“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也得到了改革。在新模式下,应试教育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教学评价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新模式采用了“课程展示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将被集中地展示出来。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客户选择、老师考评,对学生做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体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有利于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分享学习成果以及体验实践精髓。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反省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
三、“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
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由任课教师进行负责,并且项目的承接也由任课教师负责。而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老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
1.建立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从而成为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场所。这可以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便利,并且与此同时拓展学生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为了与专业进行更为紧密地结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实训室,实训室的建立为良好的实训教学创造了必要的教学条件,也为实训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保障。 2.建立“项目引导、工作室制”。与当地的设计公司联合,共建“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校企之间相互合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设计项目有机结合,对专业的热情大大增加,“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缩短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通过教学实践,“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完美的结合,该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强化管理,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为了使“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创新教育模式能够顺利地落实,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是关键。要设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除此以外该教学管理机构还要定期开展例会,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落实,并督促有关负责人具体做好工作。对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建设和项目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对学生、项目、教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要定期地进行研究。总结,对不完善的部分要进行完善,尽一切努力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总而言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要找出一条创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以真实项目为引导、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打造一条项目引进、开发一条龙的完整教学链;第三,构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新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从而创建以项目为主体,以工作室为单位,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具有切实可行性的、系统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2]陈新,易希平.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施——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俞伟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山东工艺美术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