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是一门厚重而美丽、充满魅力、充满灵性的学科。但是,目前有复习课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缺少“兴奋点”,有人把复习课比作“炒冷饭”,那么“冷饭”如何“炒”出新滋味呢?关键看怎样“炒”。现不揣浅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主体参与,试批作文。
要让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适度的表扬固然不可少。但多数学生并不是老是有值得表扬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三学生也渐渐知道有些表扬只是应景,不太买帐了。这时候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体会另一种收获的快感,试评作文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作文讲评之前,先选定各个等级的文章5-6篇,认真评判,打好分数,然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阅卷,评分。评判结束后教师把每篇作文应得的分数告知学生,让学生互相比一比,看谁合格率高(相差5分之内视为合格)。实验发现,学生的兴趣格外高涨,学生发现自己评的分数跟老师接近的便会欢呼雀跃,差距大的也会“极为不满”,急于探究原因,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篇文章得分高低的原因,直到心服口服为止。随后,在期末的高三调研网上阅卷中我们继续扩大“战果”,挑选了40篇已评好分数的作文,让学生进机房按照高考的阅卷速度花1小时评完,学生暂且充当一回“高考阅卷老师”。1小时后计算机评判公布各个同学的阅卷质量,再让学生对要“仲裁”的文章重新反思,分析得失,选出一些普遍偏差大的作文全班集体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了,作文优劣的标准也进一步明确了。此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短短的1个小时阅卷,学生普遍感到很劳累,看到书写不工整的作文,自然不太喜欢,学生想到老师阅卷每天要工作七、八个小时……不用多说,作文书写普遍工整了。
二、紧扣文本,丰富底蕴。
高三语文训练的文本无论是诗歌文言还是现代的散文小说,都应是文质兼美、韵味无穷的,要挖掘文本的趣味点,紧扣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到课外文言文“南面而王”的意思时,我问,“同学们可知道古代君王龙椅怎么坐?”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趣。我告诉他们,“古代君王龙椅坐北朝南,君王相应也是坐北朝南,面向南方,那么‘面南’即称君称王。”学生们豁然开朗。讲到苏轼的词《临江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身”时,顺便告诉学生,相传苏轼写好这句话后,不知所踪,所属黄州太守大为惊恐,连忙上书朝廷请罪(他有看管责任),消息传到京城,连正在用膳的宋神宗闻讯后也扔下筷子,连叹“人才难得,可惜可惜”,学生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苏轼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了对文化史的认识。散文具有文化魅力和文化底蕴,课堂讲解现代文阅读时,我和学生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做现代文阅读题,更多的是对文章内蕴的人文价值的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和人文精神、激荡学生的人生理想、实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
三、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质疑、解疑的情境,学生往往会有兴趣,有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课外文言文阅读我常常采用自学、质疑、讨论的形式。安排充足的质疑时间,及时表扬主动质疑的同学。高三学生一开始不大愿意在课堂上举手,怕同学讥笑。我告诉他们,“如果预习后没有疑问,老师就不再讲,请大家读、悟、背,然后检测”。这时,学生没弄懂的词句恐怕读起来就很困难了。经过几个回合,学生课堂质疑率大大提高,讨论也无所顾忌了。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发现疑难,思考疑难,理解创新,从而获得新知。
四、整合资源,拓展延伸。
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策略。比如在复习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把整个中学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归类,结合周杰伦的流行音乐、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给学生播放一些与复习内容有关的影音碟片,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唱,在听唱中学会背诵并拓宽自己的想象能力,领悟其独特而深远的意境,让学生在听、唱、想、说的过程中容易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消除索然无味感。在复习成语与病句时,语料可以选择报纸或电视上常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甚至也可给“大人物”的口头语言纠错,学生往往乐此不疲。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课前五分钟演讲中安排了时事点评活动,学生畅所欲言,时常有激烈的辩论。
五、巧记口诀,灵活运用。
对于某些需要牢记的知识点,教师不妨把它变成顺口溜,让学生熟读成诵,灵活运用。如要按历史顺序记住唐宋八大家姓名和朝代,可以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句子:“三苏曾王欧韩柳”意思是: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为了争(曾巩)王(王安石)位而殴(欧阳修)打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被打的那两个是唐朝的,其余的都是宋朝的),相信学生记住了这句话一辈子再也不会忘记唐宋八大家的人物和朝代了。再如文言文翻译技巧可熟记这段顺口溜:文言翻译重直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各类名词可照抄,古义现代词语替;被动省略补清楚,倒装成分把位移;遇到虚词想周详,把准语气要流利。这就抓住了翻译的要点,提高了解题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抢答、自出题目,互做互批、多媒体辅助教学、请相关老师做报告等形式激趣。高三复习是辛苦的,有时枯燥的也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多想些办法,多变换些形式,复习效果一定会提高。
一、主体参与,试批作文。
要让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适度的表扬固然不可少。但多数学生并不是老是有值得表扬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三学生也渐渐知道有些表扬只是应景,不太买帐了。这时候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体会另一种收获的快感,试评作文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作文讲评之前,先选定各个等级的文章5-6篇,认真评判,打好分数,然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阅卷,评分。评判结束后教师把每篇作文应得的分数告知学生,让学生互相比一比,看谁合格率高(相差5分之内视为合格)。实验发现,学生的兴趣格外高涨,学生发现自己评的分数跟老师接近的便会欢呼雀跃,差距大的也会“极为不满”,急于探究原因,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篇文章得分高低的原因,直到心服口服为止。随后,在期末的高三调研网上阅卷中我们继续扩大“战果”,挑选了40篇已评好分数的作文,让学生进机房按照高考的阅卷速度花1小时评完,学生暂且充当一回“高考阅卷老师”。1小时后计算机评判公布各个同学的阅卷质量,再让学生对要“仲裁”的文章重新反思,分析得失,选出一些普遍偏差大的作文全班集体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了,作文优劣的标准也进一步明确了。此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短短的1个小时阅卷,学生普遍感到很劳累,看到书写不工整的作文,自然不太喜欢,学生想到老师阅卷每天要工作七、八个小时……不用多说,作文书写普遍工整了。
二、紧扣文本,丰富底蕴。
高三语文训练的文本无论是诗歌文言还是现代的散文小说,都应是文质兼美、韵味无穷的,要挖掘文本的趣味点,紧扣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到课外文言文“南面而王”的意思时,我问,“同学们可知道古代君王龙椅怎么坐?”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趣。我告诉他们,“古代君王龙椅坐北朝南,君王相应也是坐北朝南,面向南方,那么‘面南’即称君称王。”学生们豁然开朗。讲到苏轼的词《临江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身”时,顺便告诉学生,相传苏轼写好这句话后,不知所踪,所属黄州太守大为惊恐,连忙上书朝廷请罪(他有看管责任),消息传到京城,连正在用膳的宋神宗闻讯后也扔下筷子,连叹“人才难得,可惜可惜”,学生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苏轼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了对文化史的认识。散文具有文化魅力和文化底蕴,课堂讲解现代文阅读时,我和学生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做现代文阅读题,更多的是对文章内蕴的人文价值的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和人文精神、激荡学生的人生理想、实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
三、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质疑、解疑的情境,学生往往会有兴趣,有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课外文言文阅读我常常采用自学、质疑、讨论的形式。安排充足的质疑时间,及时表扬主动质疑的同学。高三学生一开始不大愿意在课堂上举手,怕同学讥笑。我告诉他们,“如果预习后没有疑问,老师就不再讲,请大家读、悟、背,然后检测”。这时,学生没弄懂的词句恐怕读起来就很困难了。经过几个回合,学生课堂质疑率大大提高,讨论也无所顾忌了。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发现疑难,思考疑难,理解创新,从而获得新知。
四、整合资源,拓展延伸。
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策略。比如在复习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把整个中学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归类,结合周杰伦的流行音乐、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给学生播放一些与复习内容有关的影音碟片,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唱,在听唱中学会背诵并拓宽自己的想象能力,领悟其独特而深远的意境,让学生在听、唱、想、说的过程中容易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消除索然无味感。在复习成语与病句时,语料可以选择报纸或电视上常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甚至也可给“大人物”的口头语言纠错,学生往往乐此不疲。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课前五分钟演讲中安排了时事点评活动,学生畅所欲言,时常有激烈的辩论。
五、巧记口诀,灵活运用。
对于某些需要牢记的知识点,教师不妨把它变成顺口溜,让学生熟读成诵,灵活运用。如要按历史顺序记住唐宋八大家姓名和朝代,可以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句子:“三苏曾王欧韩柳”意思是: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为了争(曾巩)王(王安石)位而殴(欧阳修)打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被打的那两个是唐朝的,其余的都是宋朝的),相信学生记住了这句话一辈子再也不会忘记唐宋八大家的人物和朝代了。再如文言文翻译技巧可熟记这段顺口溜:文言翻译重直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各类名词可照抄,古义现代词语替;被动省略补清楚,倒装成分把位移;遇到虚词想周详,把准语气要流利。这就抓住了翻译的要点,提高了解题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抢答、自出题目,互做互批、多媒体辅助教学、请相关老师做报告等形式激趣。高三复习是辛苦的,有时枯燥的也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多想些办法,多变换些形式,复习效果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