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101—01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呢?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给学生讲述数学概念,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笔者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引出概念。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结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叠比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结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积极参与实践,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過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方法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完“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的高度。学生讨论半天,还没有得出好的结论。此时,笔者取来一根长两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树的旁边。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得出方案: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101—01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呢?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给学生讲述数学概念,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笔者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引出概念。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结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叠比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结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积极参与实践,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過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方法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完“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的高度。学生讨论半天,还没有得出好的结论。此时,笔者取来一根长两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树的旁边。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得出方案: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