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an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近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彼德・列宾拍摄的“逃兵”照片再次被各路媒体疯狂转载。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封合时,一位参与围墙行动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也正是他的这次倒戈,揭开了一部持续近30年的传说——“翻越柏林墙”。
  由于压制私营贸易、粮食供应短缺及政治等方面原因,再加上西德这一镜子国家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东德人选择了离开。据说,仅从 1961 年 1 月到 8 月初柏林墙修筑前的这段时间,就有16万人逃离东德。此前,从1949年至1961年8月13日,逃往西德的东德人将近300万。
  人生而自由,自由可以称得出一个国家的重量。然而,几十年前,早已失去民意支持的东德政府不但没有闭门思过,反而用一堆砖头将民众堵在屋里,自己在外乐得逍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这样,8月13日,当东德人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很快跌入了一场现实的噩梦——他们被自称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府公然剥夺了用脚投票的权利。遥想古罗马时代,当平民不满贵族的统治,端着锅碗瓢盆、牵着牲口弃罗马而去,准备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时,罗马贵族也只能追上去与平民低声下气地谈判,提高平民的权利,而不是修一道“罗马墙”,将平民围住,逼着他们发明热气球——“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这里以名著《飘》的英文名借喻——编者注)。
  任何苦难的年代,人类都没有丢掉幽默的本性。柏林墙时代的翻墙传说,像悲喜剧,更像黑色幽默。背对主义,面向自由。主义之争让位于出逃者与阻止者的技术之争。墙可以越筑越高,但是大地与天空还在,渴望自由的东德人以在地底挖隧道、乘热气球、跳楼或者弹射等方式出逃。东德人没有通过民主的方式决定柏林墙的去留,在这里自由显然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正是无数人想方设法地争个体的自由,使这看似铜墙铁壁的旧制度及其象征变得千疮百孔。
  我曾经在网上设问“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当许多人习惯性地回答“是用来监禁异己、虐杀人民”的时候,我却坚持认为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是用来挖地道的”。简单地说,在艰难困苦时,我更愿意站在弱者的角度想问题,而不是恶的一边——内心坚定的人,应该对恶视而不见。同样的道理,对于被围困其中的东德人来说,柏林墙的意义亦在于翻越,在于挖地道,舍此实无其他意义。至于当年有多少人参加了这场零星而日常的“长尾行动”,在反映柏林墙时代的影片《隧道》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六十年代中期,有很多条地下通道穿过柏林墙。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具体数目至今无从知晓。”据说直到柏林墙倒塌之前,仅是边界士兵便有2000多名在执勤时逃到了西柏林。
  事实上,从那位东德士兵逃向西柏林的第一天开始,柏林墙便已经坍塌了。而且,在那近30年的時间里,它每天都在坍塌。若干年前,我从巴黎到柏林采访,有机会在柏林墙下逡巡。那时,这个国家已经开放国界,成为欧盟的一部分,生活也早已恢复了常态。最让我心动的是离墙不远的河岸上,大地繁花似锦。时过境迁,柏林墙终于还原了它物理上的厚度,抚手而测,实不过两手掌宽。
  柏林墙上曾有多少根稻草?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正如没人能回答有多少人逃出了东德。柏林墙倒塌后,美国政府和特工吹嘘自己如何建功立业。然而,在我看来,真正推倒柏林墙的,是那些夜以继日争取个体自由的逃跑者,那些挖地道者,那些宁可花两年时间试制热气球逃跑的人。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各种主义他们或许知之甚少,然而,他们的络绎出逃,他们坚定而自由的意志,注定会让这堵表面密不透风的围墙死亡。至于美国政府,或者那些夸夸而谈的特工,实不过是压垮柏林墙的无数稻草中的一根而已。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其他文献
介绍了引导文教学法的内涵,阐述了将其应用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设计了教学工作单。
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差异性市场环境特征,企业采取不同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1)连片特困地区政府采购既可以促进产业群由小变大,亦可以促进产业群从无到有,面向连片特困地区政府
1946年夏,全国内战爆发。美国陆军原参谋长马歇尔以总统特使身份出使中国,进行调停。马歇尔指出,国民党军事上的优势,正因官员腐败、接收大员的“五子登科”而迅速转化为劣势。  为扭转这种局面,蒋介石亟望蒋经国经营三青团,以年轻人的朝气营造政治改革气氛。1946年9月,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大会在庐山召开,有人提议三青团升格为党,搞“两党制”,以此促动国民党体制变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政治自救”挟
400亿平方米旧建筑约有一半必须进行抗震、节能、适老、节水等绿色化改造,预计产生15万亿元新投资需求,
针对电厂循环水泵存在的低效、高能耗状况,研究将循环水泵由原来的工频运行方式改为变频控制,提高系统负载运行效率,延长备件使用寿命,最终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电网得到迅速的发展,不管是从范围还是运行工作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大量的综合自动化电力投入国家电网的运行工作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