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与传统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与传统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传统锁骨钩钢板组和三角稳定固定组(使用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固定)。传统锁骨钩钢板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7.56±8.94)岁;左侧16例,右侧11例;砸伤10例,交通伤9例,运动损伤8例;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9例,Ⅳ型10例,Ⅴ型8例。三角稳定固定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8.95±9.91)岁;左侧13例,右侧7例;砸伤9例,交通伤8例,运动损伤3例;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5例,Ⅳ型9例,Ⅴ型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喙锁间隙、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

结果

传统锁骨钩钢板组和三角稳定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1.07±11.27)min、(55.65±8.5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7.41±15.34)ml、(90.50±14.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2,0.70;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2.28个月。术后6个月,三角稳定固定组喙锁间隙为(11.26±0.70)mm,传统锁骨钩钢板组为(12.16±0.9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P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皮疹、发热、血液系统异常和肝损害,患儿病程中出现NK细胞活性下降、sCD25升高,考虑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最终痊愈,随访未见并发症。
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期起病、经基因检测确诊的线粒体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病例。患儿生后反复呕吐、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伴有抽搐、肝损害等,基因检测为SUOX基因纯合变异。该病预后不良,治疗效果差,早期诊断依赖于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本文报告1例脲原体脑膜炎病例,患儿以呼吸困难起病,脑脊液高通量二代测序确诊为微小脲原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20mg/kg治疗26d后痊愈。该病例提示当新生儿脑膜炎常规微生物检测无法确定病原,或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脲原体脑膜炎的可能,阿奇霉素为可行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延髓发育不良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本文报道1例以持续不能建立自主呼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早产儿先天性延髓发育不良,排除继发因素、通过2次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
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cysticadenomatiodmalformation,CCAM)是一种肺组织错构瘤,可累及单侧或双侧、部分或整个肺叶,可造成纵隔移位、心脏受压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手术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本文报道1例行产时手术的CCAM,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心脏与胎盘是胚胎最早启动发育及发挥功能的器官,在发育过程中协同生长,并受共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胎盘-心脏轴。胎盘-心脏轴的双向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胎盘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小鼠模型研究提示胎盘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脏发育。多项临床研究提示胎盘结构功能异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相关。本文就胎盘和心脏共同调控因子、胎盘-心脏轴在心脏发育中的作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综述。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产前硫酸镁可保护胎儿神经系统,降低不良预后发生率。随着相关用药指南的发布,产前硫酸镁使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本文就产前硫酸镁保护早产儿神经系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此项措施的广泛使用,改善早产儿预后。
及时转运危重新生儿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转运评分用于评估转运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死亡率指数评分、转运生理稳定指数评分、转运相关死亡评分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这些评分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对新生儿转运评分方法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分方法。
呼吸支持是救治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技术,现有的机械通气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均存在局限性。近年出现的无泵体外肺辅助技术不需要提供额外的血流驱动装置,简化了操作的复杂性,减少了传统呼吸支持技术的并发症,在成人呼吸衰竭患者中开始应用并取得了成功。但目前该技术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中的应用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且和成人无泵体外肺辅助技术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就新生儿无泵微流量肺辅助装置的设计原理、构成、氧合性能、动物模型及血管通路的选择,以及效果、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目的介绍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及方法,并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基本理论为以CTA高通量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创面和潜在供区,选择适合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案。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的17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1例,女46例;年龄平均39.5岁(范围7~72岁)。组织缺损部位分别是:足踝部74例,手腕部64例,小腿15例,前臂及上臂11例,大腿及会阴区7例,面颈部5例,腹部1例。创面面积2cm×1cm~65cm×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