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胃平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来源 :光明中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胃平方,观察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开封市中医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拟胃平方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探讨治疗前后2组患者胃肠激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对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为95.0%(38/40),2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明显升高,而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7/40),观察组为12.5%(5/4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胃平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肠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而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瑞巴派特片联合四联疗法的效果。方法 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号形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行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瑞巴派特片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胃肠激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泌素-17(G-17)]水平,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丁香挥发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C-MS方法测定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利用TCMSP、PubChem以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相关成分靶点,DisGeNET、OMIM、Gene Card获取CAG相关疾病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目的研究胃安中药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配方组及汤剂组,每组45例。汤剂组给予传统胃安汤中药汤剂治疗,配方组给予胃安中药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配方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汤剂组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不适、恶心呕
"随变而调气"出自《灵枢·卫气失常》,此治则虽针对针刺治疗而设,但其适用范围绝不限于此,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亦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难治病,临床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刘启泉教授临证之时,认为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以气机不调为基本病机,且CAG患者同病不同症,是因多种病因交织引起气机变化,气机不畅发为呕恶,气滞生湿而生月真胀,气不行血而成痛症,气机不降发为嗳气,
"实则泻子"理论可溯源于《难经》,后世医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刘启泉教授在临证之时,承古法而创新义,认为胃与肺、大肠五行相生,CAG病位在胃,关系肺与大肠。故刘教授依据"实则泻子"之治则,顺应脏腑特性,通过宣肺和胃、清肺降胃、通肠导滞、化湿泄浊四法,开肺中郁闭之气,降大肠壅滞之邪,泻金以复胃气之降,祛邪以达治疗之功。附
目的基于数据整合研究(处方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探讨陈国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组方规律、作用靶点和潜在机制。方法基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用药"数据库,以频数统计、关联分析、系统聚类探讨处方核心药团和聚类新方;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对核心基因富集分析;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验证核心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腺体萎缩或肠化,部分伴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1],其流行率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且与年龄呈正相关[2]。CA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见上腹部胀满,疼痛,可伴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易迁延反复,腺体萎缩病理难以逆转[3]。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被认为是引起CAG的主
目的对比心理护理干预背景下手术治疗与非侵入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效果。方法选取8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研究组采用非侵入性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然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治疗,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3%。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由于患者胃黏膜发生萎缩,细胞数量降低,患者胃黏膜变薄,因此被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临床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食欲下降、反酸、嗳气等症状,其致病诱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免疫系统功能、胆汁反流、
目的:基于"瘀毒理论"探讨猴菇和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不同类型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前后对照观察,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CAG伴IM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IM类型分为完全型(Ⅰ组,n=26)、不完全小肠型(Ⅱ组,n=20)、不完全结肠型(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