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自主,哄谁玩?

来源 :家用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u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东风本田旗下的合资自主品牌车型“思铭”陷入了换标风波。由于思铭是基于第八代思域研发,而新车销量不尽如人意,于是许多经销商采取为其“换标”的手段,促进销量,随即,东风本田宣布将会采取强制措施制止这种行为。我们暂且不论“换标”行为的合法与否,但从这一现象就能看出合资自主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当这些品牌放下身段,用合资自主包装的外表成功抢占市场,博取了大量关注目光的同时,合资自主品牌的轨迹似乎与政策最初的出发点相行渐远。看似崭新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陈旧的技术,我们一直期待的成长与进步却不见踪影,合资自主究竟是不是还在走用市场换技术的老路,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无从而知。
  政策催生
  在2011年4月,广汽本田率先推出的理念S1是国内第一个合资自主品牌,上海通用五菱的宝骏、东风日产的启辰、东风本田的思铭也紧随其后。合资自主迅速成长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股新生力量,但它们的蜂拥而至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盲目的。
  在合资进入中国几十年的时间里,国家用市场换技术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于是就有了用合资项目审批时须有自主品牌的要求来约束外企。在新版《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合资企业如需再次扩建工厂,前提条件是需增设自主汽车品牌。以此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出台是合资自主品牌产生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国家对自主品牌的扶持方式之一。相比海外车企,我国汽车工业起步晚,技术不成熟,那么基于合资公司的优势,通过购买外资企业的技术或者合作开发才能有助于自主品牌产品和技术的积淀。不得不说,由此催生的这一批“合资自主”是政策的产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国有句俗语,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目前的情形看,合资企业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占领中国汽车市场,而是为了顺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条款,迈过国家门槛。最早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广汽本田,其首款合资自主车型理念S1就是基于老款思迪而来,无论外观和动力总成上,都是一个活脱脱的老思迪。而东风本田的合资自主品牌思铭也采用了广汽本田的老套路,首款车型也是基于被淘汰的第八代思域而来。发动机无变化,只是外观和内饰做了小幅修改。这种只能称得上小改款的车型却被用来做合资自主的新车来卖,难怪经销商只要换换标就能糊弄消费者。可以说,厂家的“应付事儿”直接造成了今天经销商换标卖车的结果。但换标卖车的板子最终还是要打在厂家身上,这种行为无疑于是对品牌销量和形象的双毁坏。
  不要糊弄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合资自主品牌的车型,有合资车型成熟的技术、合资车型相同的售后,当然还有那比合资车型更低的售价,这些都会让消费者看上去是获利的。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合资自主将淘汰的或者老旧技术平台去发展车型,自主品牌还是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我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发展不起来,消费者也只能够购买一些“换汤不换药”的老旧车型。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整个自主品牌的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其实,现在出现在合资自主身上的产品滞销、经销商换标卖车的现象也不算是坏事,至少让后面这些正在准备合资自主的厂家有所警醒,中国消费者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不是厂家拿款旧车换个新标再有个好价钱,消费者就愿意掏钱买的,既然搞自主至少要有个诚心诚意的态度。
  合资自主,如果只是把老旧车型换上自主品牌的包装而已,那么合资自主的未来一定不会光明,品质一向是汽车企业发展的硬道理,没有真正的车型,没有诚意的产品,合资自主一定会沦为政策的牺牲品。在这里,笔者希望,合资自主品牌中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只是过渡现象,真正的合资自主就在不远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