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尤为如此,因为高中学生对母语早已没有了敏感性,长期一言堂式的教授也令学生兴趣缺乏,再加上高难度的理科强化,学生更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语言文字上。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现在语文教学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了。其实这也正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突出对人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课本剧表演,举行朗诵比赛、读书会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也在随之改变,不再单单是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把教育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则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创设者,这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了。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
一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竞争小组。
二是科学安排座位。可同桌两人为一组,也可前后两座4人为一组,既可以表演课本剧,也可以分角色朗读,还可以合作探究。如此安排座位便于学生交流。
三是合理分配职务。要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职务,并各司其职。如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的机会,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员负责汇报学习成果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
一是课前小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例如,教学《短歌行》,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曹操的资料和诗作,寻找有关歌行体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
二是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上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讲新闻单元时可进行采访活动,每组一条新闻,采访、撰写、编辑让组员们各显其能。
三是课后小组复习。我采用了让学生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小组复习。因为每组4至6人,所以批改的量不大,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批改的同时也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就必须转换教师的角色,尽可能地发挥多元化的作用。新的课程体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也随之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当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作出分析,促使他们进一步交流意见;当学生讨论受到阻碍、对问题的看法有偏差或者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学生由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合力解决问题;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有着重要作用,甚至比教师精彩的导入、激情澎湃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长时间保持他们兴趣的热度。
四、合作學习的收效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多,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兴趣高昂,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改变了过去由于班级人数多、课堂时间有限、提问面窄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发表意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组内协商和共享知识与技能,也使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立足社会。此外,我们知道,有时候很多问题单凭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或者一个人看法总是不够全面,而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往往会有创新的办法。
总之,合作学习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技能,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当然,合作学习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等待着我们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进而加以改进。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
一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竞争小组。
二是科学安排座位。可同桌两人为一组,也可前后两座4人为一组,既可以表演课本剧,也可以分角色朗读,还可以合作探究。如此安排座位便于学生交流。
三是合理分配职务。要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职务,并各司其职。如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的机会,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员负责汇报学习成果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
一是课前小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例如,教学《短歌行》,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曹操的资料和诗作,寻找有关歌行体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
二是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上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讲新闻单元时可进行采访活动,每组一条新闻,采访、撰写、编辑让组员们各显其能。
三是课后小组复习。我采用了让学生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小组复习。因为每组4至6人,所以批改的量不大,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批改的同时也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就必须转换教师的角色,尽可能地发挥多元化的作用。新的课程体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也随之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当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作出分析,促使他们进一步交流意见;当学生讨论受到阻碍、对问题的看法有偏差或者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学生由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合力解决问题;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有着重要作用,甚至比教师精彩的导入、激情澎湃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长时间保持他们兴趣的热度。
四、合作學习的收效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多,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兴趣高昂,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改变了过去由于班级人数多、课堂时间有限、提问面窄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发表意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组内协商和共享知识与技能,也使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立足社会。此外,我们知道,有时候很多问题单凭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或者一个人看法总是不够全面,而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往往会有创新的办法。
总之,合作学习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技能,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当然,合作学习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等待着我们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进而加以改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