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50 a 中,随着宫颈脱落细胞学筛查的普及,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而相对的,宫颈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AUC)的相对及绝对发病率在过去的30 a 里都在逐年上升[1],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大,据统计,该比例已由5%上升至25%[2]。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研究。1953年 Friedell等[3]首次描述了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situ of the uterine cervix,AIS)。1986年 Gloor 等[4]提出宫颈上皮内腺瘤( cervicalintraepithelialglandular neo-plasla,CIGN)的概念,并将其分为Ⅰ~Ⅲ级,以便与CIN 相对应。而在英国则将其称为宫颈腺上皮内肿瘤(endocervical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GIN),并将其分为低级别腺上皮内病变(low-grade endocervi-cal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CGIN)和高级别腺上皮内病变( high-grade endocervical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CGIN)[5]。但由于 LG-CGIN的组织学重复性差,无明确的诊断定义,与炎症导致的非典型增生难以鉴别,且临床也不做进一步处理,因此第4版 WHO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已将其删除,而仅保留 AIS,即 HG-CGIN 的同义词,为惟一明确定义的宫颈腺性肿瘤的前驱病变[6]。又有研究显示,宫颈腺癌5 a 总生存率为75.5%,FIGO 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5 a 生存率分别为93.4%、66.7%、30.0%[7],而 AIS 的患者早期治疗后5 a 生存率几乎可达100%[8]。由此可见,如能早期正确诊断宫颈腺癌前驱病变并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因此,对 AIS 的正确病理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临床特征、治疗等方面对 AIS 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