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全国各地都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一直在不断地研读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要做好穿针引线、巧妙点拨的工作,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智力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有所得,同时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啬地花费时间让学生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及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1.组织多种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而生活又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重要原因。初中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只是浪费时间,更会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
  2.注重情感表达,消除恐惧心理。
  写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表现感情。思想和感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想是人的认识活动也是认识的结果,既构成文章的内容,又指导写作的方向,没有好的思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是,只有好的思想而没有表达这种思想的兴趣与强烈感情,同样写不出好文章。
  3.创造写作机会,体验成功,喜悦论文。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则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学生。因而,教师要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到体验成功的机会;搞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成功……这样不仅优生的作文会得到充分的展示,较差生也会为自己的作品居然上作文集而受到鼓舞。我还鼓励学生多向报刊投稿,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体味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写作热情,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与形成。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又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在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造成了学生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挥。而多媒體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创新能力。
  五、引导学生有效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安排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中,有所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充分相信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道理就这么简单。我经常要求学生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三百首》、《宋词鉴赏》等书搬进课堂阅读,组织学生读报读刊,以此来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从众多的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文本丰富意蕴的发掘程度,是衡量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成为中学语文新教材实施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实践层面谈谈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意蕴 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高低的尺度,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探索、研
一  近日,拜读了朱良才老师的《教育三十七度二》这本书,其中有一则《语文老师放牛》的小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如果让一位语文教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
摘 要: 语文多媒体教学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质在于观念的改变,而不是教学手段的更新。过分依赖课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错误走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注意适用性、松散性与整体性有机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运用方法    如今,语文多媒体教学风头正劲:一堂公开课,如果离开了多媒体,就好像美味佳肴缺少了色与香,变成一道家常菜;言及语文课程改革,必将现代化教
摘 要: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受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影响,高中生的作文有逐渐淡化文体的趋势,甚至有部分学生文体不明,写出“四不像”的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反思,学生也要反思,作者就这一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關键词: 作文教学 文体特征 应对策略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占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对高考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