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聋校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在聋生教育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当前聋校传统语文教学缺乏互动性,讲课方式过于枯燥和单调,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等现象,我们应该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正确把握聋生语言学习的规律,给聋生语文教学创造情景化、互动化的环境,提供语言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提高聋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聋生 语文教学 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媒体
  
  聋校开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聋生掌握和运用我们的母语,使他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但是,当前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聋生的语文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达不到表达和沟通的基本要求。聋生的生理缺陷是造成聋生语言水平低下的客观原因。但是,如果听觉得到合理补偿而又坚持长期、有效的语言康复训练和语言文字教学,智力正常的聋儿,言语能力可接近健听人,书面语完全可以达到通达,这已被若干成功的聋人所证明。然而,我国聋校的一大部分聋生仍处在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的状态之中。为什么出现如此的现象,笔者认为当前聋校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重视聋生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聋生是有特殊需要的群体,聋生教育应是遵循普通教育规律并能满足聋生特殊学习需要的教育。而现行的聋生教育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这种特殊性,没有很好地满足聋生的特殊需要,只是直接套用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没有考虑他们先天的生理缺陷。
  由于大多数聋生已经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正常学龄儿童相比,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语言(生活语言)的形成期,在聋校课程设置中,就应该对聋生的这种缺失进行有效的补偿,增加一个特殊的语言积累阶段,帮助聋生形成认识声音、认识语言、形成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积累,为他们接受小学教育打下基础。但是我们的聋生,一进入一年级,在完全没有语言积累的状态下,就要进入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分科学习,承担相同模式的学习任务,难度太大,在学习之初就造成了聋生不必要的学习困难,进而产生麻木、厌倦甚至恐惧心理,非常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学习能力无疑落后于健听学生,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聋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多的课外辅导。足够的时间投入是保证聋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聋生教育,课内外学习的时间和普通学校完全一样。聋生教育和普通教育,本来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又没有更多的时间保证,聋生和健听学生的差距必然越拉越大,他们与同龄健听孩子的明显差距,必然会影响他们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科书,聋校的教材应尊重聋生学习的特殊需要,应该符合他们语言学习的规律,而现行的聋校教材大多是对普通学校教材的简单删减、拼凑。其缺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语言实践的机会不足,不适于聋生学习。如:在全日制聋校教材第三册第十课,看图学词学句中选到了下列的词语:扬场、播种、碾米、脱粒机等等,严重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2. 系统性差,偏重知识结构,忽视与能力结构、心理结构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更是明显。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资金的严重不足,在语言教学方面仍然是教师“嘴巴+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现象在偏远的西部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凸现。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每个常用的名字、句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很多,也许不需要过多的演示和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可是对于聋生这个群体来说,每一个相对专业化的、操作性化的词语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单凭借老师的比划和口头表达无法表示出来,而且一个汉语这么庞大的语言体系,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能提供课堂教学中要展示的全部资源。
  (四)教学组织模式单一。
  聋生是一个个体差异性非常大的群体,聋生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他们学习的特殊需要。而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评诂标准呆板单一的问题。
  从班级设置来看,聋生进校时由于听力损失情况、智力水平、家庭教育状况千差万别,各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现阶段大多数的做法是不认真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将情况各异的十几个学生编入一个班级,从一个起点开始,以同样的进度,按同样的要求,接受同样的教育,结果造成学习有潜力的学生被迫原地踏步,不能获得充分发展,而学习困难者仍然跟不上班级进度。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不可能真正帮助每一个聋生都得到自己最好的的发展。
  从课堂模式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缺乏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措施,没有走出普通教育的窠臼,重集体教学,轻个别辅导;重课文理解,轻语言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听力言语能力与语音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智力、不同听力状况的学生缺乏指导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没有有效的课堂模式,就没有有效的教学,也必将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正确把握聋生语言学习的规律。
  从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看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显然语言先于文字,这是常人认识的一个规律,但聋生对语言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1. 掌握语言与文字的顺序不同。
  对于丧失听力的聋生来说,作为听觉感知对象的语音被视觉感知对象的文字所取代了。聋生无论是学习发音、说话,以至系统的掌握一门语言,总是结合语言符号、文字、篇章等书写形式来学习的。也就是说,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顺序是“先语后文,由语及文”,通过语言来学文字,“语”是“文”的基础。但对于丧失听力的聋人来说则刚好相反,即“文语并进,依文学语”,通过文字来学语言,“文”是“语”的凭借。
  2. 语言形成的环境特殊。
  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口耳相传自然形成的,而聋生的语言中缺乏生活化的环境,其形成主要依靠专门的情景化的教学环境才能形成。
  (二)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丰富教学资源。
  1. 组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听读能力,培养聋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用教学媒体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交互性,线性和非线性地呈现教学材料,让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信息的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其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教学为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掌握语言是听、说、读、写、看五位一体相结合的综合过程,语文教学只有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媒体,才有可能多方兼顾。我们利用语音室和其他教学媒体组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就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2.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延伸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探求整合新思路。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例如采用“局域网有声论坛”这一教学形式,组织了语文论坛的教学活动。语文论坛主要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师有针对性地在校内信息平台上设置了不同主题的讨论专区,并提供有关素材,要求学生课外上网阅读。在网络化语音室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论坛上所提供的素材进行有声会话,教师进行实时巡听和监控,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和词句,对偏离主题的论题进行引导,并对同学们的发言作实时录音,以作为课后的演示回放素材。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缺陷,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场所,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质上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聋校语文教学与生活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从聋生的终身发展出发,依归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聋生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让聋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是指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从聋生今后的走向来看,生活决定教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四十多分钟,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彻的。把常用的、必须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如词语教学,对一些常用词可以展开来讲讲,造造句,说说话,而不常见的,生僻的字词达到理解的程度则可。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化教学将使我们的语文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聋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为可能,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独特的灵气与活力!
  
  三、结论
  
  聋校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设计好每一节课,以最优化的方式将每一节语文课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聋生,我们不但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有所反思,更加重要的是要对教学组织方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改进,教材内容的选择,聋生认知特点的认识等方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来促进聋生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使聋校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双语教学兼顾《经济生活》教学和英语教学共同特点,突出《经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时政性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注重讨论,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多向交流,提高教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
摘 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内外相结合,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故事引趣 留疑激趣 阅读兴趣 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每个成员都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共存”四种基本素养。由  此可见,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怀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愿望。    一、立足于社会生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动力,它关系到学习内容与儿童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里面就存
其实,做好一个班主任工作并不是很难的,这要看我们做老师的怎么去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从心里去佩服你。下面我就谈一些做班主任的感想。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人,并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那么怎么来管理学生,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必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认识学生。  在一个班级里,起主要作用的无非是班主任和班长。班长是一个神圣的职务,那班主任就更需要注意对班长的培养了。  作为一个班主任,需要的是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回家后就另一样了。”这种现象表明,家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
童谣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然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粗俗童谣”、“灰色童谣”、“不良短信童谣”像一股暗流,在校园里悄然流行。“垃圾童谣”的流传,迎合了儿童的好奇、模仿心理,也暴露出儿童的自我防御心理问题。如何抵制“灰色童谣”,让大量新鲜活泼、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在学生口中传唱,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童谣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入手,具体地说,必须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发现的策略    1.有意注意的策略。有意注意策略包含上课时注意力表现在对所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