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重在“动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i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原人教版相比,新教材的口语交际从原来的6次减少为4次,总体难度也有所降低。新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三大特点:主题内容凸显交际、序列编排更加科学、教学提示更加明晰。这样的编排特点,更利于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更容易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口语交际 编排特点 新教材 动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05
  我在教原人教版一年级教材时,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的表现,有三点比较深的印象:
  1.听话不专心。原人教版第一次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教材提示学生观察三幅插图,然后说说自己做过哪些有趣的游戏。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个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喊一个学生发言时,很多孩子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甚至还抱怨上一句:“都不叫我,哼!”有的孩子急不可耐,自顾自地表达了,根本不管同伴说了什么……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
  2.说话不完整。一年级的孩子发言往往是随性的,有时想表达一个意思,但又不知怎么运用词语来表达,说起话来抓不住重点。例如,原教材第五次口语交际《该怎么办》一课,主要凭借是三幅配图,核心问题是讨论“该怎么办”,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想办法。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办法:有的孩子表达时没有顺序,让人听不明白;有的孩子思维漫无边际,说的话牛头不对马嘴。
  3.交流不开放。有的学生对话时十分胆怯,声音小、不敢抬头、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有的学生在交流中以自己为中心,缺乏交际;还有的学生害怕与陌生人谈话。原教材最后一次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一课,图中的第二幅采用空白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想出各种运南瓜的办法。然而,上课时,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可以用滚南瓜的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和她一样的办法。原本有不同想法的几个孩子也害羞地放下了手。
  除了上述提到的口语交际的三个内容外,人教版还安排了《我们的画》《这样做不好》《我会拼图》三次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写意图分别是:强调动手,先画一幅画,再讲一讲自己的画,评一评别人的画;仔细观察画面,讲一讲每幅图的图意,再根据每幅图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考虑进行劝说的方式;强调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拼成的结果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活动是有了,但口语交际很难丰富。
  虽然这些口语交际每个话题也都强调了“生活性”“互动性”和“综合性”,但每次口语交际实效并不高。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可能是这六组口语交际的安排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难度偏大;交际训练的意图不够突出,课堂很容易本末倒置:“怎么做”很重视,“怎么说”倒退居二线。拼图、画画、观察这些辅助手段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口语交际训练成了空谈。
  与原人教版相比,新教材的口语交际从原来的6次减少为4次,总体难度也有所降低。根据试教过程中的收获和对低段教师做的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新教材在4次口语交际编排上的三大特点。
  一、主题内容凸显交际
  口语交际肯定需要主题情境,而主题情境应该是能突出口语交际的。
  (一)游戏主题
  《我说你做》一课创设了游戏的主题形式。游戏规则特别要求“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这让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非常明确该引导孩子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也是彻底放松,自信而又活跃地参与集体活动,并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训练了说话能力。
  (二)现实主题
  《我们做朋友》一课鼓励孩子向身边的同学介绍自己,一起聊聊天,交到新朋友。这次交际训练对该阶段的孩子来说是现实中最实用的,也是似曾相识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留心观察同学的特点,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生活主题
  第三次口语交际内容为《用多大的声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三幅情境图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这样,有效调动学生生活的感知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说得具体、真实。
  (四)问题主题
  最后一次口语交际新教材也选用了《小兔运南瓜》,同样把第二幅图做成问题图,让孩子展开想象。提示学生思考:1.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2.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只要根据问题展开想象,就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及选择的理由。
  二、序列编排更加科学
  在学完第一组识字课之后,教材安排了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其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在“发指令”的互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了初次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自信心,体会到成就感。
  第二次口语交际安排在拼音学习和第一组课文学习结束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的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熟悉。此时,教学《我们做朋友》这一口语交际课,可谓是一举两得:孩子的真实情感得到了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更规范的训练。
  接着,在学习一组识字和一组课文后,教材安排第三次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课文出示了生活中熟悉的三幅情境图,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语言,增强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又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懂得如何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素质的人。
  最后一组交际内容沿用了人教版中的《小兔运南瓜》。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说话能力已从最初的一句话过渡到几句话、一段话。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图充分打开想象空间,互相讨论:小兔还能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并说说自己这样想的理由。看似非常小的问题却在无意之中提醒孩子,可以多想几种办法,并鼓励孩子由说一句完整的话到一段通顺的话。
  以上四次口语交际训练序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这样的编排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而且避免了内容的交叉重叠,能够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的良好效果。
  三、教学提示更加明晰
  新教材在四次口语交际中都以“小标签”的方式呈现教学提示。如,《我说你做》一课提示并指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我们做朋友》一课提示并强调“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用多大的声音》一课提示并教育孩子“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小兔运南瓜》一课提示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教学提示看似简单,对教师来说却是极其重要、实用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还发现新教材更强调口语的规范性,重视学生的交际习惯和文明礼仪。例如,新教材将“倾听”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第一堂口语交际课《我说你做》中就明确提示教学重点“注意听别人说话”。尽管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才提到“认真倾听”,但这并不意味着此前不必重视。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教材已经重视到这一点,那教师就更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堂课开始,及时提醒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不仅能帮助他们学好语文教科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愉悦。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先认真研读这一读本,再和学生携起手来一起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第一学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最头疼的内容。作文难,难作文,学生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吐不出。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抄袭的,要么是仿写的,要么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索性教这些孩子背范文。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下面我以《一件成功的事》的作文指导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叙说自己的成功事例,以激发习作兴
一  每次经过教室门前,都能看到教师们在行间辛勤工作的身影,一次次感动袭向心头。孩子的悟性有先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优势。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不可能实现全班孩子的全部接受,这就亟须教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不同的孩子提供适时的指导。一位能够兼顾所有孩子学情的教师,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多大的福祉啊!教者的课堂巡视,既可以了解不同学力的孩子学习的现状,为后续的教学掌握第一手学情资源,又可以为学有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成长的烦恼”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而烦恼,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2.通过交流习作,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消除烦恼。  3.懂得正确面对烦恼,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与身边的人交流,学会排解烦恼。  [教学流程]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欣赏歌曲  1.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做个小孩不容易》,听一听歌唱者的心声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重点体现在“导”字上。教师要有效引领学生释疑解惑,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文本、学生之间的立体对话,展开大胆、灵动的多元想象,关注丰富、动态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本对话 童真童趣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71  【教学再现】  《雨后》是二
[摘 要]课题质疑作为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尽快融入新课的学习。但是,课题质疑并不是随意质疑,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学生质疑,只有从课文题目性质出发,确定好课题质疑是否能真正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服务,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题质疑 引导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无法估计的作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可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借助文本朗读、创设适宜情境等引领学生用心感受文本,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从而高效地进行阅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效果 用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教语文”向“学语文”的再度转身,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教学《莫高窟》一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均衡的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遴选适切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一、揭题  1.咱们中国呀,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今天丁老师将跟大家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范读,齐读,指名读)  2.诗和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谁能说说有哪些不同?  生1:诗每行字数相等,词每行字数有多有少。  师: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生2:诗只有题目,词既有题目,又有词牌名。  生3:词还分上阕和下阕。  3.那么这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还是题目呢?(“如梦
[摘 要]《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推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