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析《刀锋》中拉里的追寻道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拉里的追寻。首先,拉里追寻的是什么,他追寻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其次,拉里追寻的原因,不仅包含生活经历因素,也有个人原因;最后,分析拉里追寻的意义,正如浮士德博士一样,面对生活的迷茫永不停止追寻的脚步。
关键词:《刀锋》;拉里;追寻意义
作者简介:聂银娴(1994-),女,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3
前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英国小说家( 1874-1965),他十分高产且作品多方面都有涉及。他的小说文笔干净利落,并能从生活中观察常人所忽视的细节方面,并且作品感情细腻、故事性强。《刀锋》讲述了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困惑与迷茫,希望通过寻求东方神秘哲学来解答生命意义的故事。而主人公拉里也成为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相比于凯鲁亚克《在路上》“垮掉的一代”的形象,“迷茫”的拉里面对困惑而迷茫的人生时,并不选择逃避,而是不断通过各种方法来解答自己对于生命的疑惑,这种永不放弃永远追求的“浮士德”精神让人感动。
一、拉里追寻之路
(一)拉里追寻的主要内容
《刀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拉里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惑并追寻生命意义的故事。拉里作为一名飞行员,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在战争中因为救自己而牺牲,他感到痛苦且迷茫,弄不清楚人生为何会拥有不幸。在《刀锋》中拉里这样说道:“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还是没有。我想弄清楚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灭,还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1]毛姆由此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既是拉里的询问,也是作者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即世界上为何有恶和不幸,人的灵魂是不是永存的问题。
但拉里所追寻的不仅仅是世界为何有恶和不幸的问题,当他知道改变不了世界时,更多的是想追寻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一个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地方。退役后的拉里想要弄清人生的意义,他抛弃未婚妻和正当的职业,跑去巴黎求学,在大学旁边租一个破烂小房子,白天去大学图书馆读书,以求得自己内心的答案。后来又周游世界,想从游历中获得解脱。拉里最终到印度学到了吠陀经哲学,并通过自己所学治好了朋友的头痛,但对沦落的索菲却无法挽救,由此拉里又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在最后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散尽,回到美国做了出租车司机。毛姆在《刀锋》的最后以著作者的口吻说道:
“我不多不少恰恰写了一部以‘成功’为题材的小说。因为书中和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苏珊·鲁维艾得到生活保障;索菲获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2]
伊莎贝尔追寻享乐而安逸的物质生活,艾略特·谈波登追寻上流社会的生活,索菲·麦唐纳自甘堕落,并最后被如愿以偿的杀害等等,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存活,拉里追寻的不是外在世界,而是内在世界,但这种内在精神世界是最难满足的,也是最难衡量和不能保持稳定的。
(二)追寻即是抉择
拉里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是一种抉择。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人物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通过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来讲述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故事可看为以拉里为主线,其他人作为复线的这种模式,描写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3]
首先是拉里这一类人,他是一个为了目标不断探索的人,他沉默且性情温和,在旁人看来他就是冷漠而奇怪的人。旁人对于他异于常人的做事方式和行为感到惊讶。他从不顾及别人的话语与眼光,只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他从书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并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与之相对的是他的未婚妻,完全不理解他为何放弃工作和家庭,跑去追寻生命意义的行为。相同的还有未婚妻的舅舅艾略特和之后的丈夫马图林,他们只追究物质世界,认为没有什么比稳定的收入和金钱更有吸引力了。他们世俗而精明,不会去放下一切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因而拉里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不同,因而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就完全不同。
拉里如此执着的寻找生命意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他参加了战争,战争下一切都可以被放大,人的欲望、暴力、恐惧、无助在战争中无处躲藏。正是因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拉里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他思索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上一秒还在开怀大笑的兄弟,下一秒就成了肉泥,人如此的脆弱,在这世界活着的价值又是什么呢?他想找到答案,他想通过读书、游历世界来找到答案。虽然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找没找到答案似乎对于拉里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毛姆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里,也有这样一个勇于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人物,他最终找到了自己存活的方式并自得其乐,即使在他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书中的医生亚伯拉罕放弃了世人看来大好的前程而去亚历山大港度过余下生活,毛姆写道:
“那天早晨,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在甲板上观察这座城市,在阳光下白花花的,还有码头上的人群,……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穹,他产生了某种感触。他无法描述这种感受。就像是一声惊雷,他说,但随即有推翻了这个说法,改口说是一种天启。似乎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突然觉得非常快乐,有一种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他离开那艘船没遇到什么困难,不到二十四小时,他已经带着所有的行李,出现在海岸上。”[4]
毛姆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他看来生活成什么样子并没有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可以妄自评判他人的生活,你以为的不幸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幸运。因而毛姆想通过这些作品让人在不断地探索中慢慢领悟生活的真正涵义。当然更多的人,也在不断地追寻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条路。 (三)拉里追寻的方法:自我救赎的东方道路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5]善于思考的拉里,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并没有畏惧和退缩,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寻找答案的路途中,从书本中获得了智慧,从游历中获得了眼界和更大的胸怀,这些东西是常人难以通过金钱得到的。他忍耐克制,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这也是因为他接受印度吠陀经哲学的结果。
在毛姆的很多部作品中,都体现了东方的神秘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毛姆对于东方神秘文化的肯定和追寻。他痴迷于此,并想通过这种文化来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最终发现还是解决不了自己的困惑。因此,毛姆对于东方文化的态度既有向往但也有保留。一方面,这种神秘的来自东方的力量确实能为自己帶来宁静和力量,但另一方面,这种力量只能自救,不能普度众生。拉里不仅想自救,更想要帮助周围的人。可最后索菲的死,让拉里对这种力量产生怀疑,同时也让他明白,世界上并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治愈所有的事情。这也让拉里对人生陷入更深的思索当中。
二、拉里追寻的原因
(一)拉里的追寻经历与他人的死亡有关
第一次直接面临死亡的经历,是在战争中。拉里直接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加战友飞行员帕特西的死亡,帕特西是因为救他而死去。拉里想不通为何如此突然,一切都毫无预兆。他内心悲痛之余,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渺小与变幻无常感到震撼。拉里对自己的未婚妻伊莎贝尔说起这件事:“你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6]因为拉里战友的死亡,让他开始对这个世界感到恐惧,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人生而有何意义。也由此开启了他对人生意义探寻的新旅程。
第二次经历是关于索菲的死亡,她的死是对拉里来说是信仰又一次的崩塌。拉里从她的死亡感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想要通过东方神秘文化来拯救他人是行不通的。这种东方式的信仰只能自救,不能拯救其他人。因为首先别人并不会有这种坚定的信仰,而且你所认为的拯救可能在别人看来是折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甚至想当救世主去救别人。这种居高临下的救世主思想,其实已经将自己的位置摆放的过高了。而对于拯救索菲的失败,让拉里对于人生有了更新的认识,并决定放下以前的生活,重新开启了另一段旅程。毛姆在这种看似冷静幽默的叙述里,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虚无色彩。[7]
这两次的死亡带给拉里的影响是巨大的。战友的死亡让拉里踏上追寻之路,等到他以为找到人生真谛之后,却仍对朋友的死亡无能为力,让他认识到东方文化并不能拯救别人,更大程度上只能是自救。于是,拉里带着永远不断的疑惑和问题再次踏上追寻之旅,不断地向前行探索着。
(二)拉里就是作者的理想
对人生的思索,是毛姆赋予《刀锋》的真正主题。翻译此部作品的周熙良先生认为毛姆按照维特斯根坦的原型来写拉里。但我觉得拉里是毛姆心中存在已久的形象,拉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是作者向往并渴望实现的。他不断地追寻自己觉得心安的地方,找到并在那儿生活,让心与身得到宁静,是毛姆一直向往的生活目标。当然在毛姆的另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也提及过这种思想,在作品的第五十章开头便说:
“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他们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他们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有时候,人会偶然造访某个地方,却神秘地感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这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尽管周边的环境他从未见过,尽管当地的居民他素未谋面,他却愿意安顿下来,仿佛这些都是他生来便已熟知的。在这里他的心终于不再躁动。”[8]
而在《刀锋》中也有类似的片段:
“我的心开始疯狂地跳起来,因为我突然间深深体会到印度能给我某种我非有不可的东西。……我很快打定主意,决定不回船。船上我没有留下什么,只有一只旅行袋,装了几样东西。……我觉得非常自由,大声笑了。”[9]
拉里与亚伯拉罕都有被毛姆称之为“天启”的相似的经历,当然这也可以看做是毛姆自己的想法。毛姆认为在世界上肯定有某个地方是属于他的,他本身也对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念念不忘,他一生终在寻找这个让他心安之所。正是这种焦躁不安感和不安定感,在《刀锋》中通过拉里来传达出来,这也是拉里不断追寻的原因之一。
三、拉里追寻的意义
(一)现代人迷茫的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拉里是离家出走的人、无家可归的人,也是精神的漂泊者和流浪汉。他将这种探寻人生旅途的过程描绘出来,并给读者揭示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你是否真正为了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努力。拉里的离家出走之举、无家可归之感,正是源于希望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在精神的世界里,漂泊即是回归,流浪即是朝圣。而他在追寻的路上已经完成了生命的意义。
拉里身处战争时期,战争带来的混乱与无序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拉里还真正的参加过战争,面对残酷的厮杀与暴力,与处在和平安详环境中的人们心理肯定不同。正是因为他真正的面临过死亡的威胁,真正的感受过死神从他身边走过,因而他面对生活,只会比那些未曾真实面临死亡的人来说更深刻。他代表了那些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追问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也代表了现代人对迷茫的态度。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刻,但如何对待这种迷茫,是让自己自甘堕落,还是不断地追寻答案。在毛姆的书中十分肯定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但是对于是否能找到答案却没给出结果。
因此,从最后的结局来看,毛姆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失望的同时,也对东方世界的神秘力量保持保守的态度。但是真正的人生不就是充满迷茫与希望的吗?最后拉里选择做出租车司机,他的精神旅途仍然在路上,他迷茫着,但是却也不停止探寻。
(二)永不停止追求的拉里:“浮士德精神” 跟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相似,拉里面对问题时,先从书本中寻找,后又游历世界,希望能解答困惑。在巴黎两年时光里,拉里沉迷于书海,坚持不懈的探寻生命意义。当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从美国来找他是否要同她结婚做个了断时,他对伊莎贝尔说:“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10]
此時的拉里为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感到满意,并希望未婚妻伊莎贝尔也能在精神层面跟他保持一致,同时获得幸福。但伊莎贝尔拒绝了这种看似荒唐的生活方式,并选择与拉里解除婚约。毛姆并没有极端讽刺和揭露这种资本主义的物质欲望,而且不干涉人物生活,不批判这种享乐主义。相反,在小说的最后,伊莎贝尔过得很好,她很享受这种生活,许多年后也并不懊悔自己的决定。拉里在书本中获得了宁静,获得了知识的力量,但他不仅仅满足于此,他决定周游各国,从巴黎到西班牙,再到塞维利亚,最后到达了印度。毛姆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持宽容态度的,拉里寻找生命意义的答案,毛姆是赞同的;伊莎贝尔想要过体面的生活,她也过上了幸福生活。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宣扬哪种生活方式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只要朝着自己希望的生活去努力就好了。
当然,浮士德也是先从书本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最后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拉里虽然只达到了浮士德博士的第一第二层,但两者不同的是,拉里并没有更多的欲望,对生活的物质要求几乎没有,在选择爱情与自己所追寻之物时,拉里选择了放弃爱情,不像浮士德有“灵与肉”的冲突。这样更突出拉里无欲无求的神性形象,浮士德更像一个普通人,拉里更神性。当然,这种状态也是作者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韩红军.人生的抉择 人世的感悟——论毛姆的《刀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153-154.
[4]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葛学奎. 乌托邦式执着、艰难的追寻者——评毛姆小说《刀锋》中的拉里形象[J].作家,2008,(10):66-67.
[8]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0]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刀锋》;拉里;追寻意义
作者简介:聂银娴(1994-),女,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3
前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英国小说家( 1874-1965),他十分高产且作品多方面都有涉及。他的小说文笔干净利落,并能从生活中观察常人所忽视的细节方面,并且作品感情细腻、故事性强。《刀锋》讲述了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困惑与迷茫,希望通过寻求东方神秘哲学来解答生命意义的故事。而主人公拉里也成为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相比于凯鲁亚克《在路上》“垮掉的一代”的形象,“迷茫”的拉里面对困惑而迷茫的人生时,并不选择逃避,而是不断通过各种方法来解答自己对于生命的疑惑,这种永不放弃永远追求的“浮士德”精神让人感动。
一、拉里追寻之路
(一)拉里追寻的主要内容
《刀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拉里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惑并追寻生命意义的故事。拉里作为一名飞行员,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在战争中因为救自己而牺牲,他感到痛苦且迷茫,弄不清楚人生为何会拥有不幸。在《刀锋》中拉里这样说道:“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还是没有。我想弄清楚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灭,还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1]毛姆由此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既是拉里的询问,也是作者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即世界上为何有恶和不幸,人的灵魂是不是永存的问题。
但拉里所追寻的不仅仅是世界为何有恶和不幸的问题,当他知道改变不了世界时,更多的是想追寻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一个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地方。退役后的拉里想要弄清人生的意义,他抛弃未婚妻和正当的职业,跑去巴黎求学,在大学旁边租一个破烂小房子,白天去大学图书馆读书,以求得自己内心的答案。后来又周游世界,想从游历中获得解脱。拉里最终到印度学到了吠陀经哲学,并通过自己所学治好了朋友的头痛,但对沦落的索菲却无法挽救,由此拉里又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在最后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散尽,回到美国做了出租车司机。毛姆在《刀锋》的最后以著作者的口吻说道:
“我不多不少恰恰写了一部以‘成功’为题材的小说。因为书中和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苏珊·鲁维艾得到生活保障;索菲获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2]
伊莎贝尔追寻享乐而安逸的物质生活,艾略特·谈波登追寻上流社会的生活,索菲·麦唐纳自甘堕落,并最后被如愿以偿的杀害等等,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存活,拉里追寻的不是外在世界,而是内在世界,但这种内在精神世界是最难满足的,也是最难衡量和不能保持稳定的。
(二)追寻即是抉择
拉里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是一种抉择。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人物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通过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来讲述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故事可看为以拉里为主线,其他人作为复线的这种模式,描写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3]
首先是拉里这一类人,他是一个为了目标不断探索的人,他沉默且性情温和,在旁人看来他就是冷漠而奇怪的人。旁人对于他异于常人的做事方式和行为感到惊讶。他从不顾及别人的话语与眼光,只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他从书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并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与之相对的是他的未婚妻,完全不理解他为何放弃工作和家庭,跑去追寻生命意义的行为。相同的还有未婚妻的舅舅艾略特和之后的丈夫马图林,他们只追究物质世界,认为没有什么比稳定的收入和金钱更有吸引力了。他们世俗而精明,不会去放下一切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因而拉里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不同,因而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就完全不同。
拉里如此执着的寻找生命意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他参加了战争,战争下一切都可以被放大,人的欲望、暴力、恐惧、无助在战争中无处躲藏。正是因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拉里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他思索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上一秒还在开怀大笑的兄弟,下一秒就成了肉泥,人如此的脆弱,在这世界活着的价值又是什么呢?他想找到答案,他想通过读书、游历世界来找到答案。虽然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找没找到答案似乎对于拉里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毛姆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里,也有这样一个勇于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人物,他最终找到了自己存活的方式并自得其乐,即使在他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书中的医生亚伯拉罕放弃了世人看来大好的前程而去亚历山大港度过余下生活,毛姆写道:
“那天早晨,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在甲板上观察这座城市,在阳光下白花花的,还有码头上的人群,……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穹,他产生了某种感触。他无法描述这种感受。就像是一声惊雷,他说,但随即有推翻了这个说法,改口说是一种天启。似乎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突然觉得非常快乐,有一种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他离开那艘船没遇到什么困难,不到二十四小时,他已经带着所有的行李,出现在海岸上。”[4]
毛姆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他看来生活成什么样子并没有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可以妄自评判他人的生活,你以为的不幸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幸运。因而毛姆想通过这些作品让人在不断地探索中慢慢领悟生活的真正涵义。当然更多的人,也在不断地追寻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条路。 (三)拉里追寻的方法:自我救赎的东方道路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5]善于思考的拉里,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并没有畏惧和退缩,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寻找答案的路途中,从书本中获得了智慧,从游历中获得了眼界和更大的胸怀,这些东西是常人难以通过金钱得到的。他忍耐克制,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这也是因为他接受印度吠陀经哲学的结果。
在毛姆的很多部作品中,都体现了东方的神秘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毛姆对于东方神秘文化的肯定和追寻。他痴迷于此,并想通过这种文化来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最终发现还是解决不了自己的困惑。因此,毛姆对于东方文化的态度既有向往但也有保留。一方面,这种神秘的来自东方的力量确实能为自己帶来宁静和力量,但另一方面,这种力量只能自救,不能普度众生。拉里不仅想自救,更想要帮助周围的人。可最后索菲的死,让拉里对这种力量产生怀疑,同时也让他明白,世界上并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治愈所有的事情。这也让拉里对人生陷入更深的思索当中。
二、拉里追寻的原因
(一)拉里的追寻经历与他人的死亡有关
第一次直接面临死亡的经历,是在战争中。拉里直接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加战友飞行员帕特西的死亡,帕特西是因为救他而死去。拉里想不通为何如此突然,一切都毫无预兆。他内心悲痛之余,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渺小与变幻无常感到震撼。拉里对自己的未婚妻伊莎贝尔说起这件事:“你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6]因为拉里战友的死亡,让他开始对这个世界感到恐惧,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人生而有何意义。也由此开启了他对人生意义探寻的新旅程。
第二次经历是关于索菲的死亡,她的死是对拉里来说是信仰又一次的崩塌。拉里从她的死亡感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想要通过东方神秘文化来拯救他人是行不通的。这种东方式的信仰只能自救,不能拯救其他人。因为首先别人并不会有这种坚定的信仰,而且你所认为的拯救可能在别人看来是折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甚至想当救世主去救别人。这种居高临下的救世主思想,其实已经将自己的位置摆放的过高了。而对于拯救索菲的失败,让拉里对于人生有了更新的认识,并决定放下以前的生活,重新开启了另一段旅程。毛姆在这种看似冷静幽默的叙述里,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虚无色彩。[7]
这两次的死亡带给拉里的影响是巨大的。战友的死亡让拉里踏上追寻之路,等到他以为找到人生真谛之后,却仍对朋友的死亡无能为力,让他认识到东方文化并不能拯救别人,更大程度上只能是自救。于是,拉里带着永远不断的疑惑和问题再次踏上追寻之旅,不断地向前行探索着。
(二)拉里就是作者的理想
对人生的思索,是毛姆赋予《刀锋》的真正主题。翻译此部作品的周熙良先生认为毛姆按照维特斯根坦的原型来写拉里。但我觉得拉里是毛姆心中存在已久的形象,拉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是作者向往并渴望实现的。他不断地追寻自己觉得心安的地方,找到并在那儿生活,让心与身得到宁静,是毛姆一直向往的生活目标。当然在毛姆的另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也提及过这种思想,在作品的第五十章开头便说:
“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他们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他们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有时候,人会偶然造访某个地方,却神秘地感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这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尽管周边的环境他从未见过,尽管当地的居民他素未谋面,他却愿意安顿下来,仿佛这些都是他生来便已熟知的。在这里他的心终于不再躁动。”[8]
而在《刀锋》中也有类似的片段:
“我的心开始疯狂地跳起来,因为我突然间深深体会到印度能给我某种我非有不可的东西。……我很快打定主意,决定不回船。船上我没有留下什么,只有一只旅行袋,装了几样东西。……我觉得非常自由,大声笑了。”[9]
拉里与亚伯拉罕都有被毛姆称之为“天启”的相似的经历,当然这也可以看做是毛姆自己的想法。毛姆认为在世界上肯定有某个地方是属于他的,他本身也对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念念不忘,他一生终在寻找这个让他心安之所。正是这种焦躁不安感和不安定感,在《刀锋》中通过拉里来传达出来,这也是拉里不断追寻的原因之一。
三、拉里追寻的意义
(一)现代人迷茫的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拉里是离家出走的人、无家可归的人,也是精神的漂泊者和流浪汉。他将这种探寻人生旅途的过程描绘出来,并给读者揭示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你是否真正为了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努力。拉里的离家出走之举、无家可归之感,正是源于希望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在精神的世界里,漂泊即是回归,流浪即是朝圣。而他在追寻的路上已经完成了生命的意义。
拉里身处战争时期,战争带来的混乱与无序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拉里还真正的参加过战争,面对残酷的厮杀与暴力,与处在和平安详环境中的人们心理肯定不同。正是因为他真正的面临过死亡的威胁,真正的感受过死神从他身边走过,因而他面对生活,只会比那些未曾真实面临死亡的人来说更深刻。他代表了那些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追问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也代表了现代人对迷茫的态度。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刻,但如何对待这种迷茫,是让自己自甘堕落,还是不断地追寻答案。在毛姆的书中十分肯定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但是对于是否能找到答案却没给出结果。
因此,从最后的结局来看,毛姆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失望的同时,也对东方世界的神秘力量保持保守的态度。但是真正的人生不就是充满迷茫与希望的吗?最后拉里选择做出租车司机,他的精神旅途仍然在路上,他迷茫着,但是却也不停止探寻。
(二)永不停止追求的拉里:“浮士德精神” 跟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相似,拉里面对问题时,先从书本中寻找,后又游历世界,希望能解答困惑。在巴黎两年时光里,拉里沉迷于书海,坚持不懈的探寻生命意义。当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从美国来找他是否要同她结婚做个了断时,他对伊莎贝尔说:“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10]
此時的拉里为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感到满意,并希望未婚妻伊莎贝尔也能在精神层面跟他保持一致,同时获得幸福。但伊莎贝尔拒绝了这种看似荒唐的生活方式,并选择与拉里解除婚约。毛姆并没有极端讽刺和揭露这种资本主义的物质欲望,而且不干涉人物生活,不批判这种享乐主义。相反,在小说的最后,伊莎贝尔过得很好,她很享受这种生活,许多年后也并不懊悔自己的决定。拉里在书本中获得了宁静,获得了知识的力量,但他不仅仅满足于此,他决定周游各国,从巴黎到西班牙,再到塞维利亚,最后到达了印度。毛姆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持宽容态度的,拉里寻找生命意义的答案,毛姆是赞同的;伊莎贝尔想要过体面的生活,她也过上了幸福生活。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宣扬哪种生活方式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只要朝着自己希望的生活去努力就好了。
当然,浮士德也是先从书本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最后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拉里虽然只达到了浮士德博士的第一第二层,但两者不同的是,拉里并没有更多的欲望,对生活的物质要求几乎没有,在选择爱情与自己所追寻之物时,拉里选择了放弃爱情,不像浮士德有“灵与肉”的冲突。这样更突出拉里无欲无求的神性形象,浮士德更像一个普通人,拉里更神性。当然,这种状态也是作者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韩红军.人生的抉择 人世的感悟——论毛姆的《刀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153-154.
[4]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葛学奎. 乌托邦式执着、艰难的追寻者——评毛姆小说《刀锋》中的拉里形象[J].作家,2008,(10):66-67.
[8]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0]毛姆. 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