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改编”的道路只有发掘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意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收视率才会有保障,也才有望成为新经典。
1987年,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的大型电视剧《红楼梦》完成播出,瞬时间形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局面。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东方闻樱……一个个年轻亮丽的面容印记在观众心中,数百年前的奢华富丽的大观园更是跳出纸上,现于荧屏,令人叹为观止。直至今日,这部电视剧被各级电视台重播过多少次,大概谁也数不清了。由于制作上的严谨认真,该剧从演员、服装到主题曲和插曲都进行了细心打磨,使得这一版本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部堪称经典的艺术佳作。
也许正因如此,直至2006年,一直无人敢对此版本发出挑战——因为这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当然,这期间内地也曾拍摄过大型连本电影《红楼梦》,以及描写大观园内丫环们喜怒哀乐的连续剧《红楼丫环》,但是,这些作品所取得的影响与评论却远不能和电视剧相提并论。最重要的是,自《红楼梦》起,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进电视,就从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台开始了它的漫漫征程。
从《西游记》到《水浒传》
1988年的春节,红楼女儿的缠绵悱恻尚在眼前,一只“金猴”却再次大闹荧屏一把——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横空出世,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至今,这部开拍于1982年,整整耗时6年拍竣的电视连续剧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经典之作。尽管今天看来,这部《西游记》的确存在诸多缺陷,尤其在特技方面更是显得颇为幼稚。但是,这并不影响该剧整体艺术上的成功。因此,当1998年央视再度开拍《西游记》续集,想把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拍出来的一些故事做点拾遗补缺时,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之声。尽管该续集在特技和化装上下了很大功夫,演员的选择也尽量保持1982版原班人马,并在1999年首播时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纪录,但仍然无法满足观众迅速提高的欣赏水平,一时间恶评如潮。
例外的是,无论新版还是老版,电视剧《西游记》唯一呈现叫好声一片的人,就是美猴王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这位全国观众心目中最标准的“美猴王”,有着地道的“猴戏”家传绝活,再加上自身的深厚功力,因此演活了吴承恩笔下的齐天大圣,并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心中当仁不让的第一偶像。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之所以能得到观众认可,决非侥幸,正如该剧制片人杨洁所说的那样——“对于一部神话剧来说,逼真的特技固然重要,但是,出色的表演绝不可或缺。”
《西游记》轰动了,没有几年的时间,迅速从大陆延伸到港台,又从中国扩展到了东南亚。曾经有一篇不无夸张的报道,介绍有两部中国电视连续剧在马来西亚造成了“万人空巷”、“路不拾遗”的轰动场面,甚至连小偷都不“上班”了。一部是《西游记》,另一部就是《三国演义》。或许,从这一夸张说法的背后,也能一窥这两部“最代表中国文化”古典小说名著在海外社会的传播与认同。调皮机灵的孙悟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大概就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第一步吧。
1995年,央视拍摄的另一部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隆重登场,伴随着三国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战争场面和英雄之间的斗智斗勇,该剧又成为街头巷尾争议的热门话题。而根据杨慎的词谱曲的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杨鸿基深沉浑厚的嗓音唱出,竟然也如同《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那样,成为当时卡拉OK歌舞厅的热门曲目。鲍国安扮演的曹操所获得的广泛赞誉,几乎达到了他演艺事业的最高峰。而鲍国安为了这部雄篇巨制的拍摄,也堪称呕心沥血,甚至多次突发心脏病,几进医院,九死一生;而人到中年的唐国强更是借着其塑造的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角,成功摆脱了挥之不去多年的“奶油小生”称号;更有刘关张三兄弟、孙权、周瑜等历史名人的扮演者,虽非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演员,但凭着造型上的准确、细致,加之忠于原著的精彩表演,无不做到了形神兼备。
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十全十美。在剧本上,84集鸿篇巨制被分为五大部,其结构安排、人物刻画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甚至连部分台词都原文照搬。只是在文言台词的部分加上了字幕……“照本宣科”的结果是故事不够连贯且面面俱到,以致主次不分。文戏拍出了“智斗”的张力与历史的厚重,然而,包括官渡之战、长坂坡、赤壁之战等几个著名战役在内的武戏却显得粗糙甚至颇为“小儿科”——远景不够壮观,近景又缺乏真实感,完全没有表现出古代战争的惨烈,相比较于原著活龙活现的文学语言,大大逊色。
1996年,为了使得“四大名著”全部展现于电视屏幕,央视又开始了将《水浒传》搬上电视荧屏的艰难工程。在此之前,拍摄了较为完整版本《水浒》的是山东电视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台拍摄的八集电视剧《武松》就获得了很大成功,其后,该台又相继推出了《鲁智深》、《顾大嫂》、《林冲》、《晁盖》、《李逵》、《宋江》等多部作品,掀起了一股“水浒热”。最终,山东电视台又将各篇“人物列传”汇总,集合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水浒》,以其选角准确、忠于原著、表现细腻、符合历史的特色,受到了专家与百姓的一致好评。
珠玉在前,增加了央视版《水浒传》拍摄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表现原著,剧组不仅邀请了冯其庸、李希凡等知名学者出谋划策,还有意识地分析了前三部作品拍摄时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不仅重视了人物造型设计问题,特别邀请著名画家戴敦邦担任人物造型组设计师;还在无锡太湖之滨仿造“唐城”、“三国城”而建造了“水浒城”作为全剧拍摄基地;更首次大胆邀请港台动作片武术指导袁和平担任全剧的武打设计……这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央视对于“四大名著改编剧”收尾之作的特殊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当1998年春节前后,长达43集的《水浒传》播出后,得到了当时审美品位日趋提高的广大观众较为普遍的认可。尤其是片尾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好汉歌》,伴着戴敦邦设计的生动精彩的人物造型,更令人过目难忘。当时就有媒体评论“刘欢一声吼,敦邦一图轴”为央视版《水浒传》加分不少。更为有趣的是,该剧收视率最高的几集,竟然不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而是著名的“荡妇”潘金莲出场那一段!或许这也正是《水浒传》剧组的匠心所在,该剧有意为潘金莲“正名”,较为细腻地表现了其从一介弱女子而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这一“不尊重原著”,却符合现代观众价值取向的大胆改编,也可算是央视在名著改编上的一次大改革了……无论褒贬如何,四大古典名剧终于在20世纪末,全部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完成,堪称中国电视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弹指一挥十五年
直到1998年,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已经一一亮相,且无一例外地创造了同期电视荧屏的最高收视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几部作品已经重播了700多遍,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而为了完成了四大名著上荧屏这个浩大的“工程”,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更是花了整整15年的漫长时间。在这15年中,又有着多少甜酸苦辣、心路历程,值得人们去反思、回味?
想当年,《红楼梦》在拍摄之前,剧组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100多名演员,又先后举办了两期《红楼梦》演员学习班,让这群并不了解历史、文学的年轻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还要学习琴棋书画、戏曲身段……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方能确定角色。在拍摄的过程中,该剧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这么“煞费苦心”,无非就是想要拍出来的电视剧忠实于原著。
1987年,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的大型电视剧《红楼梦》完成播出,瞬时间形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局面。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东方闻樱……一个个年轻亮丽的面容印记在观众心中,数百年前的奢华富丽的大观园更是跳出纸上,现于荧屏,令人叹为观止。直至今日,这部电视剧被各级电视台重播过多少次,大概谁也数不清了。由于制作上的严谨认真,该剧从演员、服装到主题曲和插曲都进行了细心打磨,使得这一版本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部堪称经典的艺术佳作。
也许正因如此,直至2006年,一直无人敢对此版本发出挑战——因为这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当然,这期间内地也曾拍摄过大型连本电影《红楼梦》,以及描写大观园内丫环们喜怒哀乐的连续剧《红楼丫环》,但是,这些作品所取得的影响与评论却远不能和电视剧相提并论。最重要的是,自《红楼梦》起,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进电视,就从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台开始了它的漫漫征程。
从《西游记》到《水浒传》
1988年的春节,红楼女儿的缠绵悱恻尚在眼前,一只“金猴”却再次大闹荧屏一把——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横空出世,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至今,这部开拍于1982年,整整耗时6年拍竣的电视连续剧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经典之作。尽管今天看来,这部《西游记》的确存在诸多缺陷,尤其在特技方面更是显得颇为幼稚。但是,这并不影响该剧整体艺术上的成功。因此,当1998年央视再度开拍《西游记》续集,想把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拍出来的一些故事做点拾遗补缺时,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之声。尽管该续集在特技和化装上下了很大功夫,演员的选择也尽量保持1982版原班人马,并在1999年首播时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纪录,但仍然无法满足观众迅速提高的欣赏水平,一时间恶评如潮。
例外的是,无论新版还是老版,电视剧《西游记》唯一呈现叫好声一片的人,就是美猴王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这位全国观众心目中最标准的“美猴王”,有着地道的“猴戏”家传绝活,再加上自身的深厚功力,因此演活了吴承恩笔下的齐天大圣,并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心中当仁不让的第一偶像。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之所以能得到观众认可,决非侥幸,正如该剧制片人杨洁所说的那样——“对于一部神话剧来说,逼真的特技固然重要,但是,出色的表演绝不可或缺。”
《西游记》轰动了,没有几年的时间,迅速从大陆延伸到港台,又从中国扩展到了东南亚。曾经有一篇不无夸张的报道,介绍有两部中国电视连续剧在马来西亚造成了“万人空巷”、“路不拾遗”的轰动场面,甚至连小偷都不“上班”了。一部是《西游记》,另一部就是《三国演义》。或许,从这一夸张说法的背后,也能一窥这两部“最代表中国文化”古典小说名著在海外社会的传播与认同。调皮机灵的孙悟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大概就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第一步吧。
1995年,央视拍摄的另一部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隆重登场,伴随着三国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战争场面和英雄之间的斗智斗勇,该剧又成为街头巷尾争议的热门话题。而根据杨慎的词谱曲的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杨鸿基深沉浑厚的嗓音唱出,竟然也如同《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那样,成为当时卡拉OK歌舞厅的热门曲目。鲍国安扮演的曹操所获得的广泛赞誉,几乎达到了他演艺事业的最高峰。而鲍国安为了这部雄篇巨制的拍摄,也堪称呕心沥血,甚至多次突发心脏病,几进医院,九死一生;而人到中年的唐国强更是借着其塑造的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角,成功摆脱了挥之不去多年的“奶油小生”称号;更有刘关张三兄弟、孙权、周瑜等历史名人的扮演者,虽非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演员,但凭着造型上的准确、细致,加之忠于原著的精彩表演,无不做到了形神兼备。
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十全十美。在剧本上,84集鸿篇巨制被分为五大部,其结构安排、人物刻画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甚至连部分台词都原文照搬。只是在文言台词的部分加上了字幕……“照本宣科”的结果是故事不够连贯且面面俱到,以致主次不分。文戏拍出了“智斗”的张力与历史的厚重,然而,包括官渡之战、长坂坡、赤壁之战等几个著名战役在内的武戏却显得粗糙甚至颇为“小儿科”——远景不够壮观,近景又缺乏真实感,完全没有表现出古代战争的惨烈,相比较于原著活龙活现的文学语言,大大逊色。
1996年,为了使得“四大名著”全部展现于电视屏幕,央视又开始了将《水浒传》搬上电视荧屏的艰难工程。在此之前,拍摄了较为完整版本《水浒》的是山东电视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台拍摄的八集电视剧《武松》就获得了很大成功,其后,该台又相继推出了《鲁智深》、《顾大嫂》、《林冲》、《晁盖》、《李逵》、《宋江》等多部作品,掀起了一股“水浒热”。最终,山东电视台又将各篇“人物列传”汇总,集合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水浒》,以其选角准确、忠于原著、表现细腻、符合历史的特色,受到了专家与百姓的一致好评。
珠玉在前,增加了央视版《水浒传》拍摄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表现原著,剧组不仅邀请了冯其庸、李希凡等知名学者出谋划策,还有意识地分析了前三部作品拍摄时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不仅重视了人物造型设计问题,特别邀请著名画家戴敦邦担任人物造型组设计师;还在无锡太湖之滨仿造“唐城”、“三国城”而建造了“水浒城”作为全剧拍摄基地;更首次大胆邀请港台动作片武术指导袁和平担任全剧的武打设计……这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央视对于“四大名著改编剧”收尾之作的特殊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当1998年春节前后,长达43集的《水浒传》播出后,得到了当时审美品位日趋提高的广大观众较为普遍的认可。尤其是片尾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好汉歌》,伴着戴敦邦设计的生动精彩的人物造型,更令人过目难忘。当时就有媒体评论“刘欢一声吼,敦邦一图轴”为央视版《水浒传》加分不少。更为有趣的是,该剧收视率最高的几集,竟然不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而是著名的“荡妇”潘金莲出场那一段!或许这也正是《水浒传》剧组的匠心所在,该剧有意为潘金莲“正名”,较为细腻地表现了其从一介弱女子而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这一“不尊重原著”,却符合现代观众价值取向的大胆改编,也可算是央视在名著改编上的一次大改革了……无论褒贬如何,四大古典名剧终于在20世纪末,全部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完成,堪称中国电视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弹指一挥十五年
直到1998年,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已经一一亮相,且无一例外地创造了同期电视荧屏的最高收视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几部作品已经重播了700多遍,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而为了完成了四大名著上荧屏这个浩大的“工程”,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更是花了整整15年的漫长时间。在这15年中,又有着多少甜酸苦辣、心路历程,值得人们去反思、回味?
想当年,《红楼梦》在拍摄之前,剧组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100多名演员,又先后举办了两期《红楼梦》演员学习班,让这群并不了解历史、文学的年轻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还要学习琴棋书画、戏曲身段……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方能确定角色。在拍摄的过程中,该剧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这么“煞费苦心”,无非就是想要拍出来的电视剧忠实于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