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背后的利益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如果站在历史长河中看待战争的起源,似乎也能从中找到一些相似的影子。《经济学人》认为,如今的国际形势和100年前一战前夕非常相似:一是世界格局相似,有一个超级强国和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二是全球民族主义情绪渐增;三是经济上存在自满情绪。尽管笔者并不认同其中的有些观点,但其无疑给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全球形势敲醒了警钟。实际上,若从经济金融视角来重新审视一战,对当今的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镜鉴意义。

闪光不再的英镑


  CCTV经济信息联播的《货币战争:英镑是怎样取代黄金的?》中如此阐述:“在不列颠人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英镑崛起的杠杆是金本位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金本位制深深扎根于英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中。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在法律上承认了把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到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额已经高达几十亿英镑,英镑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发突出。全世界将近40%的国际贸易结算是通过英镑来完成的,英镑迅速取代黄金,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随着英镑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的确立,英国也成为了国际金融领域的龙头老大,而伦敦则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面积大约只有2.6平方公里的伦敦金融城,则成为伦敦城的“城中之城”,每天会有将近50万人聚集于此办公。
  在半个世纪里,英镑的霸权是让英国维持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之一。19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成为当时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中心之后,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而1851年英国世博 会的召开则将英国推向了世界强国之巅。然而盛极必衰,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体现在美德日等后起之秀的竞争和海外殖民地的动乱之上。19世纪70年代后,英、法等老牌帝国开始走向衰退,发展相对缓慢,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来者则跳跃式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改善。实际上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已丧失“世界工场”的地位,退居第三位,而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到20世纪初,德国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崛起中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争先恐后地寻求自己的位置,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国这个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乐队指挥”角色的老牌帝国,不得不面临世界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的挑战。
  虽然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方,但总体上是“赢得战争,输了优势”。战争让原本开始步入衰落期的英国雪上加霜。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但使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也动摇了以英格兰银行及伦敦金融市场为主导的旧式国际金融格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正式宣告了大英帝国走向衰败,由英镑来主导世界金融格局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时代已然来临。20世纪40年代,英镑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替代。

崩溃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对世界经济也产生过积极作用。实际上,从19世纪70年代到一战前夕的这段时间,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时代”。英镑不再闪光的背后,是一战摧毁了金本位制,扰乱了国际金融秩序,使得战后世界经济在投资、生产、贸易等方面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关资料显示,在国际投资方面,战前欧洲是世界资本输出的主体,战后美国则成为世界主要贷款国;在生产布局方面,战前以西欧、北美和日本为世界工业制造中心,英国殖民地和亚、非、拉国家为粮食和初级产品基地的传统格局,被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性制造业和原料生产国组成的新格局取代。在国际贸易方面,战前以英国为“乐队指挥”的欧洲,对外输出工业制成品、输入初级产品,并且作为初级产品的入超国能够支付自如的传统经贸格局,遭到了极大破坏。1929~1933年那场世纪萧条大危机就是国际金融秩序被破坏后,世界新旧经济体系过渡过程中出现的国际经济失调的必然结果。
  一战爆发使得全球巨额黄金流入美国,也让美元在国际货币的崛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也一跃而为国际金融界最有实力的债权者,光英国欠美国的债务就高达8.42亿英镑。一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占据世界上1/3的黄金,促成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一方面存量黄金在主要经济强国之间分布如此不平衡,另一方面黄金供应又跟不上世界各国商品交易和投资对货币的需求,加上没有国际机构的支持,各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黄金禁运和停止纸币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实际上已经解体。尽管英国放弃了战时英镑/美元固定汇率,于战后的1925年又恢复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但非常不稳定,因为英国面对的是一个黄金大量为美国等少数国家控制的战后经济,《1925年金本位法案》并未全部恢复旧制。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仍然是法定的货币,但不能再兑换成金币,金本位制实际上演变成了“金块本位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再次让美国成为大赢家,1945年美国拥有官方黄金储备2.02万吨,占全球存量黄金的75%。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主角,也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最终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这个新的体系维持了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繁荣。但这段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好日子并不十分长久,1971年美国政府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此后便是进入失去了黄金约束的美元时代,为拥有国际货币铸造权的美联储无限量发行货币创造了最佳条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让世界经济品尝了美联储过去几十年全力开动机器滥印美元所带来的危害。

可能重演的警示


  历史何其相似,世界多国媒体发出了“2014年会重演1914年的悲剧吗”的担忧。与一战前的经济形势类比,闪光不再的英镑换成了当前风光不再的美元,濒临崩溃的金本位制也被当前濒临崩溃的国际金融秩序替代。
与一战前相比,现代社会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阻力越来越大,爆发全球性战争的可能性也比较低,经济手段才是根本。

  从美元的情况看,目前美元还是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短期内仍没法被撼动,但美元滥发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肇事者,使得各国对美国滥印美元的不满和不信任日益加深。特别是美国债务危机敲响了美元资产警钟,进一步引发美元的信任危机。从国际金融秩序来讲,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秩序长期陷入混乱,尽管1976年国际货币制度的新格局—牙买加体系形成,这个体系改变了美元的单一结构,出现了欧元、日元等可以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使得国际储备资产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但事实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不过目前所占份额仍然高达60%左右,过去30多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无体系的体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混乱无序的体系被进一步冲击,而新的金融秩序一直没有建立,使得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呈现出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与一战前相比,现代社会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阻力越来越大,爆发全球性战争的可能性也比较低,经济手段才是根本。美国对于美元霸权的高度重视,无疑彰显了世界货币的重要性,也折射出美国利用美元影响全球经济的企图。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不仅仅是英镑的由盛而衰表明了这一点,法国丧失金融主权的发展历程也堪为证明。研究显示,法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源于1973年在国际金融巨头裹挟下出台的“蓬皮杜—罗斯柴尔德法”,这部法律彻底改变了法国国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结构,架空了国家对金融,特别是对本国货币的支配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国家金融主权,从而开始走上一条债务经济的道路。实际上,国际金融秩序巨变的背后,100多年来,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尽管看起来趋于乐观,但仍风险重重。美联储QE的缩减和退出,无疑是横亘在各大经济体面前的一道坎,特别是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风险。实际上,权威的资金流向监测和研究机构EPFR Global发布的周度报告显示,在截至3月19日的一周内,尽管该机构监测的全球股票基金出现高达91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但是全球新兴市场股基却出现超过4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而这已经是新兴市场股基连续第20周出现资金净流出,这也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最长周期。亚洲开发银行最新发布的《亚洲债券监测》警告称,尽管新兴东亚地区的本币债券市场已成功渡过了近来的市场波动,但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正在上升,各国需做好准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经济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阻力很多,经济下滑压力加大。最近看空中国经济的人士趋于增多,摩根士丹利分析师Cyril Moulle-Berteaux和Sergei Parmenov甚至认为,“中国正在逼近其‘明斯基时刻’”。不过,中国政府稳增长的子弹似已出膛,例如国家发改委近日核准了总投资1424亿人民币的5条铁路建设项目,商务部已制定以“流通促消费”的五大举措,等等。其实,从数字上,中国经济7.5%左右的增长目标并不需要太担心,更需要警惕的是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风险。从金融视角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快,金融领域的货币主权值得重视。近期人民币连续贬值幅度超过3%,一改连续近10年的上升趋势,而央行则以“首次宣布扩大汇率浮动幅度”给出了解释。但是,可以预期的是,中美经济失衡格局和美元霸权地位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巨额外汇储备下的人民币仍将受到来自美元的压力,“美国放水,中国遭殃”的怪圈或许还可能重演。中国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就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致力于改变现行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建立新的更公平的国际金融秩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