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服务,是引领学生在主旋律下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而学校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所建构的各种服务体系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因此,在当前首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服务的意识,要在服务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我校着力建设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择业就业服务。
1.三级就业服务,责任明确。在就业工作中建立校就业指导中心——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毕业班导师三级指导体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对毕业生进行立体指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全天向毕业生开放,随时为毕业生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每周三下午对学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分别召开毕业班导师会、毕业班班长会、毕业定向生会、待分生会,针对不同群体的问题和焦点给予重点讲解。各系从专业角度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动员、指导、服务,各毕业班导师针对每名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2.就业知识传播,途径多样。针对近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毕业生求职趋向多元化的现状,学院通过网络、宣传栏、广播、电视、会议、讲座、印制专题资料等多种渠道,普及就业政策和基本就业常识,传播就业相关资讯,编写《就业金钥匙》系列手册,并发至毕业生,做到人手一册等。
3.系列就业讲座,内容丰富。学校每年依据就业形势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系列就业讲座。2005年~2007 年举办了大型“就业超市”讲座活动,针对毕业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企业怎样选人用人”、“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等进行分析讲解。
4.校内外招聘会,灵活务实。各类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的重要方式,学校每年都积极联系、精心组织多场各类型校内外招聘会,既有多家用人单位联合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也有为一个单位举办的专场招聘会。2003 年“非典”期间,学校还派专车免费送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活动。在校内系列双选洽谈会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现场征求参会单位意见,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及时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措施。
5.收集社会需求,渠道广泛。学校多年来十分重视与用人单位沟通。除了信函、电话联系外,自2003 年以来学校有计划地走访了建工集团、住宅总公司、北辰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中心通过信函、报纸、社会网站、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我校毕业生情况。
6.招聘信息发布,快捷准确。为了实现信息沟通的快捷化,就业指导中心把通过电话、传真、网络、走访等渠道获得的需求信息,24 小时之内在网上公布,保证了毕业生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2005 年学校又开通了“学生就业短信发布系统”,为全校毕业生提供快捷及时的需求信息短信服务。自2004年~2007年7月共为毕业生发送就业信息短信近13万条,实现了就业信息点对点的沟通。
7.利用社会资源,拓宽服务内容。自2003 年以来,就业指导中心与多家单位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在不断拓宽合作外延的同时,逐步将其进一步规范化,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我校就业工作。例如,与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建筑英才网、北京市宣武区职业介绍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合作项目具体化;同北京市人才素质测评考试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欧讯通、《建筑时报》、《21 世纪人才》、《北京建设市场报》等多家单位合作,为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职业指导、个人简历宣传等。
二、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等融为一体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多方面筹措资金,不断完善措施,建立了一个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资助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助、补一体的联合体系。3年来,在准确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合理和有效率的具体补助办法,通过“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专项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节假日补助”、“路费补助”、“实习补助”、“学习用品补助”、“就业补助”等20多项具体措施,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覆盖了绝大多数经济上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时,在开展各项资助服务过程中,学校还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融入其中,贴近学生的实际,既解决了困难,又教育了学生。
三、采用“全面教育、部分关注、个别干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年龄成长
经过多年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累,我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心理年龄成长特点的工作模式,即“全面教育、部分关注、个别干预”。我校从1991年开始坚持每年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进行筛查及访谈,建立心理档案、组织新生交友活动、日常心理咨询接待、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调查及科研活动等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规定必修学分。对部分有一定问题,又能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及时通过心理咨询、个别辅导、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化解问题,消除障碍,理顺情绪,这部分学生每年约有二三百名。针对个别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掌握状况,进行重点干预,2006年共对27人次进行个别干预。经过十几年不懈地努力,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全面教育、部分关注、个别干预”的工作模式。由于这种工作模式针对性强,服务及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显著,连续十几年我校没有在校内发生自杀、自伤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
四、架设学生社会实践之桥,为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服务
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我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体学生培养计划中,将社会实践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社会实践与日常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科技创新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四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各种信息、各种便利、各种服务、各种设计。我校每年都早做准备、细致设计、周到服务,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追寻建院人的足迹”千名校友访谈大型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志愿服务团”小梁前社会实践基地支教扶贫活动、“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等社会实践。每年有大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投入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认同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暑期社会调研中,学生根据本专业特点,开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专项调研,每个课题都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调研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和北京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服务了社会,服务了他人,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199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3年~2006年连续四次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绿色地图标注”社会实践团被评为彩虹工程优秀团队;城市道路调查分队被评为“建设新北京、贡献新奥运”大型社会调查活动优秀团队;直击人才市场调查队被评为高校特色实践团队。
五、积极扶持各类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积极、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将学生社团分为理论类社团、文化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和公益类社团。学校每年10月~12月举办“社团节”。活动期间,各学生社团以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展示,如漫画社Cosplay舞台剧、摄影社《角度·风格》摄影作品展、前景社职场模拟面试、沸腾青春篮球社3vs3篮球赛等等。学校鼓励学生团体积极参与市教委和团市委等组织举办的文艺展演、合唱比赛、短剧小品、书法、绘画、健美操、武术等文体竞赛活动。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室内爱乐乐团和戏剧社排练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多次参加校内外的演出,受到大家的好评,其中爱乐室内乐团已经成为我校校园高雅艺术的一个品牌。这些社团既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六、注重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学生对网络的快速接纳和持续的偏好,要求我们必须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我校积极主动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使之在服务中引导,在引导中渗透,如学校学工网,团委、宣传部网的“文件查询”、“下载专区”等栏目,为大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举办各种活动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可以在线观看30余门就业、职业指导多媒体课件,并可以下载讲义。
七、学生公寓服务提供生活保障,“文明宿舍评比”引导文明修身
我校不断改善学生公寓的硬件及软件建设,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相继制定了《研究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管理手册》、《学生宿舍安全员章程》等学生公寓管理相关规定和文件。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校在学生公寓安装了电子门禁系统,全天候监控公寓情况。在学生公寓配备了学生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柜,为学生免费提供贵重物品保管、张贴温馨提示、安全出口警示、组织消防演练等。每年我校开展一次“文明宿舍评比”活动,2006年还开展了“宿舍风采”大赛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知晓文明礼仪、学会文明生活、注重文明修身,力争在服务中实现教育,在教育中做好服务。
(执笔人:周 春)
[责任编辑:包和春]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我校着力建设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择业就业服务。
1.三级就业服务,责任明确。在就业工作中建立校就业指导中心——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毕业班导师三级指导体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对毕业生进行立体指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全天向毕业生开放,随时为毕业生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每周三下午对学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分别召开毕业班导师会、毕业班班长会、毕业定向生会、待分生会,针对不同群体的问题和焦点给予重点讲解。各系从专业角度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动员、指导、服务,各毕业班导师针对每名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2.就业知识传播,途径多样。针对近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毕业生求职趋向多元化的现状,学院通过网络、宣传栏、广播、电视、会议、讲座、印制专题资料等多种渠道,普及就业政策和基本就业常识,传播就业相关资讯,编写《就业金钥匙》系列手册,并发至毕业生,做到人手一册等。
3.系列就业讲座,内容丰富。学校每年依据就业形势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系列就业讲座。2005年~2007 年举办了大型“就业超市”讲座活动,针对毕业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企业怎样选人用人”、“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等进行分析讲解。
4.校内外招聘会,灵活务实。各类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的重要方式,学校每年都积极联系、精心组织多场各类型校内外招聘会,既有多家用人单位联合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也有为一个单位举办的专场招聘会。2003 年“非典”期间,学校还派专车免费送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活动。在校内系列双选洽谈会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现场征求参会单位意见,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及时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措施。
5.收集社会需求,渠道广泛。学校多年来十分重视与用人单位沟通。除了信函、电话联系外,自2003 年以来学校有计划地走访了建工集团、住宅总公司、北辰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中心通过信函、报纸、社会网站、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我校毕业生情况。
6.招聘信息发布,快捷准确。为了实现信息沟通的快捷化,就业指导中心把通过电话、传真、网络、走访等渠道获得的需求信息,24 小时之内在网上公布,保证了毕业生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2005 年学校又开通了“学生就业短信发布系统”,为全校毕业生提供快捷及时的需求信息短信服务。自2004年~2007年7月共为毕业生发送就业信息短信近13万条,实现了就业信息点对点的沟通。
7.利用社会资源,拓宽服务内容。自2003 年以来,就业指导中心与多家单位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在不断拓宽合作外延的同时,逐步将其进一步规范化,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我校就业工作。例如,与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建筑英才网、北京市宣武区职业介绍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合作项目具体化;同北京市人才素质测评考试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欧讯通、《建筑时报》、《21 世纪人才》、《北京建设市场报》等多家单位合作,为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职业指导、个人简历宣传等。
二、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等融为一体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多方面筹措资金,不断完善措施,建立了一个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资助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助、补一体的联合体系。3年来,在准确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合理和有效率的具体补助办法,通过“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专项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节假日补助”、“路费补助”、“实习补助”、“学习用品补助”、“就业补助”等20多项具体措施,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覆盖了绝大多数经济上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时,在开展各项资助服务过程中,学校还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融入其中,贴近学生的实际,既解决了困难,又教育了学生。
三、采用“全面教育、部分关注、个别干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年龄成长
经过多年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累,我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心理年龄成长特点的工作模式,即“全面教育、部分关注、个别干预”。我校从1991年开始坚持每年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进行筛查及访谈,建立心理档案、组织新生交友活动、日常心理咨询接待、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调查及科研活动等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规定必修学分。对部分有一定问题,又能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及时通过心理咨询、个别辅导、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化解问题,消除障碍,理顺情绪,这部分学生每年约有二三百名。针对个别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掌握状况,进行重点干预,2006年共对27人次进行个别干预。经过十几年不懈地努力,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全面教育、部分关注、个别干预”的工作模式。由于这种工作模式针对性强,服务及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显著,连续十几年我校没有在校内发生自杀、自伤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
四、架设学生社会实践之桥,为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服务
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我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体学生培养计划中,将社会实践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社会实践与日常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科技创新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四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各种信息、各种便利、各种服务、各种设计。我校每年都早做准备、细致设计、周到服务,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追寻建院人的足迹”千名校友访谈大型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志愿服务团”小梁前社会实践基地支教扶贫活动、“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等社会实践。每年有大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投入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认同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暑期社会调研中,学生根据本专业特点,开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专项调研,每个课题都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调研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和北京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服务了社会,服务了他人,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199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3年~2006年连续四次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绿色地图标注”社会实践团被评为彩虹工程优秀团队;城市道路调查分队被评为“建设新北京、贡献新奥运”大型社会调查活动优秀团队;直击人才市场调查队被评为高校特色实践团队。
五、积极扶持各类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积极、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将学生社团分为理论类社团、文化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和公益类社团。学校每年10月~12月举办“社团节”。活动期间,各学生社团以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展示,如漫画社Cosplay舞台剧、摄影社《角度·风格》摄影作品展、前景社职场模拟面试、沸腾青春篮球社3vs3篮球赛等等。学校鼓励学生团体积极参与市教委和团市委等组织举办的文艺展演、合唱比赛、短剧小品、书法、绘画、健美操、武术等文体竞赛活动。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室内爱乐乐团和戏剧社排练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多次参加校内外的演出,受到大家的好评,其中爱乐室内乐团已经成为我校校园高雅艺术的一个品牌。这些社团既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六、注重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学生对网络的快速接纳和持续的偏好,要求我们必须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我校积极主动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使之在服务中引导,在引导中渗透,如学校学工网,团委、宣传部网的“文件查询”、“下载专区”等栏目,为大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举办各种活动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可以在线观看30余门就业、职业指导多媒体课件,并可以下载讲义。
七、学生公寓服务提供生活保障,“文明宿舍评比”引导文明修身
我校不断改善学生公寓的硬件及软件建设,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相继制定了《研究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管理手册》、《学生宿舍安全员章程》等学生公寓管理相关规定和文件。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校在学生公寓安装了电子门禁系统,全天候监控公寓情况。在学生公寓配备了学生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柜,为学生免费提供贵重物品保管、张贴温馨提示、安全出口警示、组织消防演练等。每年我校开展一次“文明宿舍评比”活动,2006年还开展了“宿舍风采”大赛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知晓文明礼仪、学会文明生活、注重文明修身,力争在服务中实现教育,在教育中做好服务。
(执笔人:周 春)
[责任编辑: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