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提升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完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开展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强化高校校园管理文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尤建国(1955- ),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育研究。(江苏南京21004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52-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富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必须全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向。(1)多元文化中突出政治文化。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从党委宣传部到基层各系部、学生社团,无论是指导思想、直接目的,还是校报、橱窗、校园网等具体的宣传方式,大都与政治紧密相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被大力弘扬,一次次被宣讲强化。政治文化已成为校园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政治,没有政治理论的指导,校园文化就会偏向,校园文化要达到的目的也无法实现。尽管适度的政治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分突出政治文化,将导致校园文化内容的单调与僵化,最后会阻碍校园文化的深层发展。(2)重视现代文化培养,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思想的熏陶,使人们遇事能做到大公无私,处世做到问心无愧,达到清静平和的境界。当代大学生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必然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人格理想都重视现实的理性态度和快乐进取的实践精神,这是与社会先进文化相一致的,但事实上,大学生往往只注意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精神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时效观念,认为传统是过时的、陈旧的东西,应该予以抛弃。(3)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理想的校园文化应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视,即使是被注意也只是在物质文化这一层面上。而对精神文化则没有具体建设,这势必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的不合理。
  2.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1)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领导平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关心,到上报材料时夸大其词,应急设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虽然部分领导做了一些实际工作,但由于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的范畴,远不如抓教学、抓科研、抓经营有效益,因此不肯花大力气去建设,在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制订中的形式主义,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设想无法付诸实施。(2)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快速发展,涉及范围不断扩大,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社团活动形式化。由于经费靠集资,因此忙于发展会员,把社团活动的宗旨大肆吹嘘,但却难以保证活动的质量。(3)“两课”形式主义的学习方式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高校通过“两课”教学,对师生进行“三观”教育,是当前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的“两课”教学和教育还只停留在表面上,还是以考试作为检测方式。教师把它们作为基本课程认真备课、讲课、出题考试,学生一味地读、背、考,很少能静下心来理解深化这些思想观点,更难以将这些思想和社会实际相联系。高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育人,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3.校园文化建设的自我封闭和投入不足。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教育形式,本身应具有开放性,因此,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是其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经费等原因,目前校际文化交流还不多,还不够充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仅把目光局限于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对外联谊较少,下到工厂、下到农村的活动更是很少见。校园文化未能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影响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没有足够的物质、技术、金钱、人力和领导精力在内的投入是不行的。然而,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却普遍存在资金严重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等问题,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受到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是所有校园人共享、共建、共有的群体文化、团体文化,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教职工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得到有效保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提升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1)要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武装,不断加强校园人的思想建设工作,增强爱国爱校的情感。通过爱国爱校教育,校园人能够了解本校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珍惜学校取得的荣誉,增强校园人的凝聚力,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2)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认识和评价的尺度,指导人们的人生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一定的价值体系既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社会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社会公众价值和心理状态的改变,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复杂、心理多变更为突出,并且使他们易受社会偏激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反社会”的逆反心理。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困惑,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引导,为学生拨开思想上的“迷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隐性课程为主的文化,它主要隐含于校园环境、校园制度体系、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隐性课程观念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等,这本身就属于校园文化的内容。因此,高校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学生间交往、师生关系优化,有效地形成稳定的校园价值体系和体现校园凝聚力的群体心态。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显现和隐性两种课程在总体价值取向上相一致,保证居于校园文化主导地位的精神文化得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1)校园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校园制度体现的是校园人的意志和利益,对校园人起保护作用,任何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行为,都是以损害其他校园人的正当利益为前提的,因而必然要受到相应的制裁。校园制度一旦确定实施,所有校园人就应当严格履行其条文,按章办事,不得随意更改。但校园制度的制定、执行都是由人来设计和实行的,因而也必然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特征。制定校园制度,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全面区别对待不同情况,适当预设一定的弹性空间,不能搞“一刀切”。(2)校园制度要合理合法。制定校园制度应当从我国国情和本校校情出发,讲求政策的科学性,体现学校集体的意志,应当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客观实际,遵从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规律。要便于师生实际操作,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成为校园人拥护执行的行为准则,使校园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3)校园制度文化要倡导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要重视道德这种无形制度的作用。校园制度是校园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强制的道德。实践已经证明,将道德完全融入校园制度之中所形成的道德制度,比单纯的道德要求对人所表现的个人道德性更为重要。对于校园制度文化发展来说,增强制度的道德性远比增强校园个人的道德性有效和持久。如果制度本身结构不合理,道德性差,那么要求师生个人做出道德行为就是不合理的,即使个人做到了,也起不到多大的社会作用。只有在制度设计上符合道德,才有助于个体做出道德行为,并能对不道德行为起到有效的控制和教育作用。
  3.建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优美是人性化发展的结果,环境是由人来改变和创设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更好地再现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生活在无比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的师生会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的规划要统一安排,长远设计,不能随意变化,不能以领导的意志想当然地改变,要有学校自身的规律、风格和品味,建筑、绿化与人要和谐,从而激发教职工努力工作、教书育人,激发学生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精神。(2)设计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文化是师生每天都要接触和感受的最直观的文化。景观文化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的内涵,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审美的需要,要考虑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和行为导引的作用。要十分重视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让师生员工在校园中感到宁静而温馨,有家的感觉,同时又处在催人奋进的氛围中,受到鞭策和鼓舞。(3)建造现代化的高质量图书馆。图书馆是学校的心脏,是精神文化的传播基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图书馆应是学校中最安静、最舒适的地方,应成为学校对师生最有吸引力的场所。
  4.开展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发展校园文化必须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1)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和谐性和针对性。高校要根据培养人的实际要求,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抵制社会文化活动中一些不健康内容的侵入,保持校内气氛的和谐和美,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效果,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2)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指导。对学生闲暇生活的指导主要是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建立科学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心理保健、潜能开发、学习方法改进等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3)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意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中,教师指导能提升活动的品位,更好地使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但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最大的施展和表现。
  5.强化高校校园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指的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办事规程等。高校每个部门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办事规则和程序都要为师生着想,方便师生。学校办公场所的内部设计要注意功能与行为的结合,力求做到高校校园管理的优质、规范和高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校园文化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中,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全校共同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始终以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宗旨,将培养目标与相关能力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校内各种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经济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輔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章世虹.最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采用热压法将0.26mm的NiTi合金丝复合于铝中,利用SEM,DSC,热膨胀仪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热循环对预应变为4%的NiTi合金丝/铝基复合材料马氏体逆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一次加热
采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环氧树脂/蒙脱土复合体系,其剪切强度高于EP/PA基体2倍以上,并具有良好的耐水及其它介质的性能.经TGA分析,环氧树脂/蒙脱土复合材料
针对某变速箱的分离拨叉,介绍了分离拨叉转动角度的计算方法,用于校核变速箱分离轴承的初始位置,以满足主机厂的需求。
采用GHBladed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仿真,深入分析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误差与风力发电机组功率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载荷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功率与载荷协同控制的风力发电机组偏航
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个性,首先体现在校本文化上。经过快速发展期的高职院校,目前有必要在内涵提升过程中,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培育软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