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高校是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与建设的推动者。作为高校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体——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将决定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效果,因此,对馆员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如何提高馆员素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203-01
社会主义和諧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高校作为教育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高校图书馆员的作用,由此可见,馆员的个人素质是尤为重要,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1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高等院校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种思考,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移,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由崇拜物质价值转变为崇尚精神文化价值,这种转变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推向了更高层次,对图书馆员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多样化、全面化和高品位、高质量,它需要馆员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在不断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修养的同时,更要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素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图书馆和图书馆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思想。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价值最高的服务行业之一。高校图书馆员必须紧紧把握“师生第一”的宗旨,从“以人为本”的全新服务意识出发,建立新的图书管理理念,提高现代化、多元化的服务能力,努力帮助师生解决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次,图书馆员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合理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信息化已经成为馆员工作的主要方式,同时,馆藏文献多媒体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为馆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已经由封闭的、静态的、单一功能的方式向开放的、动态的、多功能方式转变,为师生提供各个领域的知识咨询、文献综述、信息分析、处理等高层次服务。这就要求馆员对服务对象的知识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对信息技术应该有足够的掌握,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图书馆员应该掌握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存取资料的服务,以满足读者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图书馆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师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式,图书馆成为因特网的一个枢纽,其馆藏内容远远超过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等资源,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师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图书馆员懂得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就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发展意识。创新是一个图书馆员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在传统模式下工作是重要的,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图书馆员要在掌握现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设备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锐意创新,努力为师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为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增添动力。高校图书馆员还应该具有发展意识。馆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努力摆脱传统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工作,用发展的观点思考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超越。
3和谐社会条件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培养方法
第一、馆员在工作中要有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自觉寻求自我提高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抓住图书馆工作实践性强的技术特点,在工作中努力寻找解决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目前信息时代的特点,针对层出不穷的图书资料信息载体,加大学习的范围,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针对基于Internet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在工作中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充电,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对于一般的操作应该熟悉,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和搜索技能。
第二、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高校图书馆要为馆员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除馆员的继续教育的培训外,还要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对馆员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基础培训,邀请本校的相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专题研讨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更要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以获得培训时间短、见效快之目的,迅速提高馆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使馆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蔼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4):36~37.
[2] 王岩.论高校图书馆员的在职继续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2):62~64.
[3] 王蓓.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素质建设.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203-01
社会主义和諧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高校作为教育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高校图书馆员的作用,由此可见,馆员的个人素质是尤为重要,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1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高等院校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种思考,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移,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由崇拜物质价值转变为崇尚精神文化价值,这种转变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推向了更高层次,对图书馆员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多样化、全面化和高品位、高质量,它需要馆员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在不断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修养的同时,更要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素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图书馆和图书馆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思想。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价值最高的服务行业之一。高校图书馆员必须紧紧把握“师生第一”的宗旨,从“以人为本”的全新服务意识出发,建立新的图书管理理念,提高现代化、多元化的服务能力,努力帮助师生解决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次,图书馆员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合理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信息化已经成为馆员工作的主要方式,同时,馆藏文献多媒体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为馆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已经由封闭的、静态的、单一功能的方式向开放的、动态的、多功能方式转变,为师生提供各个领域的知识咨询、文献综述、信息分析、处理等高层次服务。这就要求馆员对服务对象的知识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对信息技术应该有足够的掌握,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图书馆员应该掌握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存取资料的服务,以满足读者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图书馆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师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式,图书馆成为因特网的一个枢纽,其馆藏内容远远超过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等资源,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师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图书馆员懂得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就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发展意识。创新是一个图书馆员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在传统模式下工作是重要的,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图书馆员要在掌握现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设备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锐意创新,努力为师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为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增添动力。高校图书馆员还应该具有发展意识。馆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努力摆脱传统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工作,用发展的观点思考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超越。
3和谐社会条件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培养方法
第一、馆员在工作中要有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自觉寻求自我提高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抓住图书馆工作实践性强的技术特点,在工作中努力寻找解决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目前信息时代的特点,针对层出不穷的图书资料信息载体,加大学习的范围,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针对基于Internet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在工作中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充电,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对于一般的操作应该熟悉,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和搜索技能。
第二、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高校图书馆要为馆员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除馆员的继续教育的培训外,还要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对馆员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基础培训,邀请本校的相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专题研讨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更要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以获得培训时间短、见效快之目的,迅速提高馆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使馆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蔼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4):36~37.
[2] 王岩.论高校图书馆员的在职继续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2):62~64.
[3] 王蓓.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素质建设.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