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散中构筑“第三空间”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iri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研究离散人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栖身之处。本文拟以小说《伙计》为个案研究方向,从“第三空间”来研究离散主体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的犹太人如何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内心不断斗争、挣扎,最终在“第三空间”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离散文学;第三空间;犹太教义;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一、流散文学及“第三空间”
  离散“Diaspora”的字面意思,即离散族群的写作。这种写作的特征是族群在离开故乡或被迫迁徙后,他们想积极地向当地文化靠拢,但由于自身根深蒂固的文化身份,很难融入新文化,进而内心一直处于迷惘、挣扎中。正如萨义德所说:“它是强加于个人与故乡及自我与其真正的家园之间的不可弥合的裂痕,它那极大的哀伤是永远也无法克服的”。[1]自古以来,犹太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自公元一世纪起,犹太人被驱逐出当时的耶路撒冷后,他们便开始了被迫害、歧视及屠杀的命运。尽管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因历史原因,很多犹太人依然过着流浪异乡的生活。因此,用“离散”这个词来形容漂泊不定的犹太人非常贴切。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离散族群写作不仅局限于离散族裔身份困惑及文化冲突,而将重点转移到更广阔的空间,即“第三空间”。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个概念,他认为“这个空间既不是单单属于自我,也不是单单属于他者的,而是居于两者之外的中间位置,混合两种文化特征”。[2]本文主要探讨小说《伙计》中犹太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及矛盾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身份,最终找到属于自我的“第三空间”,来实现自我的身份建构。
  二、《伙计》中离散犹太人的身份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莫里斯历经万难来到美国,经过数年的辛苦工作,却依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会因为一枚硬币而倒追两个街区还给顾客。也会在每天一大早起来,卖给波兰女士一份仅三分钱的面包。但在当时的美国,这样的好人并没有摆脱悲惨的生活。他与人合伙开店,却被合伙人骗光财产;小店生意本来就惨淡萧条,却遭遇盗贼抢劫,强盗拿走所有钱财并打得他头破血流。他时常觉得生活压抑,如同生活在坟墓一般。作为一名犹太人,必须时刻谨遵犹太教义。对他们来说,犹太教不仅是宗教,更规范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摩西十诫中提到要守安息日、不可谋杀、不可贪恋别人财物、要行公义、好怜悯。但因生活所迫,在安息日当天他照样开店且每天工作超过十五六个小时;为了每天正常营业,他二十年都没进过一次教堂;得知竞争对手生病准备卖掉店铺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诅咒别人早点死;为了改变生存困境,他甚至想过烧掉自己的房子,来换取大量保险金额。作为一名犹太人,莫里斯的种种行为己经严重违背犹太教义,出现身份困境,他开始迷失自己的犹太身份,急切想融入美国文化潮流中。
  作为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海伦深受美国个人主义、利己主義及美国梦的价值观影响。在她内心中,她极力想摆脱目前的生存状态,过上富人的生活。因为家庭贫困,她失去上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且不得不从事自己讨厌的会计工作。她时刻都想摆脱父亲的店铺及居住的小地方,搬进一幢明亮的大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希望嫁给有钱人来过上理想的生活,融入富人圈子。奈特是另一位犹太人的儿子,她们从小一起长大。他不仅英俊、有天赋、家里有钱,而且还是法律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奈特没上大学之前,海伦对他毫无兴趣。但现在看来,奈特是不错的选择。她违背自己心愿,刻意接触奈特。小说中另一位主人公叫弗兰克,他是莫里斯店里的伙计。开始海伦讨厌他,在逐渐了解弗兰克之后,对他产生情素。但弗兰克是一个居无定所、穷困的流浪汉。海伦每次在梦中幻想和他的未来时,都会半夜惊醒而无法入眠。她一次次坚定地告诉自己,他们可以作朋友,但绝对不能成为恋人。为了追寻幸福和高品质的生活,海伦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迷失了自己的犹太身份。她己经完全沉醉在美国的物欲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世界里,抛开了犹太人的教义和信条。
  三、《伙计》中离散犹太人在身份建构中挣扎
  对移居在美国的犹太人来说,他们一直徘徊于两种文化的边缘,一方面想快速地融入到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坚守犹太人的教义,此时他们的自我身份也在徘徊中挣扎。作为一名离散在异国的犹太人,莫里斯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的牺牲品。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了改变生存困境,他的日常行为己严重偏离犹太教义,但在精神上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犹太人。他嘴上诅咒竞争对手,但内心感到十分愧疚,甚至这种想法让他觉得胸闷。他是犹太人,他的生活必须遵循犹太教义,时刻持有道德与高尚。但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摧毁他的梦想,他不得不通过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来改变生活困境。当他的店铺几乎经营不下去的时候,他希望卖掉店铺来减少损失。邻居给他介绍了一位买主,让他简短介绍店铺并闭口不谈经营状况,剩下的邻居帮他处理。为了逃离这地狱般的店铺,莫里斯答应放弃他正直、真诚的做人原则。但当莫里斯看到那位贫穷买家时,内心又陷入不安与焦虑中。“他的脸看起来很单纯,他的眼睛闪耀着正直的光芒。”[3]经过内心挣扎,莫里斯不忍心欺骗这位贫困买家的血汗钱,决定告诉买家真实的经营情况。莫里斯经常怀念以前的日子,怀念自己的故乡及曾经贫苦但自在的生活。他经常梦到童年的家乡,他“常常在村里布满车辙的泥泞路上奔跑,或穿越田野,或跟别的孩子下河玩水嬉戏”。[4]但来到美国后,他连天空都很少见,每天都呆在杂货店里。
  作为第二代犹太移民的海伦也难以逃脱美国文化的碰撞,她痛苦地挣扎于两种价值观中。海伦是一位聪明、有想法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作为一间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她的梦想注定破灭。她希望通过嫁给有钱人来改变生活,但跟奈特的短暂交往后,她发现奈特注重的是性欲,并非是互相尊重与关爱,这与她对婚姻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决定与奈特保持距离,虽表面远离奈特,但内心又渴望嫁给他来过上富裕的生活。与此同时,她对弗兰克的态度也矛盾丛生。她开始接受弗兰克的礼物,喜欢听他畅谈未来。他们一块去图书馆看书,时常交谈并产生共鸣。弗兰克的面孔及声音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想想都觉得开心。但每次他们在一起,海伦内心又无比焦虑与悲伤。她害怕与弗兰克交往,更怕嫁给他后过不上梦想的生活。她怨恨父亲的杂货店,但为了支撑店铺正常营业,她不得不从事自己厌恶的会计工作来补贴家用。但回到家,经过店铺时,她又满心厌恶,一刻也不想多呆。她不想过跟父亲一样的生活,但理解父亲并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在对待奈特及弗兰克的感情中,她的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挣扎斗争中,她时常能认清自己犹太身份,尊重犹太教义,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骄傲;时而想摆脱犹太身份,彻底融入美国文化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生活。   四、《伙计》中离散犹太人在“第三空间”中重生
  “‘第三空间’与其说是一种具体存在感知的空间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式。”[5]事实上,对流散在他国的族群来说,无论如何经历文化碰撞,都始终无法改变他们的混杂身份。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认可不能磨灭他们的犹太身份,同时,他们保持犹太身份的同时也不能改变他们正身处于美国大环境中的事实。所以,这时他们开始寻求“第三空间”来构建他们的新身份。
  综观莫里斯一生,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幸运似乎从没青睐过他。在美国的物欲社会里,莫里斯挣扎、迷茫、彷徨过,但一直未曾利用任何人,放弃他诚实、正直的做人原则。当弗兰克向莫里斯坦白自己就是当初暴打他的强盗时,莫里斯没有举报而选择原谅他。对于曾经对自己做过坏事的陌生人抱以怨恨是人之常情,但是莫里斯却像父亲一样,原谅孩子的过错并指引着他走上正途。在店铺经营最惨淡的时候,他把弗兰克赶走了。这一举动不是出于愤怒及怨恨,其实他内心渴望留住弗蘭克,但又不想他一辈子困在这里,出去才会有更好的出路。虽然莫里斯和弗兰克不是真正意义上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但莫里斯一直扮演弗兰克精神层面的父亲,感化并指引弗兰克,让一个曾经的盗贼领悟出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生活的苦海里甘愿为别人奉献,愿意关爱别人。最后,莫里斯在“第三空间”中成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不再困扰于自己的双重身份,实现了自我身份的建构——一个真正的自我。正如一位拉比在他葬礼上所说:他的善良与正直将永远记在人们心中。
  相比莫里斯,海伦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对于故土,她没有父辈感受深切,有的只是父辈口中作为犹太人应遵循的犹太教义。最终海伦敢直面自己的情感,断然拒绝奈特。当奈特对她保持距离的态度言语刻薄时,她一巴掌扇向奈特并绝然离开。对于弗兰克,海伦确实对他有好感,但并没想过跟他发生性关系。当弗兰克违背她的意愿强奸她之后,他们的关系破裂。弗兰克非常懊悔,决定重新开始生活。他在羞愧中洗涤自己,在爱中继续奉献自己。为了供海伦上大学,他一天打几份工,衣着破烂,过着圣方济般的生活。最终海伦被感动,原谅了他。她接过了弗兰克送她的玫瑰花,弗兰克终于获得真正的自由与重生。如果说莫里斯在精神上感化了弗兰克,而海伦是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了他。海伦在两种文化的夹击和碰撞中逐渐成长,在思想上继承犹太教义,在行动上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并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也在“第三空间”中完成自己新的身份建构,过上了新的生活。
  五、结语
  离散在美国的犹太人过着各式各样的生活,小说《伙计》中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他们想保持自己的犹太身份,遵循犹太教义。但因生活所迫,深受美国物质主义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又一次次违背犹太教义。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他们内心经历迷茫、挣扎的痛苦阶段,但最终他们寻求到“第三空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及新身份。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5]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
  [3][4]杨仁敬,刘海平,王希苏,译.马拉默德.《店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6]谢雁冰.落地》构筑的“第三空间”:华裔离散身份认同新取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梁博男.漂泊不定,任走远途——离散文学在《店员》中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杨娟(1988—),汉族,湖北省宜城市,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大糯黑村作为一个传统的彝族撒尼村寨,创造并保留了独特的石头建筑文化。其建筑布局自由灵活、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外观朴实简洁、追求自然。这些建筑特点的形成既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又受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还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相协调。研究其建筑特点,能够为村落建筑的营造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彝族;撒尼;建筑;大糯黑  【中图
【摘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的编撰出版,是对锦州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阶段性的总结,是我市继《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大山的神灵——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书籍后,又一部系统地、专业化地介绍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书藉。书中收录了医巫闾山地区出生年代跨度100多年的110名剪纸作者的750余幅剪纸作品。在编撰《图录》过程中,通过对老、中、青三代剪纸作者作品的收录
【摘要】目前,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区域经济等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甘肃青藤农业观光园实际案例,以期为其他农业观光园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观光农业;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青藤农业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自1683年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以来,博物馆体系经几世纪演变愈发完善,逐渐掌握话语权。但博物馆怀疑论的声音却从未销声匿迹,怀疑者们从博物馆剥离了作品的原初语境和改变了作品应有内涵出发,质疑着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但17世纪以来,展览形式的诞生和体系的不断成熟,为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博物馆反驳质疑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本文从展览视觉层面的整体效果
【摘要】人类发展离不开传承。各行各业有着传承的传统文化且流传万代,不管西方、东方国家,都是如此。故我们要感谢前人的伟大和智慧,这是不可不承认的结论。至于后人如何去学习和实践,以所需取之其精,最基本的技巧或者規律都是后人所深思和探索的结果,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智慧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我国雕刻艺术的传承稳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承事业;雕刻艺术;稳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J
【摘要】在中國,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养出来的乡村非遗文化有着特定的价值归属、情态理念,充满着“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块瑰宝,而曲艺文化又是这一瑰宝中蕴藏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怀的重要结晶。工科类高校人文资源整合相对不足、人文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人文功能发挥相对薄弱,高校师生通过观摩、体味、赏析曲艺精品力作,繁荣校园文化,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中华优
【摘要】现如今,应用型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电视摄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本文从改革背景、学情分析、具体改革措施等方面,对课堂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电视摄像;课堂教学;山西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
【摘要】无锡是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文化特色的重要的旅游城市,随着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无锡依据地域特色积极调整原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适宜现代城市环境的旅游景点。本文即以无锡影视文旅跨界融合的代表——“三国城”“蠡湖中央公园”和“华莱坞影城”为例,探讨新地域主义及地方重塑观对无锡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影响,并为旅游城市拓展文旅发展的格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无锡;文旅融合;新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丽江地区纳西族非遗的保护现状,并对东巴文化数字化建设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了丽江东巴文化保护中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式数字化保护;数据库;东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在数字化领域为保护和开发开辟了更深的領域, 非遗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信息完善成为当
【摘要】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剪碎”与“凑成”更好地理解人物,找到人物行动的合理性所在,并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笔者作为越剧《屈原》中楚怀王的扮演者,特结合自身体会来谈一谈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剪碎”与“凑成”处理。  【关键词】越剧;《屈原》;楚怀王;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我们中心创排了一部大型历史文人剧《屈原》,讲述了楚国左徒屈原力谏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