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技术学习难度增大、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自身演化进程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产业特征、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决定了现阶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在技术路线方面,不断积累模块化产品领域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发挥大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兴工艺对传统生产设备和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和提升;组织能力方面,借助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创新平台等渠道, 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整合外部前沿知识和核心技术,加快知识-技术-产品转化速度。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中小企业 技术能力 组织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1
0 引言
2016年4月,德勤(Deloitte)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Council ofCompetitiveness)联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公布了对全球制造业分布格局、国家竞争力排名、区域制造业集群、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力量、公共政策等方面在全球企业高管中的调研结果,并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和竞争格局进行了预测。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创新、人才、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Nelson 和 Winter 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指出, 动态演化的企业和自然选择的市场机制是影响经济变迁的两个关键因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一般包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 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要素价格、资源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升级,而宏观经济转型升级依托于微观企业变革, 企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前提,经济发展中创新驱动的立足点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正确理解现阶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探索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
1.1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
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达45.5%, 首次超过工业, 2013年、2014年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强,分别为48.1%和42.7%, 从投资规模看, 2002—2010 年,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47% 下降到42%,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由49%增加到55%, 表明中国投资的重点已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经济服务化趋势开始凸显,“生产性服务”、“服务化制造”、“二三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从制造业先进性程度看, 在2010、2013、2016年在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连续被列为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制造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以初级生产要素为依托,以加工贸易等方式“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不断优化,但出口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中低技术产品领域,如纺织、木材、橡胶等,高技术行业,如通讯设备、光学设备等比较优势逐渐加强。随着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工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提出振兴制造业、向高价值先进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将面临严重威胁,这也是《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预测2020年美国将取代中国成为最具竞争力制造业国家的原因。
1.2 制造业创新决定经济长期发展水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般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在欧美国家的产业发展进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印证。但是,GDP的产业构成并不能完全解释一国产业结构中特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程度。工业产品由于其制造技术、工艺等的复杂性,制造能力成为解释一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重要指标,制造业,尤其是复杂制造业所反映的知识能力决定了一国的长期发展水平(Hausmann R.,C.A.Hidalgo,et al,2011; 贺俊、吕铁,2013),制造业创新决定经济长期发展水平。由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多等特征,往往是国民经济中研发活动最活跃、承载创新资源最多的经济部门。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来源部门,同时也是知识积累、技术扩散、应用和增强的部门(黄群慧,贺俊,2015),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载体。从技术创新来源看,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无论是技术创新投入,还是研发成果产出,制造业都承担了一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创新的应用看,制造业是将技术进步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载体。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一国的制造能力与其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密切的关系。Pisano(2012)等学者通过对多硅晶、锂电池、计算机、通讯等产业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行业制造业外包,导致这些领域的前沿科技和研发也在向外包所在地转移, 结果造成这些行业的技术 优势和产业竞争力逐渐丧失; 从技术创新扩散的角度看,制造业通过对原材料、生产设备的供给和需求、生产工艺、产品、知识、服务而成为向其它领域传播创新的源泉。
1.3 先进制造业技术范式及产业组织形式变化
先进制造业的基本特征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应用。以预测分析、智能互联(IOT)、高性能计算、增强现实(VR)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人才、成本控制、生产能力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制造技术、基于可重构生产系统的柔性制造技术, 正在推动全球制造技术范式从大规模制造、模块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甚至全球化个性制造转变。从产品架构角度来看,模块化产品由于技术要素都包含在承担完整功能的零部件设计和制造环节中,其工艺和技术竞争力在于成本控制,通过采用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实现模块化、柔性化和规模化兼容,进行成本创新;一些基于前沿技术的模块化产品,如通信设备、工业基础件等,以及一体化产品,其技术范式的基本特征是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区域工业生态系统的完善。 技术范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甚至制度系统的变革,因此,现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改变要素的投入方式、投入结构和组织方式,并对既有的制度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进企业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方式和宏观制度环境的变革。复杂的制造技术使得产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大企业主导型和供应链主导型向产业生态型转变。产业组织的生态化使得相关主体企业的活动从“上游选择下游跟随”转变为“生态系 统中的平行互动”,生态系统中的众多中小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信息实时数据化,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递,个体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即时创新产品;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则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资源信息汇集、资源和能力整合,在多样化的技术范 式、产品范式中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展开协作生产。因此,生态系统中的企业通过“合作竞争”、“背对背竞争”, 展开并行研发,协同生产,实现系统演化与企业个体演化的相互促进, 这种竞争与合作机制为单个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巨大激励。
2 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 其生产活动是知识吸收、积累、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中国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最关键的因素,是“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载体。中小企业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目前占中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目前制造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创新人才储备少、流动性大、自身技术知识积累薄弱等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发展路径、竞争环境等原因,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技术学习难度增大、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自身演化进程等因素共 同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2.1 技术学习难度增加
随着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达国家间的制造技术差距逐渐缩小,技术引进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先进国家为保持其技术优势,往往对核心技术进行“锁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制度加以保护,严格控制向其他国家的转移; 其次,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化、复杂化程度高,体现为隐含在日常程序中的“隐性知识”, 往往是难以交易、不易模仿的。当企业的制造技术所依托的知识基础具有很高的默会性和一体化特性时,这类隐形知识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隔绝机制” (Teece,2007),阻止模仿者进行知识学习和技术模仿。因此,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学习过程的特征,也决定了当个体知识积累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面临外部学习难度增加的障碍,被动走向自主创新的路径。
2.2 外部创新协作机制不完善, 协作效率低下
由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等原因, 创新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企业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直接导致其活动主体激励不足, 从而使得产品(服务)供给不充分。同时,由于创新、研发活动本身存在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导致的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主体 (陈劲 等,2012,等)。当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压力时,企业往往寻求外部创新资源,作为内部创新不足的补充,因此,产学研用合作、产业 创新联盟等合作创新成为企业创新不足的替代(卢仁山,2010;等)。但无论产学研用还是产业创新联盟,普遍存在各方主体联系松散、治理机制不合理、创新成果评估困难、转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何郁冰,2012;曹素璋,2010;等),制约了企业从外部寻求创新来源的效率,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结构、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多方协调,涉及政策层面、产业链治理层面的问题。在外部创新资源不足、技术难以外取的情况下,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成为应对外部技术和市场变革、寻求战略转型的合理选择。
2.3 企业通过知识积累形成自演化
组织是特定知识的集合。企业通过培育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能, 形成应对外部变化的适当的“自然反应”,通过知识吸收、积累、整合形成自我演化能。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一种特定的技术创新范式 , 即企业依靠能够调动的资源完成技术突破 ,并应用于特定市场、解决特定问题的活动。根据 Utterback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中小企业 技术能力 组织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1
0 引言
2016年4月,德勤(Deloitte)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Council ofCompetitiveness)联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公布了对全球制造业分布格局、国家竞争力排名、区域制造业集群、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力量、公共政策等方面在全球企业高管中的调研结果,并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和竞争格局进行了预测。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创新、人才、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Nelson 和 Winter 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指出, 动态演化的企业和自然选择的市场机制是影响经济变迁的两个关键因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一般包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 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要素价格、资源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升级,而宏观经济转型升级依托于微观企业变革, 企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前提,经济发展中创新驱动的立足点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正确理解现阶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探索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
1.1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
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达45.5%, 首次超过工业, 2013年、2014年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强,分别为48.1%和42.7%, 从投资规模看, 2002—2010 年,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47% 下降到42%,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由49%增加到55%, 表明中国投资的重点已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经济服务化趋势开始凸显,“生产性服务”、“服务化制造”、“二三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从制造业先进性程度看, 在2010、2013、2016年在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连续被列为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制造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以初级生产要素为依托,以加工贸易等方式“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不断优化,但出口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中低技术产品领域,如纺织、木材、橡胶等,高技术行业,如通讯设备、光学设备等比较优势逐渐加强。随着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工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提出振兴制造业、向高价值先进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将面临严重威胁,这也是《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预测2020年美国将取代中国成为最具竞争力制造业国家的原因。
1.2 制造业创新决定经济长期发展水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般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在欧美国家的产业发展进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印证。但是,GDP的产业构成并不能完全解释一国产业结构中特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程度。工业产品由于其制造技术、工艺等的复杂性,制造能力成为解释一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重要指标,制造业,尤其是复杂制造业所反映的知识能力决定了一国的长期发展水平(Hausmann R.,C.A.Hidalgo,et al,2011; 贺俊、吕铁,2013),制造业创新决定经济长期发展水平。由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多等特征,往往是国民经济中研发活动最活跃、承载创新资源最多的经济部门。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来源部门,同时也是知识积累、技术扩散、应用和增强的部门(黄群慧,贺俊,2015),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载体。从技术创新来源看,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无论是技术创新投入,还是研发成果产出,制造业都承担了一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创新的应用看,制造业是将技术进步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载体。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一国的制造能力与其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密切的关系。Pisano(2012)等学者通过对多硅晶、锂电池、计算机、通讯等产业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行业制造业外包,导致这些领域的前沿科技和研发也在向外包所在地转移, 结果造成这些行业的技术 优势和产业竞争力逐渐丧失; 从技术创新扩散的角度看,制造业通过对原材料、生产设备的供给和需求、生产工艺、产品、知识、服务而成为向其它领域传播创新的源泉。
1.3 先进制造业技术范式及产业组织形式变化
先进制造业的基本特征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应用。以预测分析、智能互联(IOT)、高性能计算、增强现实(VR)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人才、成本控制、生产能力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制造技术、基于可重构生产系统的柔性制造技术, 正在推动全球制造技术范式从大规模制造、模块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甚至全球化个性制造转变。从产品架构角度来看,模块化产品由于技术要素都包含在承担完整功能的零部件设计和制造环节中,其工艺和技术竞争力在于成本控制,通过采用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实现模块化、柔性化和规模化兼容,进行成本创新;一些基于前沿技术的模块化产品,如通信设备、工业基础件等,以及一体化产品,其技术范式的基本特征是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区域工业生态系统的完善。 技术范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甚至制度系统的变革,因此,现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改变要素的投入方式、投入结构和组织方式,并对既有的制度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进企业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方式和宏观制度环境的变革。复杂的制造技术使得产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大企业主导型和供应链主导型向产业生态型转变。产业组织的生态化使得相关主体企业的活动从“上游选择下游跟随”转变为“生态系 统中的平行互动”,生态系统中的众多中小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信息实时数据化,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递,个体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即时创新产品;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则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资源信息汇集、资源和能力整合,在多样化的技术范 式、产品范式中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展开协作生产。因此,生态系统中的企业通过“合作竞争”、“背对背竞争”, 展开并行研发,协同生产,实现系统演化与企业个体演化的相互促进, 这种竞争与合作机制为单个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巨大激励。
2 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 其生产活动是知识吸收、积累、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中国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最关键的因素,是“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载体。中小企业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目前占中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目前制造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创新人才储备少、流动性大、自身技术知识积累薄弱等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发展路径、竞争环境等原因,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技术学习难度增大、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自身演化进程等因素共 同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2.1 技术学习难度增加
随着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达国家间的制造技术差距逐渐缩小,技术引进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先进国家为保持其技术优势,往往对核心技术进行“锁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制度加以保护,严格控制向其他国家的转移; 其次,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化、复杂化程度高,体现为隐含在日常程序中的“隐性知识”, 往往是难以交易、不易模仿的。当企业的制造技术所依托的知识基础具有很高的默会性和一体化特性时,这类隐形知识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隔绝机制” (Teece,2007),阻止模仿者进行知识学习和技术模仿。因此,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学习过程的特征,也决定了当个体知识积累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面临外部学习难度增加的障碍,被动走向自主创新的路径。
2.2 外部创新协作机制不完善, 协作效率低下
由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等原因, 创新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企业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直接导致其活动主体激励不足, 从而使得产品(服务)供给不充分。同时,由于创新、研发活动本身存在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导致的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主体 (陈劲 等,2012,等)。当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压力时,企业往往寻求外部创新资源,作为内部创新不足的补充,因此,产学研用合作、产业 创新联盟等合作创新成为企业创新不足的替代(卢仁山,2010;等)。但无论产学研用还是产业创新联盟,普遍存在各方主体联系松散、治理机制不合理、创新成果评估困难、转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何郁冰,2012;曹素璋,2010;等),制约了企业从外部寻求创新来源的效率,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结构、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多方协调,涉及政策层面、产业链治理层面的问题。在外部创新资源不足、技术难以外取的情况下,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成为应对外部技术和市场变革、寻求战略转型的合理选择。
2.3 企业通过知识积累形成自演化
组织是特定知识的集合。企业通过培育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能, 形成应对外部变化的适当的“自然反应”,通过知识吸收、积累、整合形成自我演化能。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一种特定的技术创新范式 , 即企业依靠能够调动的资源完成技术突破 ,并应用于特定市场、解决特定问题的活动。根据 Utter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