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在痛苦中挣扎的金丝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繁漪是曹禺精心塑造的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渴望爱情,追求自由,她犹如一只被关在封建大家庭这一牢笼中的金丝鸟,尽管在苦苦地挣扎,却无法冲出这一牢笼,无法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进而走上一条置她于死地的绝路,并走向毁灭。本文就在痛苦中挣扎的繁漪的生存困境、选择、结局作分析。
  关键词: 繁漪 金丝鸟 生存困境 挣扎 毁灭
  “五四”运动的风暴猛烈地冲击、扫荡着封建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同时也洗礼、熏陶着如繁漪一样的一些知识女性的思想灵魂。她们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生活信念和人格独立要求。她们既不同于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闺秀,又有别于一般普通的劳动妇女。然而不幸的是现实的黑暗无情地摧毁了她们美妙的理想,束缚了她们的人身自由,她们在绝望中陷于深深的精神痛苦,并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反抗。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剧作中的繁漪,便是其中的一位,她犹如一只被关在封建大家庭这一牢笼中的金丝鸟,尽管在苦苦地挣扎,却无法冲出这一牢笼,无法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依然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曹禺先生是怀着满腔热血和深切同情塑造这位女性形象的,她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本文就在痛苦中挣扎的繁漪的生存困境、选择、结局三个方面的形象作分析。
  一、生存的困境:笼中的金丝鸟
  繁漪出生于门第之家,年轻貌美,而且精通琴棋书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典型的“受过新教育的旧式女子”。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繁漪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留过学且有钱有社会地位的周朴园。然而,繁漪和周朴园的十八年的婚姻,貌合神离,只是装饰了周家十几年来名义上的圆满和体面,周朴园只是她名义上的丈夫,她也则是周朴园名义上的妻子。周朴园是某煤矿的董事长,为了赚钱,终日在矿上忙,她长年独守空房,没人能和她交流,更没人能理解她,她孤独、寂寞、苦闷。在下人眼里,她是周公馆的太太,过着阔太太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十几年来,繁漪得到的只是丈夫周朴园的冷酷、专横和长达十八年的精神折磨。不论爱情还是婚姻,对繁漪来说,都是幻灭。她觉得自己如同掉进了火坑,每天都在痛苦地煎熬着。周朴园把繁漪整天关在家里,连楼都不让下,不许她有任何有违背自己意志的思想和见解,限制其活动范围。为了压制繁漪的思想,周朴园每天逼她看病,逼她吃药,不仅自己认为她有病,还要让周公馆中的其他人也认为她有病。繁漪对周萍说:“今天这一天我受的罪(吃药)你都看见了,这种日子不是一天,以后是整月的,整年的,一直到我死,才算完。他愿意人人看我是怪物,是疯子,萍!——慢慢地无论谁都要躲着我,不敢见我,最后铁链子锁着我,那我就真成了疯子了。”当繁漪认为自己没病而不愿吃药,周冲也说“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时,周朴园勃然大怒:“我看你的母亲,精神有点失常,病象不轻”,“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对周朴园来说,为了把繁漪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任自己摆布和控制,他希望繁漪最好是一个没有头脑失去思想的木头人。
  其实在这个封建家长制统治下的周公馆,繁漪不过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金丝鸟,没有任何自由,行动和思想都受到了周朴园的限制,她觉得终日阴森森的周公馆就像是一口枯井,没有任何生机。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多么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但她的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周朴园的冷酷专横使她没有了爱情,丈夫对她的每一次问候只是表面的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真正夫妻间的情爱。繁漪曾对周萍说:“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的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十几年来就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这正如剧作家曹禺所言:“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过多少繁漪,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这种残酷的精神折磨,把这个美丽热情的女人磨成了石头,只好“安安静静地等死”。
  二、绝望的选择:火与冰的挣扎
  繁漪自从跨进周公馆,就落进了一个封建专制家庭的囚笼,没有任何自由,周朴园作为封建专制家庭的大家长,他专横、冷酷、虚伪、自私,繁漪从他那里得不到丝毫关爱,他们之间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等格格不入,使她处于被压抑、被禁锢、被摧残的地位。在这样的牢笼中,繁漪的青春,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全都被扼杀了。之前的美好幸福的梦想,也全都化成了泡影。十几年来的压抑生活使她终于认清了周朴园的真实面目,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许多丑恶可怕的事情。繁漪在没有爱的生活里生存了十几年,每天在不见天日的阴沟里讨着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长期的精神折磨,使她的内心充满郁热,她再也无法忍受那种封建家长专制压迫下的寂寞生活,她要争取属于自己的爱和生的自由,要让内心压抑着的情感要求奔泻。再加上,繁漪毕竟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新的教育”使她的人性已经苏醒,她要获得自由,追求幸福的爱情,她要冲出牢笼,冲破一切束缚,获得自己想要的而又从周朴园那里所不能得到的东西。繁漪和其他女人一样,“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于是,在她心里“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翻腾着”,就是“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这是她从压抑中爆发出来的要求改变生活的强烈欲望的一种显示。曹禺先生说:“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于是她用“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去冲破那个封建的牢笼般的家庭对她的一切扼杀和窒息,她拼尽全部力气要逃出周朴园那口“残酷的井”。就在这时,周萍闯进了她的心里,给她那与世隔绝的、窒息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一次点燃了她死寂般的生命之火。她不顾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周萍,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激情,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因此她紧紧抓住周萍这根救命稻草不放,表现了一种阴鸷的爱。
  然而不幸的女人总是得到命运不公平的待遇。好景不长,她深爱着的周萍,胆小懦弱,后来终经不住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抛弃了她。此时在周萍眼里,繁漪就像一件穿旧了的衣服,随时都可以扔弃或更换。因此他喜欢上四凤,抛弃了繁漪,并且要和四凤远走高飞。繁漪得知此事时,为了抓住周萍,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一丝可能存在的希望,她丢掉自己的尊严,低声下气地乞求周萍不要离开她,只要周萍能留在她身边,她甚至愿意和四凤一起生活,然而就连这一点点的希望周萍也没有满足她。周萍为了尽快洗清自己“以往的罪恶”,早已把她从心中抹掉。为了彻底摆脱她,他甚至用最无情、最恶毒的语言伤害她。繁漪彻底绝望了,她感觉自己突然从周朴园的火坑又跳进了周萍的冰窟。眼前感受到是周萍的虚伪、自私,繁漪于是幡然醒悟:原来周萍只不过是周朴园的化身。她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真情被周萍践踏了,重新燃烧起来的生活激情又被无情地毁灭了。此时,繁漪回想起自己的生活遭遇,既受尽了周朴园的精神束缚,又遭到了周萍抛弃的痛苦。这双重的苦难在她心中转化成一股不顾一切的反抗力量。爱愈深,恨愈切,于是这个受了两代人欺侮的女子把最热烈的爱转化为最残忍的恨。从中,我们似乎听到了繁漪的灵魂在痛苦地呼唤:“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这一声呼唤不仅仅是灵魂的呼叫,更是对命运的强烈控诉和抗议。   她像“雷雨”般地咆哮了,怒吼了,并一步一步地开始了自己的疯狂复仇的计划。她要反抗周朴园,她要惩罚周萍,让他也尝一尝爱情幻灭的悲痛滋味。
  三、可悲的结局: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尽管繁漪受过一些新式教育,为了心中那份爱与生的强烈欲望,她不顾一切地反抗和挣扎,甚至可以忍受一切屈辱和牺牲,但毕竟“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下,无论她怎样拼力挣扎,进行了困兽般的斗争,但最终还是未能撞碎封建堡垒的厚壁冲出去,依然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繁漪的人生哲学不是爱便是恨。“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爱情的失望,使繁漪陷入无法自拔的绝望境地,她不愿意像以前一样安静地等死,而是激起了对周朴园的强烈反抗,并且爆发出了对周萍的疯狂的报复,乃至灭绝人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繁漪失去了理智,陷入了疯狂状态,利用亲生儿子企图破坏周萍与四凤,在大雷雨之夜她喊出了周朴园,终于拖住了他们的出走,但她揭开了周公馆的秘密,使三个年轻人在一瞬间惨死,造成了一幕幕惨剧。尽管繁漪的报复成功了,但她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最后发疯了。从这一复仇行动中,我们看到繁漪的复仇是原始的生命野蛮力量的一种再现,它是“雷雨”式的,在最后时刻,繁漪人性中存留的善使她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于是她发疯了,自己也走向了毁灭,这充分体现了繁漪身上人性的回归。
  总之,繁漪这一知识女性,尽管曾经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渴望自由和爱情,但她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进了周公馆,只能在丈夫手上讨着生活,她就像一只金丝鸟,被丈夫长期养在周公馆这一牢笼中。尽管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却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无法走出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只能在周朴园的火坑和周萍的冰窖中痛苦地挣扎着,最终事与愿违,失去了爱情和自由,走上了一条与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相违背的死胡同里,走向了毁灭,永远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王兆胜.解读雷雨[M].北京:京华出版社出版,2001.
  [2]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傅光明.悲剧精神[M].北京:京华出版社出版,2005.
  [4]王兴平,刘思久,陆文壁.曹禺研究专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采用翻译目的论对《鹿鼎记》的英译本(Minford 1997)中的粗口翻译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译文的合理性与不妥之处,找出粗口翻译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粗口 武侠小说 《鹿鼎记》 翻译策略  1.引言  所谓粗口,就是“粗俗的话”,即“粗野庸俗”的谈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0)。一般而言,粗口夹杂着攻击性,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愤怒、抱怨、惊讶。
文本解读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在老舍先生眼里,家里的猫如同自己的儿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文写了猫两个不同时期的形象:长大时和满月时。长大时,猫是古怪的;满月时,猫是可爱的。围绕“古怪”与“可爱”,作者刻画了猫多组相对的性格特点: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有高兴时的温柔可亲,又有不高兴时的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满月时,既有自顾玩乐的淘气可爱,又有让花草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神话故事,是人类童年的故事,寄托着古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憧憬,是一个很鲜活的词语,因为有“心”(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所以在阅读神话中“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为有“儿童”,所以阅读神话便有了“两个儿童”的美好相遇;又因为有“风景”,所以我們读着读着就陶醉其中……  这是神话的魅力,也是对憧憬的最好注脚。  儿童是天生喜欢神话的。他们对神话故事
摘要教育技术如何有效为教学服务?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条件如何?他们是如何有效利用教育技术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他们的做法对深圳的教育技术发展有何启发?笔者以一个区域教育技术管理者的视角,通过对英国学校如何有效利用教育技术条件的考察,提出了“用技术去解决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英国;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技术条件也得到很快的优化,很多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
摘要 在PowerPoint中调用Flash动画可以增强PowerPoint的多媒体呈现效果,并可实现更为广泛的交互功能。介绍从4个不同的角度在PowerPoint中调用Flash动画的方法,以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人员、教学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PowerPoint;Flash动画;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2-0075-04
门也要脸   1932年农历猴年的正月初一,沈阳的老百姓已经沦为奉天的亡国奴。不过,小日本再猖狂,也挡不住中国人过大年。   盛京医院的西村渊明虽然是日本外科医生,可是受中国老丈人的影响,他喜欢中国的春联。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西村不仅熟知这些与春联有关的来历,而且每年初一早晨,他都会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地搜寻新奇独特的春联,这
上期介绍了“亻”变形为“儿、几、尸”的情况,本期介绍“亻”变形为“匕、■、卩、■”的情况。  一、“亻”变“匕”  甲骨文“■”也变形为“匕”,如“死、顷”,但“匕”多来自甲骨文右向的“■”,如“北、比、此、尼”等字。“匕”的撇是“亻”的头和手臂,“乚”是身体和腿脚。选析如下。  1.死  会意字。“死”中的“匕”不是死人而是活人。甲骨文作“■”,左旁是残骨(歺,音è),代表死尸;右边“■”是侧立
摘要: 目前基于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的褊狭、对校园文化认识的不足等原因,校园文化处于被异化的困境。这将直接制约教育管理的效用,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 校园文化异化学生教师管理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演进,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本真教育目的实现的必备条件。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将会促进教育的进行和学校发展。萨乔万尼就曾经指出:“
【作者简介】许文胜,男,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影视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剧照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1974年在《传播杂志》上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
16世纪早期,荷兰人对一种带有美丽杂色花纹的郁金香趋之若鹜,富商巨贾们更是将那些稀有的杂色郁金香视为珍宝,竞相收购。一时间,杂色郁金香价格飙升,有人不惜抛妻弃子、弃职转行专种这种郁金香。一颗上好的杂色郁金香鳞茎,与一间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房子同价,也等于一位砌砖工人15年的工资。当时的姑娘们以拥有一朵杂色郁金香做嫁妆为荣。  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知道,那美得耀眼,让人们倾家荡产的杂色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