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研究离散人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栖身之处。本文拟以小说《伙计》为个案研究方向,从“第三空间”来研究离散主体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的犹太人如何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内心不断斗争、挣扎,最终在“第三空间”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离散文学;第三空间;犹太教义;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一、流散文学及“第三空间”
离散“Diaspora”的字面意思,即离散族群的写作。这种写作的特征是族群在离开故乡或被迫迁徙后,他们想积极地向当地文化靠拢,但由于自身根深蒂固的文化身份,很难融入新文化,进而内心一直处于迷惘、挣扎中。正如萨义德所说:“它是强加于个人与故乡及自我与其真正的家园之间的不可弥合的裂痕,它那极大的哀伤是永远也无法克服的”。[1]自古以来,犹太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自公元一世纪起,犹太人被驱逐出当时的耶路撒冷后,他们便开始了被迫害、歧视及屠杀的命运。尽管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因历史原因,很多犹太人依然过着流浪异乡的生活。因此,用“离散”这个词来形容漂泊不定的犹太人非常贴切。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离散族群写作不仅局限于离散族裔身份困惑及文化冲突,而将重点转移到更广阔的空间,即“第三空间”。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个概念,他认为“这个空间既不是单单属于自我,也不是单单属于他者的,而是居于两者之外的中间位置,混合两种文化特征”。[2]本文主要探讨小说《伙计》中犹太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及矛盾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身份,最终找到属于自我的“第三空间”,来实现自我的身份建构。
二、《伙计》中离散犹太人的身份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莫里斯历经万难来到美国,经过数年的辛苦工作,却依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会因为一枚硬币而倒追两个街区还给顾客。也会在每天一大早起来,卖给波兰女士一份仅三分钱的面包。但在当时的美国,这样的好人并没有摆脱悲惨的生活。他与人合伙开店,却被合伙人骗光财产;小店生意本来就惨淡萧条,却遭遇盗贼抢劫,强盗拿走所有钱财并打得他头破血流。他时常觉得生活压抑,如同生活在坟墓一般。作为一名犹太人,必须时刻谨遵犹太教义。对他们来说,犹太教不仅是宗教,更规范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摩西十诫中提到要守安息日、不可谋杀、不可贪恋别人财物、要行公义、好怜悯。但因生活所迫,在安息日当天他照样开店且每天工作超过十五六个小时;为了每天正常营业,他二十年都没进过一次教堂;得知竞争对手生病准备卖掉店铺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诅咒别人早点死;为了改变生存困境,他甚至想过烧掉自己的房子,来换取大量保险金额。作为一名犹太人,莫里斯的种种行为己经严重违背犹太教义,出现身份困境,他开始迷失自己的犹太身份,急切想融入美国文化潮流中。
作为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海伦深受美国个人主义、利己主義及美国梦的价值观影响。在她内心中,她极力想摆脱目前的生存状态,过上富人的生活。因为家庭贫困,她失去上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且不得不从事自己讨厌的会计工作。她时刻都想摆脱父亲的店铺及居住的小地方,搬进一幢明亮的大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希望嫁给有钱人来过上理想的生活,融入富人圈子。奈特是另一位犹太人的儿子,她们从小一起长大。他不仅英俊、有天赋、家里有钱,而且还是法律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奈特没上大学之前,海伦对他毫无兴趣。但现在看来,奈特是不错的选择。她违背自己心愿,刻意接触奈特。小说中另一位主人公叫弗兰克,他是莫里斯店里的伙计。开始海伦讨厌他,在逐渐了解弗兰克之后,对他产生情素。但弗兰克是一个居无定所、穷困的流浪汉。海伦每次在梦中幻想和他的未来时,都会半夜惊醒而无法入眠。她一次次坚定地告诉自己,他们可以作朋友,但绝对不能成为恋人。为了追寻幸福和高品质的生活,海伦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迷失了自己的犹太身份。她己经完全沉醉在美国的物欲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世界里,抛开了犹太人的教义和信条。
三、《伙计》中离散犹太人在身份建构中挣扎
对移居在美国的犹太人来说,他们一直徘徊于两种文化的边缘,一方面想快速地融入到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坚守犹太人的教义,此时他们的自我身份也在徘徊中挣扎。作为一名离散在异国的犹太人,莫里斯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的牺牲品。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了改变生存困境,他的日常行为己严重偏离犹太教义,但在精神上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犹太人。他嘴上诅咒竞争对手,但内心感到十分愧疚,甚至这种想法让他觉得胸闷。他是犹太人,他的生活必须遵循犹太教义,时刻持有道德与高尚。但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摧毁他的梦想,他不得不通过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来改变生活困境。当他的店铺几乎经营不下去的时候,他希望卖掉店铺来减少损失。邻居给他介绍了一位买主,让他简短介绍店铺并闭口不谈经营状况,剩下的邻居帮他处理。为了逃离这地狱般的店铺,莫里斯答应放弃他正直、真诚的做人原则。但当莫里斯看到那位贫穷买家时,内心又陷入不安与焦虑中。“他的脸看起来很单纯,他的眼睛闪耀着正直的光芒。”[3]经过内心挣扎,莫里斯不忍心欺骗这位贫困买家的血汗钱,决定告诉买家真实的经营情况。莫里斯经常怀念以前的日子,怀念自己的故乡及曾经贫苦但自在的生活。他经常梦到童年的家乡,他“常常在村里布满车辙的泥泞路上奔跑,或穿越田野,或跟别的孩子下河玩水嬉戏”。[4]但来到美国后,他连天空都很少见,每天都呆在杂货店里。
作为第二代犹太移民的海伦也难以逃脱美国文化的碰撞,她痛苦地挣扎于两种价值观中。海伦是一位聪明、有想法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作为一间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她的梦想注定破灭。她希望通过嫁给有钱人来改变生活,但跟奈特的短暂交往后,她发现奈特注重的是性欲,并非是互相尊重与关爱,这与她对婚姻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决定与奈特保持距离,虽表面远离奈特,但内心又渴望嫁给他来过上富裕的生活。与此同时,她对弗兰克的态度也矛盾丛生。她开始接受弗兰克的礼物,喜欢听他畅谈未来。他们一块去图书馆看书,时常交谈并产生共鸣。弗兰克的面孔及声音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想想都觉得开心。但每次他们在一起,海伦内心又无比焦虑与悲伤。她害怕与弗兰克交往,更怕嫁给他后过不上梦想的生活。她怨恨父亲的杂货店,但为了支撑店铺正常营业,她不得不从事自己厌恶的会计工作来补贴家用。但回到家,经过店铺时,她又满心厌恶,一刻也不想多呆。她不想过跟父亲一样的生活,但理解父亲并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在对待奈特及弗兰克的感情中,她的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挣扎斗争中,她时常能认清自己犹太身份,尊重犹太教义,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骄傲;时而想摆脱犹太身份,彻底融入美国文化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生活。 四、《伙计》中离散犹太人在“第三空间”中重生
“‘第三空间’与其说是一种具体存在感知的空间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式。”[5]事实上,对流散在他国的族群来说,无论如何经历文化碰撞,都始终无法改变他们的混杂身份。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认可不能磨灭他们的犹太身份,同时,他们保持犹太身份的同时也不能改变他们正身处于美国大环境中的事实。所以,这时他们开始寻求“第三空间”来构建他们的新身份。
综观莫里斯一生,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幸运似乎从没青睐过他。在美国的物欲社会里,莫里斯挣扎、迷茫、彷徨过,但一直未曾利用任何人,放弃他诚实、正直的做人原则。当弗兰克向莫里斯坦白自己就是当初暴打他的强盗时,莫里斯没有举报而选择原谅他。对于曾经对自己做过坏事的陌生人抱以怨恨是人之常情,但是莫里斯却像父亲一样,原谅孩子的过错并指引着他走上正途。在店铺经营最惨淡的时候,他把弗兰克赶走了。这一举动不是出于愤怒及怨恨,其实他内心渴望留住弗蘭克,但又不想他一辈子困在这里,出去才会有更好的出路。虽然莫里斯和弗兰克不是真正意义上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但莫里斯一直扮演弗兰克精神层面的父亲,感化并指引弗兰克,让一个曾经的盗贼领悟出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生活的苦海里甘愿为别人奉献,愿意关爱别人。最后,莫里斯在“第三空间”中成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不再困扰于自己的双重身份,实现了自我身份的建构——一个真正的自我。正如一位拉比在他葬礼上所说:他的善良与正直将永远记在人们心中。
相比莫里斯,海伦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对于故土,她没有父辈感受深切,有的只是父辈口中作为犹太人应遵循的犹太教义。最终海伦敢直面自己的情感,断然拒绝奈特。当奈特对她保持距离的态度言语刻薄时,她一巴掌扇向奈特并绝然离开。对于弗兰克,海伦确实对他有好感,但并没想过跟他发生性关系。当弗兰克违背她的意愿强奸她之后,他们的关系破裂。弗兰克非常懊悔,决定重新开始生活。他在羞愧中洗涤自己,在爱中继续奉献自己。为了供海伦上大学,他一天打几份工,衣着破烂,过着圣方济般的生活。最终海伦被感动,原谅了他。她接过了弗兰克送她的玫瑰花,弗兰克终于获得真正的自由与重生。如果说莫里斯在精神上感化了弗兰克,而海伦是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了他。海伦在两种文化的夹击和碰撞中逐渐成长,在思想上继承犹太教义,在行动上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并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也在“第三空间”中完成自己新的身份建构,过上了新的生活。
五、结语
离散在美国的犹太人过着各式各样的生活,小说《伙计》中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他们想保持自己的犹太身份,遵循犹太教义。但因生活所迫,深受美国物质主义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又一次次违背犹太教义。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他们内心经历迷茫、挣扎的痛苦阶段,但最终他们寻求到“第三空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及新身份。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5]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
[3][4]杨仁敬,刘海平,王希苏,译.马拉默德.《店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6]谢雁冰.落地》构筑的“第三空间”:华裔离散身份认同新取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梁博男.漂泊不定,任走远途——离散文学在《店员》中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杨娟(1988—),汉族,湖北省宜城市,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离散文学;第三空间;犹太教义;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一、流散文学及“第三空间”
离散“Diaspora”的字面意思,即离散族群的写作。这种写作的特征是族群在离开故乡或被迫迁徙后,他们想积极地向当地文化靠拢,但由于自身根深蒂固的文化身份,很难融入新文化,进而内心一直处于迷惘、挣扎中。正如萨义德所说:“它是强加于个人与故乡及自我与其真正的家园之间的不可弥合的裂痕,它那极大的哀伤是永远也无法克服的”。[1]自古以来,犹太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自公元一世纪起,犹太人被驱逐出当时的耶路撒冷后,他们便开始了被迫害、歧视及屠杀的命运。尽管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因历史原因,很多犹太人依然过着流浪异乡的生活。因此,用“离散”这个词来形容漂泊不定的犹太人非常贴切。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离散族群写作不仅局限于离散族裔身份困惑及文化冲突,而将重点转移到更广阔的空间,即“第三空间”。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个概念,他认为“这个空间既不是单单属于自我,也不是单单属于他者的,而是居于两者之外的中间位置,混合两种文化特征”。[2]本文主要探讨小说《伙计》中犹太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及矛盾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身份,最终找到属于自我的“第三空间”,来实现自我的身份建构。
二、《伙计》中离散犹太人的身份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莫里斯历经万难来到美国,经过数年的辛苦工作,却依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会因为一枚硬币而倒追两个街区还给顾客。也会在每天一大早起来,卖给波兰女士一份仅三分钱的面包。但在当时的美国,这样的好人并没有摆脱悲惨的生活。他与人合伙开店,却被合伙人骗光财产;小店生意本来就惨淡萧条,却遭遇盗贼抢劫,强盗拿走所有钱财并打得他头破血流。他时常觉得生活压抑,如同生活在坟墓一般。作为一名犹太人,必须时刻谨遵犹太教义。对他们来说,犹太教不仅是宗教,更规范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摩西十诫中提到要守安息日、不可谋杀、不可贪恋别人财物、要行公义、好怜悯。但因生活所迫,在安息日当天他照样开店且每天工作超过十五六个小时;为了每天正常营业,他二十年都没进过一次教堂;得知竞争对手生病准备卖掉店铺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诅咒别人早点死;为了改变生存困境,他甚至想过烧掉自己的房子,来换取大量保险金额。作为一名犹太人,莫里斯的种种行为己经严重违背犹太教义,出现身份困境,他开始迷失自己的犹太身份,急切想融入美国文化潮流中。
作为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海伦深受美国个人主义、利己主義及美国梦的价值观影响。在她内心中,她极力想摆脱目前的生存状态,过上富人的生活。因为家庭贫困,她失去上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且不得不从事自己讨厌的会计工作。她时刻都想摆脱父亲的店铺及居住的小地方,搬进一幢明亮的大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希望嫁给有钱人来过上理想的生活,融入富人圈子。奈特是另一位犹太人的儿子,她们从小一起长大。他不仅英俊、有天赋、家里有钱,而且还是法律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奈特没上大学之前,海伦对他毫无兴趣。但现在看来,奈特是不错的选择。她违背自己心愿,刻意接触奈特。小说中另一位主人公叫弗兰克,他是莫里斯店里的伙计。开始海伦讨厌他,在逐渐了解弗兰克之后,对他产生情素。但弗兰克是一个居无定所、穷困的流浪汉。海伦每次在梦中幻想和他的未来时,都会半夜惊醒而无法入眠。她一次次坚定地告诉自己,他们可以作朋友,但绝对不能成为恋人。为了追寻幸福和高品质的生活,海伦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迷失了自己的犹太身份。她己经完全沉醉在美国的物欲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世界里,抛开了犹太人的教义和信条。
三、《伙计》中离散犹太人在身份建构中挣扎
对移居在美国的犹太人来说,他们一直徘徊于两种文化的边缘,一方面想快速地融入到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坚守犹太人的教义,此时他们的自我身份也在徘徊中挣扎。作为一名离散在异国的犹太人,莫里斯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的牺牲品。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了改变生存困境,他的日常行为己严重偏离犹太教义,但在精神上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犹太人。他嘴上诅咒竞争对手,但内心感到十分愧疚,甚至这种想法让他觉得胸闷。他是犹太人,他的生活必须遵循犹太教义,时刻持有道德与高尚。但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摧毁他的梦想,他不得不通过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来改变生活困境。当他的店铺几乎经营不下去的时候,他希望卖掉店铺来减少损失。邻居给他介绍了一位买主,让他简短介绍店铺并闭口不谈经营状况,剩下的邻居帮他处理。为了逃离这地狱般的店铺,莫里斯答应放弃他正直、真诚的做人原则。但当莫里斯看到那位贫穷买家时,内心又陷入不安与焦虑中。“他的脸看起来很单纯,他的眼睛闪耀着正直的光芒。”[3]经过内心挣扎,莫里斯不忍心欺骗这位贫困买家的血汗钱,决定告诉买家真实的经营情况。莫里斯经常怀念以前的日子,怀念自己的故乡及曾经贫苦但自在的生活。他经常梦到童年的家乡,他“常常在村里布满车辙的泥泞路上奔跑,或穿越田野,或跟别的孩子下河玩水嬉戏”。[4]但来到美国后,他连天空都很少见,每天都呆在杂货店里。
作为第二代犹太移民的海伦也难以逃脱美国文化的碰撞,她痛苦地挣扎于两种价值观中。海伦是一位聪明、有想法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作为一间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她的梦想注定破灭。她希望通过嫁给有钱人来改变生活,但跟奈特的短暂交往后,她发现奈特注重的是性欲,并非是互相尊重与关爱,这与她对婚姻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决定与奈特保持距离,虽表面远离奈特,但内心又渴望嫁给他来过上富裕的生活。与此同时,她对弗兰克的态度也矛盾丛生。她开始接受弗兰克的礼物,喜欢听他畅谈未来。他们一块去图书馆看书,时常交谈并产生共鸣。弗兰克的面孔及声音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想想都觉得开心。但每次他们在一起,海伦内心又无比焦虑与悲伤。她害怕与弗兰克交往,更怕嫁给他后过不上梦想的生活。她怨恨父亲的杂货店,但为了支撑店铺正常营业,她不得不从事自己厌恶的会计工作来补贴家用。但回到家,经过店铺时,她又满心厌恶,一刻也不想多呆。她不想过跟父亲一样的生活,但理解父亲并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在对待奈特及弗兰克的感情中,她的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挣扎斗争中,她时常能认清自己犹太身份,尊重犹太教义,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骄傲;时而想摆脱犹太身份,彻底融入美国文化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生活。 四、《伙计》中离散犹太人在“第三空间”中重生
“‘第三空间’与其说是一种具体存在感知的空间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式。”[5]事实上,对流散在他国的族群来说,无论如何经历文化碰撞,都始终无法改变他们的混杂身份。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认可不能磨灭他们的犹太身份,同时,他们保持犹太身份的同时也不能改变他们正身处于美国大环境中的事实。所以,这时他们开始寻求“第三空间”来构建他们的新身份。
综观莫里斯一生,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幸运似乎从没青睐过他。在美国的物欲社会里,莫里斯挣扎、迷茫、彷徨过,但一直未曾利用任何人,放弃他诚实、正直的做人原则。当弗兰克向莫里斯坦白自己就是当初暴打他的强盗时,莫里斯没有举报而选择原谅他。对于曾经对自己做过坏事的陌生人抱以怨恨是人之常情,但是莫里斯却像父亲一样,原谅孩子的过错并指引着他走上正途。在店铺经营最惨淡的时候,他把弗兰克赶走了。这一举动不是出于愤怒及怨恨,其实他内心渴望留住弗蘭克,但又不想他一辈子困在这里,出去才会有更好的出路。虽然莫里斯和弗兰克不是真正意义上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但莫里斯一直扮演弗兰克精神层面的父亲,感化并指引弗兰克,让一个曾经的盗贼领悟出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生活的苦海里甘愿为别人奉献,愿意关爱别人。最后,莫里斯在“第三空间”中成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不再困扰于自己的双重身份,实现了自我身份的建构——一个真正的自我。正如一位拉比在他葬礼上所说:他的善良与正直将永远记在人们心中。
相比莫里斯,海伦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对于故土,她没有父辈感受深切,有的只是父辈口中作为犹太人应遵循的犹太教义。最终海伦敢直面自己的情感,断然拒绝奈特。当奈特对她保持距离的态度言语刻薄时,她一巴掌扇向奈特并绝然离开。对于弗兰克,海伦确实对他有好感,但并没想过跟他发生性关系。当弗兰克违背她的意愿强奸她之后,他们的关系破裂。弗兰克非常懊悔,决定重新开始生活。他在羞愧中洗涤自己,在爱中继续奉献自己。为了供海伦上大学,他一天打几份工,衣着破烂,过着圣方济般的生活。最终海伦被感动,原谅了他。她接过了弗兰克送她的玫瑰花,弗兰克终于获得真正的自由与重生。如果说莫里斯在精神上感化了弗兰克,而海伦是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了他。海伦在两种文化的夹击和碰撞中逐渐成长,在思想上继承犹太教义,在行动上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并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也在“第三空间”中完成自己新的身份建构,过上了新的生活。
五、结语
离散在美国的犹太人过着各式各样的生活,小说《伙计》中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他们想保持自己的犹太身份,遵循犹太教义。但因生活所迫,深受美国物质主义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又一次次违背犹太教义。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他们内心经历迷茫、挣扎的痛苦阶段,但最终他们寻求到“第三空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及新身份。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5]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
[3][4]杨仁敬,刘海平,王希苏,译.马拉默德.《店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6]谢雁冰.落地》构筑的“第三空间”:华裔离散身份认同新取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梁博男.漂泊不定,任走远途——离散文学在《店员》中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杨娟(1988—),汉族,湖北省宜城市,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