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俗舞蹈是以民族传统民间习俗为土壤的民间舞蹈活动。汉族民俗舞蹈是漢族人民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本文论述了汉族民俗舞蹈中的习俗和理想包含的深邃文化内涵:“祈天祭祖,盼求丰年”;“逐疫驱邪,求吉纳福”;“追求情爱,繁衍子孙”;“推崇美德,鞭挞丑恶”等。
关键词:民俗舞蹈 舞蹈艺术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舞蹈,即民俗与民间舞蹈互相渗透结为一体的舞蹈形式。民俗舞蹈以传统民间舞蹈和以民俗作为依存的土壤,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俗特征,并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传承和发展。民俗(民间习俗活动包括宗教信仰习俗、传统文化习俗、道德规范及伦理标准等诸多方面)为民间舞蹈的表演内容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的93.3%,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广大地区。而汉族民俗舞蹈种类繁多,如秧歌、龙舞、傩舞、狮子舞、安徽花鼓灯等,流传范围很广,与人类的生活领域接触也最紧密,同时它更是汉族人民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汉族民俗舞蹈中的习俗和理想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一 祈天祭祖,盼求丰年
自古以来,在汉族民众的意识中,把“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古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理解、抗拒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在“万物有灵”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下,产生了鬼神信仰和自然崇拜。这些信仰跟农事有关,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土地爷的崇拜;二是对龙神的崇拜。这些祭祀之所以常胜不衰,就是因为民众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精神领域树立了可以依赖的神灵。这种信仰和崇拜虽然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渐淡化,但是远古的遗俗仍在人们的思想和深层意识中发挥着作用。而汉族大量的 “祭地、求雨”民俗舞蹈活动就是源自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
首先,对“土地爷”的崇拜。“土地爷”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神,是中国极为普遍的民间信仰(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民间流行祀奉土地神(即祭祀大地),以至于在全国各地供奉着土地神的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孝经》曰:“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封地为社,是祭奉土地的由来。“社”就是古代祭祀土地的场所,社者为土地之主。自夏以来,人们把立“社”祭祀土地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在全民性的祭典活动中,有很多民俗舞蹈活动。民俗舞蹈是一切民间习俗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广泛的表现形式,这方面有很多遗存,例如,汉族民俗舞蹈秧歌就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人们在举行扭秧歌表演活动之前,首先要去拜庙(大部分是土地庙),不拜庙是不能举行秧歌活动的,而且拜庙时,人们要郑重其事,三伸六叙、烧香磕头,而这一套在传统秧歌活动当中一直作为仪式规定并传承下来。这以绥德的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每逢过年,各村里的班主便开始组织秧歌队,秧歌演出之前,各村的人们首先要到土地庙举行拜神仪式,然后秧歌队才能开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同时要“送福”到各家各户,俗称“排门子”。
其次,对龙神的崇拜。从古至今,龙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族的人们认为,龙是“播云布雨、保佑丰收、消灾降福”的神物,更是吉祥、福瑞的象征。这是因为农作物的丰收是他们维持生命的根本,而龙是农作物的司雨神,雨水不仅与龙有关,而且又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汉族的人们通过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龙神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把他们的各种美好愿望、信仰情感都倾注在龙身上。龙舞,正是在这种民俗信仰下,民众自发创造的传统民俗舞蹈形式。在《山海经·大荒东经》古老神话中,早已有了这种民俗舞蹈的记载。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十六》中详细记载了“舞龙求雨”这以古老的民俗舞蹈活动。舞龙前不仅要举行祭祀仪式活动,而且舞龙表演时要分季节,分方向,在不同日子,用不同的人,舞不同颜色的龙。春旱求雨朝着东方舞青龙,青为木;炎夏求雨朝着南方舞赤龙,赤为火;秋季求雨朝着西方舞白龙,白为金;冬天求雨朝北方舞黑龙,黑为水;中间舞黄龙。舞龙恰恰是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种“五行五方”舞龙的目的是人们在四季祈求“风调雨顺”。舞龙表演不仅古老,而且品种各异,形态离奇,常见的有火龙、草龙、布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等,有近百种之多,其中“布龙”或“彩龙”是人们最熟悉的。流传在浙江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数名女子手执云朵和莲花,翩翩起舞,耍龙逗引。这种构思、制作工艺奇特的龙在彩云之间浮游,时而隐身藏形,时而神形毕露。“草龙”的龙形是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捆扎而成,龙体的绳索上遍插燃香,宛如一条盘旋、飞舞的火龙。
二 逐疫驱邪,求吉纳福
人类在从混沌、愚昧逐渐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生命的延续和身体健康是时刻困扰他们的难题。为了追求幸福安康,除了进行形形色色的祭典、祈祷礼仪以外,民俗舞蹈活动是他们表达“逐疫驱邪、求吉纳福”的典型代表。与“傩”观念相似的“巫舞”“判官”以及内蕴辟邪思想的“舞狮”等,都是人们荡除隐晦之气,带来平安吉祥的民俗舞蹈活动。
首先,傩舞是传统民俗舞蹈的活化石。正是因为舞蹈依附于民众驱鬼逐疫、驱邪纳吉的信仰习俗,所以,傩舞在民间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依旧延续保留着古代傩祭“驱鬼逐疫”的遗风。远古时期,人类最初对自然宇宙产生的认识,是认为地理由“一清一浊”两气而生。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阴阳协调,百物重生。后来,瘟疫的产生给人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于是人们感到只有驱除瘟疫才能得到解脱。傩舞是面具舞(人与鬼神交流的中介),它是由古代用于“驱鬼逐疫”为目的民间祭祀活动——傩祭仪式舞蹈发展而来。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至周代而制定。《周礼·夏官》记载了主持祭仪的官员——“方相士”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边舞边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生平安。其中逐疫驱邪,驱除是方式,最终是逐疫。周代宫廷的傩祭有周王室和诸侯举行的“国傩”“天子傩”以及全国上下举行的“大傩”。傩舞在发展过程中与民俗活动交融渗透,出现了多种内容和形式的风习和宗教观念。 其次,汉族舞狮不仅表达了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而且寄托着“驱邪辟鬼”的寓意。狮子不仅是避邪之物,也是象征吉祥的瑞兽。所以,当人们在敬神祭祖时,都会有舞狮民俗舞蹈表演。以浙江省长兴县李家巷镇蒋家村小架狮子舞为例,表演时间一般在过年或喜庆节日。当演出的狮子班还未进村时,报信的人早已赶到,以吹号、敲鼓、放鞭炮声来示意吉祥的降临。中国舞狮分南狮、北狮,它们各具特色:北狮注重仿真性,造型基本模仿自然界为主,如抖毛;南方的醒狮具有拟人性,传说的醒狮以3个(刘备、关羽、张飞对应红、绿、黑狮子)或5个(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原型塑造出不同的狮子。醒狮基本的路线“采青”分为天青(青为菜,把青菜掉在树上)、地青(把青菜放在地下)。醒狮采青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因刘备性格忠厚仁义,红狮动作四平八稳;绿狮采青象征关羽,动作既不失稳健又威风凛冽;黑狮象征张飞,动作乱蹦乱跳。以上这些狮子的动态与形象,体现了汉族人民追求吉祥的心理祈盼。
三 追求情爱,繁衍子孙
“香火”在民俗舞蹈占了相当的比重。因为不管是“求吉”还是“祈丰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尊重、渴求和热爱,在舞蹈中表现为“合家幸福”“多子多福”以及“美满幸福的爱”。秧歌的核心是刻画描述青年男女的情爱。例如,安徽花鼓灯中的小场子“二人场”表演者的经典动作,男女相互爱慕,相互追求比较突出。再如,“凤凰三点头”丰富的表演方式集中体现东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有三种方式:直接对视;间接对视,欲看还羞;更间接的,女看且躲闪。又如,东北秧歌的丑、旦以及陕北秧歌、山东秧歌中的男女调情、斗戏,贯穿秧歌始终。花灯花鼓的核心是男女之间互相斗,把人们所钟爱所向往的理想大量表现出来,方式手段极多,特色鲜明。另外,“繁衍”是表现爱情主题的终极目标。种族血脉的延续是最根本的东西,对妇女而言表深层涵义就是“多子多福,香火延续”。在民俗舞蹈中表现极为丰富的如“鲤鱼童子舞”“童子拜观音”“跳童”等舞蹈。还有“送子龙神”,再现一条崭新的龙,妇女围一圈,舞龙结束后抢龙身上的部件,抢到就放到怀里往家里跑,以示求子心切。表现爱情是人类艺术活动永恒的主题。民俗舞蹈中大量节目,都是体现和展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向往,表现对合家兴旺、多子多福的希冀。民俗舞蹈所反映的无论是爱情还是繁衍的主题,都直接反映出人们对爱情与繁衍的期盼和憧憬,实际上就是人类对生命延续的理解与追求。
四 推崇美德,鞭挞丑恶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国,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国。不仅仅是汉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一整套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系列。悠久的文化积淀,陶冶出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准则。民俗舞蹈中有大量宣扬真善美、鞭挞讽刺假恶丑的内容,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完善所表现的内容。这些舞蹈比较集中的主题,就是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英雄壮举和反对封建桎梏等思想观念展开。它们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大众的爱憎主立场,是人们思想道德观的形象反映。
同时,汉族地区又是多种文化形成的汉族大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对待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形态规则或者依据。黄河流域的秦晋文化,以陕西、山西为中心又称黄土文化;南方的齐鲁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至今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儒文化;吴越文化是形成江南地区的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文化圈;西方的荆楚文化对长江中游地区有着极为广泛的深刻影响,波及到安徽南部江西大部;再往南有闽南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等。这些文化汇集起来,对整个民族思想影响深远,其中“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规范要求一直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什么是真善美的范畴,什么是假恶丑的范疇,对汉族为人做事影响很大。
首先,歌颂仁义诚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公”形象。关公是仁义诚信的典范,如舞蹈“千里送黄嫂”就是歌颂关公的。其次,歌颂忠君爱国。例如,江苏南通广泛流传着民间舞蹈“跳马夫”,就是传达烧香还愿的舞蹈情节故事。最后,宣扬悔过自新,扬善惩恶。“顶灯台”讲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此外,还有表现反抗封建婚姻的。例如,东北秧歌舞蹈“斗鹌鹑”,讲述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寻求自己的幸福爱情的故事。
汉族传统民俗舞蹈不仅是汉族人们思想观念的凝聚和对社会环境的反映,更是社会意识的折射,把人们的美好追求、道德观念、生活理想、民族意识等负载到传统民俗舞蹈表演的形式中,形成了寄托、表达人们精神世界的实际表现,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汉族传统民俗舞蹈之所以没有被遗落,而是能够薪火相传,亘古不衰,原因在于它所依存的土壤(民俗)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只有尊重民俗,顺应民俗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汉族民俗舞蹈充满生机和活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得汉族民俗舞蹈原有的意蕴不至于淡化甚至是消失。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 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3] 曹颖娜:《中国汉族民间舞道具的文化内涵》,《大舞台》,2010年第7期。
[4] 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咏梅,女,1978—,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舞蹈表演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刘中强,男,1975—,河北昌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民俗舞蹈 舞蹈艺术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舞蹈,即民俗与民间舞蹈互相渗透结为一体的舞蹈形式。民俗舞蹈以传统民间舞蹈和以民俗作为依存的土壤,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俗特征,并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传承和发展。民俗(民间习俗活动包括宗教信仰习俗、传统文化习俗、道德规范及伦理标准等诸多方面)为民间舞蹈的表演内容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的93.3%,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广大地区。而汉族民俗舞蹈种类繁多,如秧歌、龙舞、傩舞、狮子舞、安徽花鼓灯等,流传范围很广,与人类的生活领域接触也最紧密,同时它更是汉族人民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汉族民俗舞蹈中的习俗和理想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一 祈天祭祖,盼求丰年
自古以来,在汉族民众的意识中,把“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古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理解、抗拒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在“万物有灵”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下,产生了鬼神信仰和自然崇拜。这些信仰跟农事有关,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土地爷的崇拜;二是对龙神的崇拜。这些祭祀之所以常胜不衰,就是因为民众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精神领域树立了可以依赖的神灵。这种信仰和崇拜虽然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渐淡化,但是远古的遗俗仍在人们的思想和深层意识中发挥着作用。而汉族大量的 “祭地、求雨”民俗舞蹈活动就是源自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
首先,对“土地爷”的崇拜。“土地爷”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神,是中国极为普遍的民间信仰(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民间流行祀奉土地神(即祭祀大地),以至于在全国各地供奉着土地神的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孝经》曰:“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封地为社,是祭奉土地的由来。“社”就是古代祭祀土地的场所,社者为土地之主。自夏以来,人们把立“社”祭祀土地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在全民性的祭典活动中,有很多民俗舞蹈活动。民俗舞蹈是一切民间习俗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广泛的表现形式,这方面有很多遗存,例如,汉族民俗舞蹈秧歌就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人们在举行扭秧歌表演活动之前,首先要去拜庙(大部分是土地庙),不拜庙是不能举行秧歌活动的,而且拜庙时,人们要郑重其事,三伸六叙、烧香磕头,而这一套在传统秧歌活动当中一直作为仪式规定并传承下来。这以绥德的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每逢过年,各村里的班主便开始组织秧歌队,秧歌演出之前,各村的人们首先要到土地庙举行拜神仪式,然后秧歌队才能开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同时要“送福”到各家各户,俗称“排门子”。
其次,对龙神的崇拜。从古至今,龙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族的人们认为,龙是“播云布雨、保佑丰收、消灾降福”的神物,更是吉祥、福瑞的象征。这是因为农作物的丰收是他们维持生命的根本,而龙是农作物的司雨神,雨水不仅与龙有关,而且又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汉族的人们通过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龙神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把他们的各种美好愿望、信仰情感都倾注在龙身上。龙舞,正是在这种民俗信仰下,民众自发创造的传统民俗舞蹈形式。在《山海经·大荒东经》古老神话中,早已有了这种民俗舞蹈的记载。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十六》中详细记载了“舞龙求雨”这以古老的民俗舞蹈活动。舞龙前不仅要举行祭祀仪式活动,而且舞龙表演时要分季节,分方向,在不同日子,用不同的人,舞不同颜色的龙。春旱求雨朝着东方舞青龙,青为木;炎夏求雨朝着南方舞赤龙,赤为火;秋季求雨朝着西方舞白龙,白为金;冬天求雨朝北方舞黑龙,黑为水;中间舞黄龙。舞龙恰恰是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种“五行五方”舞龙的目的是人们在四季祈求“风调雨顺”。舞龙表演不仅古老,而且品种各异,形态离奇,常见的有火龙、草龙、布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等,有近百种之多,其中“布龙”或“彩龙”是人们最熟悉的。流传在浙江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数名女子手执云朵和莲花,翩翩起舞,耍龙逗引。这种构思、制作工艺奇特的龙在彩云之间浮游,时而隐身藏形,时而神形毕露。“草龙”的龙形是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捆扎而成,龙体的绳索上遍插燃香,宛如一条盘旋、飞舞的火龙。
二 逐疫驱邪,求吉纳福
人类在从混沌、愚昧逐渐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生命的延续和身体健康是时刻困扰他们的难题。为了追求幸福安康,除了进行形形色色的祭典、祈祷礼仪以外,民俗舞蹈活动是他们表达“逐疫驱邪、求吉纳福”的典型代表。与“傩”观念相似的“巫舞”“判官”以及内蕴辟邪思想的“舞狮”等,都是人们荡除隐晦之气,带来平安吉祥的民俗舞蹈活动。
首先,傩舞是传统民俗舞蹈的活化石。正是因为舞蹈依附于民众驱鬼逐疫、驱邪纳吉的信仰习俗,所以,傩舞在民间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依旧延续保留着古代傩祭“驱鬼逐疫”的遗风。远古时期,人类最初对自然宇宙产生的认识,是认为地理由“一清一浊”两气而生。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阴阳协调,百物重生。后来,瘟疫的产生给人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于是人们感到只有驱除瘟疫才能得到解脱。傩舞是面具舞(人与鬼神交流的中介),它是由古代用于“驱鬼逐疫”为目的民间祭祀活动——傩祭仪式舞蹈发展而来。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至周代而制定。《周礼·夏官》记载了主持祭仪的官员——“方相士”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边舞边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生平安。其中逐疫驱邪,驱除是方式,最终是逐疫。周代宫廷的傩祭有周王室和诸侯举行的“国傩”“天子傩”以及全国上下举行的“大傩”。傩舞在发展过程中与民俗活动交融渗透,出现了多种内容和形式的风习和宗教观念。 其次,汉族舞狮不仅表达了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而且寄托着“驱邪辟鬼”的寓意。狮子不仅是避邪之物,也是象征吉祥的瑞兽。所以,当人们在敬神祭祖时,都会有舞狮民俗舞蹈表演。以浙江省长兴县李家巷镇蒋家村小架狮子舞为例,表演时间一般在过年或喜庆节日。当演出的狮子班还未进村时,报信的人早已赶到,以吹号、敲鼓、放鞭炮声来示意吉祥的降临。中国舞狮分南狮、北狮,它们各具特色:北狮注重仿真性,造型基本模仿自然界为主,如抖毛;南方的醒狮具有拟人性,传说的醒狮以3个(刘备、关羽、张飞对应红、绿、黑狮子)或5个(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原型塑造出不同的狮子。醒狮基本的路线“采青”分为天青(青为菜,把青菜掉在树上)、地青(把青菜放在地下)。醒狮采青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因刘备性格忠厚仁义,红狮动作四平八稳;绿狮采青象征关羽,动作既不失稳健又威风凛冽;黑狮象征张飞,动作乱蹦乱跳。以上这些狮子的动态与形象,体现了汉族人民追求吉祥的心理祈盼。
三 追求情爱,繁衍子孙
“香火”在民俗舞蹈占了相当的比重。因为不管是“求吉”还是“祈丰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尊重、渴求和热爱,在舞蹈中表现为“合家幸福”“多子多福”以及“美满幸福的爱”。秧歌的核心是刻画描述青年男女的情爱。例如,安徽花鼓灯中的小场子“二人场”表演者的经典动作,男女相互爱慕,相互追求比较突出。再如,“凤凰三点头”丰富的表演方式集中体现东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有三种方式:直接对视;间接对视,欲看还羞;更间接的,女看且躲闪。又如,东北秧歌的丑、旦以及陕北秧歌、山东秧歌中的男女调情、斗戏,贯穿秧歌始终。花灯花鼓的核心是男女之间互相斗,把人们所钟爱所向往的理想大量表现出来,方式手段极多,特色鲜明。另外,“繁衍”是表现爱情主题的终极目标。种族血脉的延续是最根本的东西,对妇女而言表深层涵义就是“多子多福,香火延续”。在民俗舞蹈中表现极为丰富的如“鲤鱼童子舞”“童子拜观音”“跳童”等舞蹈。还有“送子龙神”,再现一条崭新的龙,妇女围一圈,舞龙结束后抢龙身上的部件,抢到就放到怀里往家里跑,以示求子心切。表现爱情是人类艺术活动永恒的主题。民俗舞蹈中大量节目,都是体现和展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向往,表现对合家兴旺、多子多福的希冀。民俗舞蹈所反映的无论是爱情还是繁衍的主题,都直接反映出人们对爱情与繁衍的期盼和憧憬,实际上就是人类对生命延续的理解与追求。
四 推崇美德,鞭挞丑恶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国,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国。不仅仅是汉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一整套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系列。悠久的文化积淀,陶冶出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准则。民俗舞蹈中有大量宣扬真善美、鞭挞讽刺假恶丑的内容,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完善所表现的内容。这些舞蹈比较集中的主题,就是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英雄壮举和反对封建桎梏等思想观念展开。它们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大众的爱憎主立场,是人们思想道德观的形象反映。
同时,汉族地区又是多种文化形成的汉族大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对待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形态规则或者依据。黄河流域的秦晋文化,以陕西、山西为中心又称黄土文化;南方的齐鲁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至今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儒文化;吴越文化是形成江南地区的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文化圈;西方的荆楚文化对长江中游地区有着极为广泛的深刻影响,波及到安徽南部江西大部;再往南有闽南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等。这些文化汇集起来,对整个民族思想影响深远,其中“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规范要求一直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什么是真善美的范畴,什么是假恶丑的范疇,对汉族为人做事影响很大。
首先,歌颂仁义诚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公”形象。关公是仁义诚信的典范,如舞蹈“千里送黄嫂”就是歌颂关公的。其次,歌颂忠君爱国。例如,江苏南通广泛流传着民间舞蹈“跳马夫”,就是传达烧香还愿的舞蹈情节故事。最后,宣扬悔过自新,扬善惩恶。“顶灯台”讲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此外,还有表现反抗封建婚姻的。例如,东北秧歌舞蹈“斗鹌鹑”,讲述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寻求自己的幸福爱情的故事。
汉族传统民俗舞蹈不仅是汉族人们思想观念的凝聚和对社会环境的反映,更是社会意识的折射,把人们的美好追求、道德观念、生活理想、民族意识等负载到传统民俗舞蹈表演的形式中,形成了寄托、表达人们精神世界的实际表现,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汉族传统民俗舞蹈之所以没有被遗落,而是能够薪火相传,亘古不衰,原因在于它所依存的土壤(民俗)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只有尊重民俗,顺应民俗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汉族民俗舞蹈充满生机和活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得汉族民俗舞蹈原有的意蕴不至于淡化甚至是消失。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 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3] 曹颖娜:《中国汉族民间舞道具的文化内涵》,《大舞台》,2010年第7期。
[4] 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咏梅,女,1978—,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舞蹈表演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刘中强,男,1975—,河北昌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