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段落大意、内容要点的归纳等等。这种阅读教学法,学生能一个一个的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各项问题,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念,不断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智力技能,阅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培养人们阅读能力的学校,纷纷进行了阅读教学深层次探究。以下是我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心得。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 ;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 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 的”“首要任务”。王尚文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 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 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 、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 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 “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 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解读——赏读——研读,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当然对高中生的要求应该比初中生更高。
  中学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序列
  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我认为 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获得的阅读技能主要是:
  一、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以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义务大纲对默读的要求是“集中注 意力”、“不动唇、不指读”,我想对高中生则应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默读的主要技能是减少眼停和回视,扩大视距和视幅。
  二、精读和略读。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 要善于“提纲挈领”。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精读要弄懂读物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有研读成分,一般要经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三个阶段。义务大纲要求掌握的精读技能有圈点、 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和写读书心得笔记。略读则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三、速读和听读。速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义务大纲首次对读速提出了每分钟500字左右的指标,高中 生当然要读得更快、理解更深些。听读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义务大纲在听话训练中对听读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分别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听读文学作品也应提出相应要求。速读靠视觉 ,听读靠听觉。听读因受时间限制,要求更高。
  中学阅读训练如能抓住上述三个重点,阅读教学效率当会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母亲皮肤白皙、五官精致,只是身材有些矮小.就因为身高,她对自己的外在形象一点也不自信.rn那时,我在城里念高中,一周回家一次.有几次回去时,母亲问我:“现在城里人时兴啥样
期刊
期刊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从原始文明至今持续改善和发展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发展物质文明和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果。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域环境,赋予其具有自身
我国民航空管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航空安全工作的重点之重,而保证飞行安全的最关键之处则是人,致使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并处理好空管中的与人为因素相关的问题,保证在工作中能够出
一、背景   公司737NG冲压进气门故障多发。波音在737NG-FTD-21-07002对此情况进行了说明,认为是作动器(P/N:541674-4)曲柄和连接臂组件导致的该情况。并发布SB737-21-1174建议
摘 要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产品作为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其价格的高低及稳定性关乎民生社稷。本文从农产品相关机制出发,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建议。旨在探求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变动规律,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实用型的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 形成机制 波动性 稳定建议  一、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建设国际旅游岛,在“吃”的方面当然不能少了国际化元素.海南餐饮如何实现“不出门便知天下味”,打造“人在海南,吃遍全球”的国际化、多元化餐饮的深度格局,这是一道值得放
建设现代化山区,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任务,以统筹协调发展为重要途径,以保障改善民生为追求目标.rn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产业与生态环境协
在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精神疾病患病率是13.47‰.精神病人犯罪给公众带来了极大恐慌,增加了社会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屡有精神病人伤害无辜的案例
[摘要]保护环境,是现在作为每个社会中的一份子都应尽到的责任和义务。相当大比例的中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在美术课堂实施环保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全方面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范画;创作;欣赏;渗透;环保教育    一、中学美术课堂实施环保教育可行性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重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