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走到“十一五”之年,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后,上海市闵行区也和我国东南部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一样步入了高原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何走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高原?如何突破只是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低水平应用的“瓶颈”?如何发挥教育信息化巨额投入的效能,向政府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06年10月,黎加厚教授领衔指导应用的Moodle平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在深刻认识Moodle所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两年的应用实践研究,建构了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以实现学生自导性学习为目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了区域教学品质。
一、创设“前移后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一)为什么要创设“前移后续”的教学模式
中国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是教育,而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项对中国学生创新力的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创新力逐年减弱。那么,如何走出年级越高,学生创造能力越低的“怪圈”?我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中高扬学生主体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改变中国教育几百年来遵循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该给学生以教学的“知情权”,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课上的教学内容,使其带着对知识的大致理解和新知引发的种种问题进入课堂。此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参与者与研究者。
(二)Moodle为创设“前移后续”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
Moodle依据的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它强调以学习者的自导性自我建构知识,并通过教学内容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安排与组织、考试训练反馈、互动评价等功能来实现它的设计思想。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利用Moodle平台,通过学习的前移与后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合作、探究构建头脑风暴环境,发展学生求异、求变、求新的意识与能力。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基于Moodle创建“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以实现学生自导性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动因。
二、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全国涌现出多个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如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杜朗口中学等,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环节
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可以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概括。先学就是学生先自己学习,独立地将教材的基础知识学明白,然后再进入班级集体学习。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承载体是“讲学稿”。教师编写的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而学生是在完成讲学稿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再上课的。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可以用“预习一展示一反馈”来概括。很明显,这几种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都是预习。
(二)重视学生拓展学习的环节
这三所学校要求学生拓展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前一节课的拓展内容与后一节课的预习内容紧密相连,利用预习与拓展的方法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连结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
(一)创建预习资源,开展师生互动——教与学前移
1 基于Moodle,师生可以共同创建预习资源。
师生可以形成资源建设的团队,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图书馆、现实生活等多种途径搜集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发送到网上,供全班师生共享。
2 教师针对教材提出系列问题,供学生课前思考。
教师为了教会学生思考,可以在课前预习资源中结合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针对教材的问题。学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或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并上传到网上。这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师生就某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投票。
如文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成语故事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制作成语小故事的PPT或Flash,然后让全班学生投票评选,优胜者在课上进行展示。
4 预习检测与反馈。
为了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检测的环节,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重在合作探究
建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多次研讨,我们逐步认识到,预习基础上的课堂应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拓展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课堂重点应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预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对学生容易感到疑惑的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
以下是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方式:小组同伴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小组向全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各小组间进行互帮互学——师生共同解决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测试:及时反馈、发现问题、教学调控、预设生成——变式练习,拓展提升——学生小结——布置拓展学习内容。
(三)拓展教学时间、空间与内容——教与学后续
后续是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它克服了传统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后续的内容应包括:
1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小结、反思与提升。
2 分层拓展内容。
①师生共同建立拓展资源。
②分层拓展:基础性、提高性、挑战性。
3 师生通过讨论区、聊天室、WIKI,对某一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与讨论,进行异步、同步互动。
4 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检测。
四、“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学生家庭有网率低的问题
师生共同建立的前移后续的学习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建立起来的,因此学生要进行预习与拓展就要基于网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即使在上海,至少还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没有网络,甚至没有电脑。这就为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案是:
1 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环境资源。如开放电脑房、图书馆、教室里的电脑,让学生利用中午、活动课或放学后的时间记录预习内容。
2 充分利用学生家庭中现有的信息资源,让同学之间互助结对进行预习。 3 帮助家长认识网络对孩子学习的价值所在,提高家庭有网率。
4 以学案作辅助,将重要的预习与拓展资源印发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的硬件制约问题
想要发挥Moodle自主学习、及时反馈、互动交流等功能,最好是在人手一机的情况下。但从目前学校的情况来看,这样的硬件环境要求是很高的。怎样解决这个Moodle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呢?
1 走出基于Moodle课堂教学必须依托电脑房的认识樊篱
①人手一机环境(电脑房)
凸显及时反馈、评价、多种形式互动,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提倡多种形式交流、合作、探究与拓展。
②多人一机环境(信息化小班)
凸显小组合作,有限及时反馈、评价,多种形式交流、探究、合作与拓展。
③多媒体教室环境(目前教室)
将反馈、评价与活动适当前移与后续,凸显课堂多种形式交流、探究、合作与拓展。
2 实现教室多机配置
在Moodle已经广泛应用的西方国家,也不是每节课必须在电脑房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在班级配置4~6台电脑,便于实现信息化学习,这种投入是前瞻性的。国外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方式。
(三)基于“前移后续”教学模式难以日常化的问题
虽然我们进行了区级层面、校级层面、教研组级层面的超过300次的Moodle课堂教学研讨,但从我区目前实验的情况看,基于Moodle的“前移后续”教学实验还远没有达到日常化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实验校的实验教师相对偏少,没有经过校本培训的学校只有5~6位实验教师,难以形成研究氛围。二是参加实验的均为语、数、外等主科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师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前移后续”模式的备课。三是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感悟“前移后续”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品质提升的重大意义,主动性与创新性不够。
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案是:
1 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加快系列化课时课程建设,为基于Moodle的课堂教学常态化创造条件。
2 从2008年暑假起,实验学校进行校本培训,使各所学校形成每位教师都基于Moodle进行“前移后续”教学改革的氛围。
3 提高对实验教师的课堂应用要求,逐渐加大基于Moodle的课章教学密度,逐渐由实验状态进入到常规状态。
4 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抓住实验学校的部分实验教师进行基于Moodle的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用事实去启发其他教师认识Moodle的功能与价值。
基于Moodle的“前移后续”教学模式已经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使我们预感到这种信息环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它必将对课程改革与教育品质的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10月,黎加厚教授领衔指导应用的Moodle平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在深刻认识Moodle所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两年的应用实践研究,建构了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以实现学生自导性学习为目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了区域教学品质。
一、创设“前移后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一)为什么要创设“前移后续”的教学模式
中国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是教育,而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项对中国学生创新力的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创新力逐年减弱。那么,如何走出年级越高,学生创造能力越低的“怪圈”?我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中高扬学生主体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改变中国教育几百年来遵循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该给学生以教学的“知情权”,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课上的教学内容,使其带着对知识的大致理解和新知引发的种种问题进入课堂。此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参与者与研究者。
(二)Moodle为创设“前移后续”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
Moodle依据的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它强调以学习者的自导性自我建构知识,并通过教学内容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安排与组织、考试训练反馈、互动评价等功能来实现它的设计思想。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利用Moodle平台,通过学习的前移与后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合作、探究构建头脑风暴环境,发展学生求异、求变、求新的意识与能力。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基于Moodle创建“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以实现学生自导性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动因。
二、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全国涌现出多个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如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杜朗口中学等,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环节
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可以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概括。先学就是学生先自己学习,独立地将教材的基础知识学明白,然后再进入班级集体学习。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承载体是“讲学稿”。教师编写的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而学生是在完成讲学稿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再上课的。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可以用“预习一展示一反馈”来概括。很明显,这几种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都是预习。
(二)重视学生拓展学习的环节
这三所学校要求学生拓展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前一节课的拓展内容与后一节课的预习内容紧密相连,利用预习与拓展的方法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连结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
(一)创建预习资源,开展师生互动——教与学前移
1 基于Moodle,师生可以共同创建预习资源。
师生可以形成资源建设的团队,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图书馆、现实生活等多种途径搜集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发送到网上,供全班师生共享。
2 教师针对教材提出系列问题,供学生课前思考。
教师为了教会学生思考,可以在课前预习资源中结合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针对教材的问题。学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或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并上传到网上。这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师生就某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投票。
如文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成语故事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制作成语小故事的PPT或Flash,然后让全班学生投票评选,优胜者在课上进行展示。
4 预习检测与反馈。
为了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检测的环节,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重在合作探究
建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多次研讨,我们逐步认识到,预习基础上的课堂应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拓展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课堂重点应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预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对学生容易感到疑惑的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
以下是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方式:小组同伴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小组向全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各小组间进行互帮互学——师生共同解决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测试:及时反馈、发现问题、教学调控、预设生成——变式练习,拓展提升——学生小结——布置拓展学习内容。
(三)拓展教学时间、空间与内容——教与学后续
后续是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它克服了传统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后续的内容应包括:
1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小结、反思与提升。
2 分层拓展内容。
①师生共同建立拓展资源。
②分层拓展:基础性、提高性、挑战性。
3 师生通过讨论区、聊天室、WIKI,对某一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与讨论,进行异步、同步互动。
4 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检测。
四、“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学生家庭有网率低的问题
师生共同建立的前移后续的学习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建立起来的,因此学生要进行预习与拓展就要基于网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即使在上海,至少还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没有网络,甚至没有电脑。这就为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案是:
1 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环境资源。如开放电脑房、图书馆、教室里的电脑,让学生利用中午、活动课或放学后的时间记录预习内容。
2 充分利用学生家庭中现有的信息资源,让同学之间互助结对进行预习。 3 帮助家长认识网络对孩子学习的价值所在,提高家庭有网率。
4 以学案作辅助,将重要的预习与拓展资源印发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的硬件制约问题
想要发挥Moodle自主学习、及时反馈、互动交流等功能,最好是在人手一机的情况下。但从目前学校的情况来看,这样的硬件环境要求是很高的。怎样解决这个Moodle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呢?
1 走出基于Moodle课堂教学必须依托电脑房的认识樊篱
①人手一机环境(电脑房)
凸显及时反馈、评价、多种形式互动,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提倡多种形式交流、合作、探究与拓展。
②多人一机环境(信息化小班)
凸显小组合作,有限及时反馈、评价,多种形式交流、探究、合作与拓展。
③多媒体教室环境(目前教室)
将反馈、评价与活动适当前移与后续,凸显课堂多种形式交流、探究、合作与拓展。
2 实现教室多机配置
在Moodle已经广泛应用的西方国家,也不是每节课必须在电脑房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在班级配置4~6台电脑,便于实现信息化学习,这种投入是前瞻性的。国外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方式。
(三)基于“前移后续”教学模式难以日常化的问题
虽然我们进行了区级层面、校级层面、教研组级层面的超过300次的Moodle课堂教学研讨,但从我区目前实验的情况看,基于Moodle的“前移后续”教学实验还远没有达到日常化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实验校的实验教师相对偏少,没有经过校本培训的学校只有5~6位实验教师,难以形成研究氛围。二是参加实验的均为语、数、外等主科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师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前移后续”模式的备课。三是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感悟“前移后续”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品质提升的重大意义,主动性与创新性不够。
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案是:
1 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加快系列化课时课程建设,为基于Moodle的课堂教学常态化创造条件。
2 从2008年暑假起,实验学校进行校本培训,使各所学校形成每位教师都基于Moodle进行“前移后续”教学改革的氛围。
3 提高对实验教师的课堂应用要求,逐渐加大基于Moodle的课章教学密度,逐渐由实验状态进入到常规状态。
4 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抓住实验学校的部分实验教师进行基于Moodle的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用事实去启发其他教师认识Moodle的功能与价值。
基于Moodle的“前移后续”教学模式已经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使我们预感到这种信息环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它必将对课程改革与教育品质的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