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离了西凉界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购买了我两部中篇小说《盐场》和《红森林》的版权(《盐场》拍摄成影片,改名《怒潮》,舒适导演并担任主角)。永华主办人李祖永亲笔专函邀请我去香港任编剧。

上海“贵客”拜见孟老板


  我到香港无熟人,去找《盐场》导演舒适。舒适父亲舒石文,是梅党(梅兰芳周围的超级粉丝、智囊团等统称为“梅党”),舒母常为梅兰芳缝制戏装。他自己又酷爱京剧,常登台演唱。我提起我看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可惜从此看不到她。舒适告诉我,孟小冬已是杜月笙的小妾,平时不出闺房,而李祖永与杜月笙相熟,常去杜家。我得到指点,就将我想拜望“冬皇”的心愿对李祖永透露。
  三天后李祖永要我一起坐车到坚尼地台18号去拜见杜月笙。事先电话联络,一按门铃,一个女佣笑脸欢迎熟客。第一间是客厅,摆设简朴而有风度,正墙挂张大千画幅,有气派。杜月笙穿一件衬衫(他始终穿长袖,为掩盖手腕上的刺花),正襟危坐在大藤椅上,见知交上门,一摆手,请客人坐在他侧面的长藤椅上。李祖永壮实的半身占去大半座位,我在大亨面前,只有侧身而坐。
孟小冬

  杜月笙和李祖永寒暄,对我这个20多岁、其貌不扬、又无名声的年轻小伙完全置之不理。我只得抬头看一只扁长的鸟笼,笼里百灵鸟只跳不叫。杜月笙和李祖永交谈几句别人听不懂的话后,凌厉的目光朝我瞥视。李祖永这才想起,说一句:“他是我从上海请来当永华编剧的沈先生。”
  照理,我见大亨应该起身鞠躬,忽然心里有一种不卑不亢的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使我不肯屈从强盗扮书生的落魄大亨。我记起上海的一位老友李之华事先告诉我,到香港凡与杜月笙等辈相见,只要提一个人的名字,碰到难事,便可以得到方便。于是在李祖永介绍之后,我随即有意无意地说一句:“上海的严先生要我向你问好!”
  我口气随便,却惊动大亨,他居然撑起病弱的身体,恭敬地回复我:“严先生好伐?”我并不知道“严先生”是谁,但看到杜月笙如此郑重恭敬地向“严先生”问好,也只得站起来回答:“好!好!”两人为这位我从未见面、也不知何人的严先生致敬后坐下,在一旁的李祖永又惊又呆,一定在猜疑我这个小青年的不明来历。他连忙提出我到杜府的来意,杜月笙毫不犹豫,欣然拍掌,招呼女佣:“禀告孟老板,上海来贵客要见她!”
  因为当时杜、孟尚未正式结婚,称太太不合适,只得以京剧界的尊称“老板”称之。而“贵客”又是谁?我是“贵客”?一定是因为“严先生”之身价使我这个无名小卒成为上海“贵客”。可是身为“冬皇”的孟小冬是否买账?她不肯见我,我又怎么下台?或许来自上海的“贵客”是非见不可的代号?
  正在我(包括李祖永)为“冬皇”是否接见我们而心神不宁之际,忽然见门外女佣举手将门帘掀起,也就在这一忽儿,孟小冬轻步走到门前站定,一个光彩绚丽的“亮相”。“冬皇”在舞台上扮演老生,一身古装,或青衣布帽,或相巾道袍,清秀脸面,下挂长髯,虽洒脱也宽松。今天,她身穿一件淡米黄色的旗袍,贴身而苗条,乌黑的头发梳成略显蓬松的发髻,脂粉不敷,面净齿白,大方漂亮,仿佛一支出污泥而不染的水仙。她伫立在客厅门外,双眸朝客厅里流丽顾盼,令人惊喜。
  杜月笙轻声重复一句:“上海贵客沈先生拜见——”谁都以为“冬皇”会步入客厅,没想到,孟小冬意外地向我做了一个舞台上“请”的舞势,然后回过身,朝自己閨房走去。
  我一时为“冬皇”突然邀请发呆,连杜月笙也好久才回过神来,他笑着做个“请”的手势,我连忙走出客厅,卑逊地落后三步,轻脚慢步跟随“冬皇”。女佣又举手掀起闺房门帘,“冬皇”再回身用手势邀请,我才敢进入宁静的“皇室”。
  只见一张白铜床罩着浅蓝珠罗纱帐子,四周是乳白色镶金边家具,既富丽又纯洁。床前一张搁脚绿色藤椅,对面一张小藤椅,白色墙上挂着一把胡琴,还有一张配着狭长镜框的有些模糊的旧相片:《武家坡》剧照。没有王宝钏,只有孟小冬饰演的薛平贵孤单一人,显得奇特和异常。
  在我浏览闺房之际,女佣送上盖碗龙井茶和名伶上台前润喉解渴的精巧小茶壶。女佣退出,我不敢先开口,孟小冬沉默等待后才启齿问讯:“沈先生从上海来?”我回答:“是。”她喝一口香茗,又问:“上海还唱京戏?”我回答:“对。”又是半晌沉默,她双目向我怔视,再问:“程砚秋程老板可登台?”我点头。她还问:“麒麟童(周信芳)仍旧演戏?”她一一问候,唯独不提梅兰芳。
  我猜想她是故意回避,有意不提,怕被非议。她不问,是要我主动提出。于是我只得提起梅兰芳,让她释怀和放心。我也就用刚才回答别人近况的语气,放慢声调地不问自答:“梅兰芳梅大师也上台演《穆桂英挂帅》,盛况不减当年,观众十分欢迎。”
  我边说边观察“冬皇”的面色,她竟毫无表情,只漠然地点点头,表示听到。然后一片沉默,再也无话可说了。正好女佣掀起门帘,向女主人禀报:“客厅里李先生要回府,请客人——”我想面见“冬皇”的心愿已完成,就趁机起身告辞。我出房门,走几步,听到房门关上,“冬皇”仍将自己禁闭在“金丝笼”里。

孟小冬本不姓孟


  李祖永已在客厅门口等候。我向杜月笙道谢,他竟起身送我——或许是送那位“严先生”到门口。据说杜月笙到香港后,从来不送客。“严先生”究竟是谁,我至今也不知道。
  车夫拉开车门,我发现车厢里有鸟笼一只,就是我刚才在客厅无聊时观望的那只鸟笼。我不禁奇异,车夫郑重地解释:“这鸟笼是杜先生送给沈先生的。”我从不养鸟,香港狭小的住屋放不下这扁长的精巧鸟笼,就要车夫退还。李祖永在旁插言:“杜先生的东西,你要也要不到。他送给你,只许收,不许退。你不要,我拿回去。”
孟小冬在《空城计》中饰演的诸葛亮

  上车后,李祖永还没问我与孟小冬的见面情况,我就照实相告。李祖永边听边点头,好像知道所有内情:“那把胡琴,是杜先生气喘病发后,孟小冬自拉自唱余派戏,安慰老杜。那张照片?我猜想是她把梅兰芳扮王宝钏的半张照片反折了压在后面。”说罢,得意地哈哈大笑,忽然又泄露秘密似的告诉我:“孟小冬本不姓孟!”这对我是震动人心的隐私。不等我提问,李祖永便直言相告:“我听杜月笙说,清末民初一个冬天,孟家班去北京城郊宛平县,班主孟七率领十数人在董家村祠堂演出文武戏目,从未观看过京戏的乡民济济一堂,空前热闹。日夜两场,总有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姑娘衣着单薄立在戏台前,抬头仰视,戏台上帝王将相、锣鼓声、琴弦声及角色的唱腔都使小姑娘着迷。她目不转睛地从开锣戏看到完场,日场看完,她就消失,夜场还未开锣,又已抢先立在台前。直到夜场结束,她又不知去向。第二天,她照样无声无息地来来去去。第三天结束,戏班向观众告别,她就不走,又羡慕又难舍地目睹演员们躺下睡觉,她才悄悄离去。第四天早晨,戏班收拾戏箱,正要出发,小姑娘带人急急赶来,跪在孟七身前,恳求孟七让她入戏班。这几天,小姑娘看戏入迷,家里人根本找不到她影子,她的魂已被戏班勾了去,家里也留不住了。于是孟七一口答应,要付给他们一笔钱,父亲拒绝,他不是卖儿卖女,而是希望女儿找到一条生路。小姑娘姓董,无名,大家叫她小董,进了孟家戏班,要改姓孟,又是在冬天进戏班,艺名就叫‘孟小冬’。”

“一马离了西凉界”戛然而止


  初见孟小冬后不到半月,李祖永又神秘兮兮地约我坐车去杜家。一进客厅,只见方桌上正有一对尺半高的寿烛,烛火照红客厅里从未有过的喜气,此时已经高朋满座:马连良,杨宝森杨宝忠兄弟,俞振飞,姚玉兰等。孟小冬和杜月笙并坐在沙发藤椅上。我们去晚了,女佣只得从别处搬来两张座椅。李祖永因自己是不速之客而向大家做了个手势打招呼,和我一起坐在屋角。
  马连良继续他刚才的谈话,意思是今天是孟老板生日,为了纪念,请寿星唱一段余派戏。众人轻轻鼓掌。我当然高兴,可以听到我崇拜的“冬皇”近在身边清唱一曲。女佣从里面取来那把挂在墙上的胡琴,杨宝忠亲自操琴。不料孟小冬未唱先开言:“各位余派门生、兄长,今天承蒙光临,真是千载难得。我是理应请各位先唱一段余派,作为纪念。”
  “冬皇”虚逊,说得也在理。各位谦让,马连良一马当先,带头唱《战太平》。我没想到马连良的余派戏也唱得如此好,一改他独特的马派腔调。大家鼓掌后,杜月笙问他:“马老板余派戏唱得真好,为啥不唱余派?”马连良用饰演诸葛亮的手势和声调,自叹自嘲:“如今有余派正宗嫡传‘冬皇’在世,区区马连良岂敢献丑。”说罢抱拳向大家作揖,大家都笑了。
  接着轮到杨宝森,其兄杨宝忠操琴,珠联璧合。杨宝森唱一段《文昭关》里的快三板,真是快而不乱,一气呵成。大家连鼓掌也来不及,只得连声叫好。他一曲唱罢,众人才松口气。我这一次一连听到两位京剧大师平时不露的余派好戏,真是万幸。
  接着是俞振飞,他双手摇摆:“我只会唱昆曲,昆曲里没有余派戏目。”
  轮到姚玉兰(京剧女老生,杜月笙第四房夫人),她却伸手邀请孟小冬。大家的目光都注视孟小冬,期望她能在这千年难逢、群英汇集的时刻,唱一出纪念余叔岩、同时也是祝贺她自己生日的戏目。她慢慢地从座椅上起身,亭亭玉立,启齿开口。虽然近乎耳语,但琴师从她的口型可以领会她想唱哪出戏:《武家坡》导板。杨宝忠的京胡出名,在戏院里他一出场就满堂喝彩声。按菊坛规矩,角色未获彩,琴师不可先声夺人。杨宝忠不管,他的琴声总是先角色的唱声得彩。今天,只有今天,他竟老老实实、平平稳稳地拉出导板过门,說明他对“冬皇”的尊敬。杨宝忠的导板过门拉得比平时缓慢悠长,所有人都凝神聆听“冬皇”开口。
  冬皇唱了,唱得那么低沉而余派韵味特浓:“一-马-离-了-西-凉-界!”真动听,真过瘾,似乎听到余叔岩本人在唱,又似乎听到三十年前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武家坡》时唱的那段导板的回音。大家正满怀激情,又聚精会神地等待她唱那段更令人倾倒的西皮原板,杨宝忠已操起“原板”过门,却谁也没有料到,“冬皇”忽然从薛平贵回到孟小冬,抱拳向大家拱手,不再继续唱了,还向女佣吩咐:“开饭吧!”她又对大家深深鞠躬,然后转身走出客厅,头也不回。难道怕人发现她内心的波澜,还是有其他原因?
  “冬皇”的这一意外举动,令所有人都讶异,又都不敢出声,只有杜月笙依旧笑脸招待客人。
  李祖永扯动我的袖子,在这场合不便告别,就悄悄离去。在车上,李祖永大惑不解地自问:“为啥只唱一句?只唱一句?”我也不明白,无法回答。几天后,我遇到舒适,提起此事。他想起来:“抗战胜利,天津电台邀请名伶广播,孟小冬也被请到。她唱《武家坡》,也只唱一句导板,就不唱了。”孟小冬与梅兰芳在热恋前后,多次在舞台上合演《武家坡》。薛平贵在出场前,先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出场接着唱大段西皮原板,一句一彩,与饰演王宝钏的梅兰芳两人合唱合演,一直到夫妻相认,大团圆结束,是一出喜剧。可是“冬皇”与梅兰芳在舞台下、生活里,只有一场热恋,没有喜剧大团圆,而是悲剧永分离。他们的热恋只是他们漫长人生路上的一小段,是涓涓爱河里的一个漩涡,刚开始就一闪光即消失不见了。
  “冬皇”在退出舞台、淡出人世后的隐居生活里,偶尔独唱当年与梅兰芳合作的《武家坡》,也只唱一句导板就戛然而止。这一小段饱含着凡人的悲欢之情和人生沧桑。这是一段不了情,也是一段未了情,永远不会终止,也终身不会忘记。

杜月笙老账房道破谜团


  1986年,我在《新民晚报》连载发表长篇小说《大亨》。在刊登到杜月笙出场后不久,报社转来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具名黄国栋,信笺文字用钢笔誊写,自称是杜月笙生前雇用的老账房,抗战时,杜先生命他留在上海杜公馆处理一切事务。他写道,今见《新民晚报》连载《大亨》记述杜月笙生前事迹,怕有错误,希望作者近期内来家一叙,企盼至极。我接信后立即去报馆了解,得知黄国栋确实是杜月笙长期雇佣的账房,此人解放后曾入狱,后来被释放,系民主党派人士。对于见面,我不免犹豫,可又觉得非见不可,就按照他信封上的地址前去拜访。
香港时期的孟小冬

  可是在临终前,台湾方面派来陆京士(杜月笙门生,1949年去台),奉蒋介石之命前来慰问,并告之杜月笙遗嘱必须修改,将落葬地改为台湾,遗属须亲自送棺材到台湾,才能接受10万美金遗产,这是命令,也是要挟。杜月笙在弥留之际,为了这笔钱,也不得不修改遗嘱。
  开吊之日,我过去旁观,只见孟小冬穿一身黑色丧服,低下头站在姚玉兰身后,不让别人注意。
  陆京士要求杜家遗属随棺木去台湾。姚玉兰携带子女随行,却不见孟小冬。她自认服侍大亨杜月笙只是为了报恩,有恩无爱,如今“恩人”死了,无爱的恩情也还完了。她不愿以杜太太的身份出头露面去台湾领遗产,遭受人们的耻笑和奚落,她要维护“冬皇”的尊严。
  姚玉兰从台湾回来后,将孟小冬应得的遗产交给她。孟小冬的租屋虽小,但屋宽勿如心宽,地点偏僻、清静,无人来往。她摆脱杜月笙小妾的名分,单身一人,独自生活。她丢弃原来那套华丽的家具,小屋里布置朴实简单,墙上依旧挂着胡琴,那张《武家坡》的剧照,不单是她饰演的薛平贵一人,而是将一直后折在背面的梅兰芳重又翻出,成为两个人的合影。
  1967年9月,孟小冬接受姚玉兰的邀请到台湾定居,因自己已经不是杜月笙的未亡人,不去杜月笙的坟墓吊唁,也不和杜门后裔及徒子徒孙联系,单独一人栖居在台南一个小城市里。那里依山傍水,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妇人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坤伶“冬皇”。她自己也不出头露面,自称孟家妈妈,由一名女佣料理家务。她每晨早起吊嗓子练功,甚至放声高歌《游龙戏凤》《空城计》《卧龙吊孝》《搜孤救孤》等余派絕唱。
  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病逝,享年70岁。她带走了坎坷的悲欢命运,与世诀别。
其他文献
进行动脉硬化、动脉瘤等手术时,几乎都需要切除患部血管1厘米以上。但血管的拉伸长度有限,手术后再缝合的难度非常大。因此,治疗时需要用人造血管替代切除部分。人造血管直径6毫米是条分界线。目前,直径大于6毫米,特别是大于10毫米的人造血管已经普及,而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血管则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大口径人造血管一般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但其堵塞率高达60%。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曹传宝教授近期
蔡锷(1882-1916,湖南邵阳人)是民国初年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关他英勇善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的高尚美德,至今仍在百姓中有口皆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蔡锷、唐继尧、李根源(1879-1965,国民党元老)等人于农历九月九日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结束了自1659年以来清王朝对云南252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首任都督。  面对清政府留下的一个烂摊子,
1984年12月下旬,太阳高悬在北方的天空,中国南极考察船队的两艘船——“向阳红10号”和“J121号”离开南美,船头对准地球南端不停地航行,目的地是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  打开南极洲地图,在那1390万平方千米的冰雪高原,加上环抱着它的35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海域,以人名命名的例子屡见不鲜,乔治五世地、彼得一世岛、查尔斯王子山、玛丽皇后地等。但这里绝对找不到以中华民族命名的地名,哪怕是弹丸之
杜甫有一首《四喜》诗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般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四喜。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味道似乎有些不对。前三句所言不差,这最后一句“金榜题名时”就跟普通老百姓不相关了,因为在封建时代,读书中科举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此看来,此“四喜”乃诗人的四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喜是福禄寿喜,有时人们也把喜写做禧,这两个字属异体字,基本同义。福寿喜都好理解,这个禄是什么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919年,叶圣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大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文学创作。  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1923年,人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全家迁居上海。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叶圣陶不仅写文章声援反帝爱国斗争,而且积极参加各种实际活动
关于西安事变,蒋介石留下的资料较多,如1937年6月公开出版的《西安半月记》,还有《西安事变日记》,台湾蒋介石《事略稿本》中的西安事变部分、《困勉记》中有关西安事变的记载等,这些都是蒋介石亲自书写,或者别人整理、蒋介石亲自审定过的文本资料。但蒋介石对别人口述西安事变,由别人记录下来的,还不多见。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翻墙逃跑时跌伤腰部,所以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就请假回老家奉化溪口镇休养。从193
花椒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烹饪香料或中药材。但在先秦两汉时期,花椒并非主要用于烹饪食用或医用,最初,人们以花椒酿酒,作为敬神的香物。  椒酒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献祭品。《诗经·周颂》记载。献上馨香的椒酒,可以让祖先神灵安享,则多得其福佑。  同時,楚人又用花椒和泥涂室,取其温暖又能消除恶气。这就是《九歌·东皇太一》云“莫桂酒今椒浆”和《九歌·湘夫人》所记“播芳椒今成堂”的情景。以椒人酒,本是荆楚之风,
广大读者清楚,《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下称《马失前蹄》)与《性不在天边》二文(本刊2003年第7、11期)挑战的是:主宰科坛的似是而非理论相对论,和所谓的“主流”科学的错误走向。但陈国基先生的驳文《牛顿的‘误导’应该终止吗?》(见本刊2006年第6期,下称“陈文”似乎并不清楚这点,引出了不少误解。陈文说《不啻牛顿的误导应该终止——答陈咏康先生的驳文》(下称《答陈文》)是“驳文”,其实它和应答
报章电视上常常会出现大亨这个称呼。也许很多人会困惑:大亨凭啥是大亨呢?  细究起来,大亨还是个老词。其出处有二:其一出自《易·临》:“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唐代孔颖达作疏:“使物大得亨通而利正。”这个就是大通、顺畅无阻的意思。其二出自《易·鼎》:“大亨以养圣贤。”魏晋王弼作注:“亨者,鼎之所为也。”这里的大亨就是盛馔,丰盛的饭食。有时此大亨也写作大烹。  很显然,古语大亨和现代汉语里的大亨是两码事
查阅1929年10月21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44次会议的记录,那次会上,通过了一项《各级学校教职员研究党义条例》,规定全国各级教职员,不论是否国民党党员,都必须研究“党义”。所谓“党义”,其内容为《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建国大纲》《五权宪法》《民权初步》《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实业计划》等,都是“国父”孙中山的著作。  该条例规定:“研究程序分四期”,“每期研究期间以一学期为限,平均每日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