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新大西岛》中的科技乌托邦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908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描述作家理想的科技乌托邦图景。本文将从全书核心所罗门之宫入手展示《新大西岛》中的科技乌托邦图景,通过《新大西岛》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揭示培根科学高于宗教的思想,并对书中的其他反乌托邦话语进行分析,揭露《新大西岛》中的科技乌托邦理想必然破灭的命运。
   关键词:《新大西岛》 科学与宗教 乌托邦 反乌托邦
  只有不到40页篇幅的《新大西岛》是弗朗西斯·培根晚年的集大成之作,讲述了一支船队在航行过程中遭遇意外,来到了一个名为“本色列”的岛国后,船员的所见所闻。在本色列,科研组织“所罗门之宫”是王国核心,保障国家兴盛与人民幸福。《新大西岛》呈现的是培根理想中的科技乌托邦。
  令人在意的是,《新大西岛》的结尾意犹未尽,让不少学者认为此为培根的未成品。大卫·斯皮茨(David Spitz)却认为《新大西岛》是系统的完整文本,叙述者完成了与牧师馆长,到犹太商人乔宾,最后是所罗门之宫的元老的三段相遇,三人分别代表了人类成就从低到高的三种等级(61),旨在强调在本色列社会最终的信仰是科学。
  同属西方乌托邦文学,《新大西岛》不免与莫尔的《乌托邦》进行比较。两种乌托邦所呈现的理想社会不同,两种社会的倚重也不同(于秀杰 10)。受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以《新大西岛》为代表的乌托邦想象中逐渐注入了科技元素。文本中的科技主宰的世界,塑造了乌托邦主义与技术之间的第一次实际联系(Howard P. Segal 58)。
  《新大西岛》一书表明了培根的信念:人类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科技服务于人类生活;科学带领人类走向幸福。如此,在《新大西岛》中培根构想的科技乌托邦具体是怎样的图景呢?
  一.科技乌托邦的图景
  1.本色列繁荣的秘密:所罗门之宫
  培根“割裂旧哲学和经院哲学”,并提出归纳法,强调观察、实验、实用,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的思想凝聚在了《新大西岛》中。真正的知识应该在实践中产生效果,科学与技术应当用于服务人类生活。他构想出了一个完全乌托邦的理想世界。
  对于《新大西岛》的核心要素,培根有系统性的设计。在本色列,所罗门之宫的兴建和创办是能“替天行道”的国王的光辉事迹中“最突出的”①(19)。它“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最终回归到人类本身,回归到实现人的一切理想。
  所罗门之宫这一科学机构的内部,通过先进设备可以实现各种目的:可以凝结、僵化、冷冻和保存各种物,可以仿造天然矿物,可以观察气象……这些设备成为所罗门之宫的“财富”,力图最大程度发挥自然潜力,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不仅如此,所罗门之宫的机构成员,也有各自的任务分工。培根对此做了层迭的系统安排,确保始终有人正在进行科技的发展工作,确保最大程度地挖掘自然的奥秘,以及确保往对人类实际有用的方向发展。
  2.科技与宗教的“和谐共存”
  本色列虽是崇尚科学之国,同时却奉宗教为尊。科学与宗教理应相互对立,却在此和谐共存。
  官員的羊皮纸文书上刻有小天使的图形标记。进入本色列前官员让船员以救世主的名义对自己清白的品行立下誓言。牧师馆长介绍本色列历史的情况时提到的神圣光柱附近水面上出现的约柜中,放有一本书和一封信,“书包含所有新旧约的经典书籍,还有启示录本身(12)”。为了指出并歌颂宗教对国家的重要性,培根特意在文中说明是“神借助于奇迹把福音书颁布给本色列国得居民的(56)”。教会的代表参与国家机构也是本色列社会的一个特点。《新大西岛》在崇尚科学、鼓吹科学的同时,也把宗教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史斌认为(17),“培根是以一个对上帝所赐‘自然之书’的解释着形象出现的”,“科学对自然的统治与上帝对万物的统治形成了内在的统一”,科技实际上是上帝权力的延伸工具,交给上帝代理人“人类”使用。并且自然作为上帝的神圣作品,当科技统治自然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沾上了“宗教维度”上的神圣性。《新大西岛》中树立的“科技统治自然”的概念从宗教维度上具有合理性和神圣性。本相互对立的科技与宗教在这种情况下得以相统一。
  二.反乌托邦的话语
  培根设计了科技主导人类的乌托邦图景,然而若按此规划真实地实践,却未必会有期待中的效果。约翰·弥尔创造了“敌托邦(dystopia)”一词,与乌托邦正好相反。科技敌托邦其实是由科技乌托邦中潜藏的反乌托邦话语发展而来的,其基本思想是“相信现代科技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控制将会造成人与社会全面异化、自由丧失、专制极权的可悲后果(邬晓燕 20)”。
  《新大西岛》中有不少暗示本色列无法真正实现科技乌托邦的伏笔。
  本色列千年前由国王治理,而如今实际掌权的是象征知识与科技的所罗门之宫元老。元老被犹太商人称作“伟大的人物”,决定向是否向公众发表研究成果、发表哪些成果。元老进城的时候,阵仗如国王一般。在《新大西岛》中,所罗门之宫的院士仿佛成了真正的君主,以科技统治社会。刘德林(“现代性”94)认为,由于人们的社会需求被先进的科技成果填补,人们似乎不需要政治了,变成了“政治痴呆”。现代政治追求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在科技带来的生活快感下显得无关紧要。这便是本色列中的科学专制。当科学走上了专制的道路,所罗门之宫的元老们成为了权力的顶峰,也难怪会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街景了。
  培根提到了所罗门之宫的科学家们在向国家汇报成果时会有所隐瞒,反映了科学发展与伦理道德的问题。当有人对培根提出“科技增强人类邪恶力量”的担忧时,培根却回复“正确的理性和宗教理念能教会人类如何运用权力(Robert Adams 391)”。对培根而言,科技发展赋予人以理性之力,解救人的蒙昧。他对科技的作用充满自信,却想当然地忽视了其中的伦理问题。这也许也是《新大西岛》所呈现的社会只能是无法成为真正科技乌托邦的幻想。
  或许在宗教理念的引导下,人们也能培育良好道德品质。然而,在《新大西岛》中,科技与宗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存”,有学者认为,培根设计本色列人对宗教的重视只是受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所迫,在这个由科技支配的国度,宗教形同虚设。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构建的智慧课堂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智慧学习环境,但已有的研究基础大多关注于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的搭建上,忽视了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技能的内在变化。本文基于大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出现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从智慧课堂的视角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
内容摘要:《文心雕龙》的隐秀篇在笔者看来是点睛之笔,“隐秀”是“神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流传千古必然要有“秀句”和“言外之意”,让读者品咂过后能够有所回味。“隐秀”二字反映了文学家的主要创作追求和美学理想,“隐”即文中隐伏着丰富的文采以及多重含义,同时“隐”还可以表示当时文人的一种普遍的隐士崇拜思想;而“秀”则主要指文中不乏有秀拔语词,还可指文中秀拔之句的语言风格与整篇文章的风格都以清雅典丽为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被称为百科之母、社会公器,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而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内容,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但在实际的识字写字教学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关注点片面狭隘、未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等等。因此,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
内容摘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但高中生语文阅读中存在阅读兴趣薄弱、阅读体验不真切、思想主旨难把握、解读明显偏差等现象。基于共情理论衍生出来的共情式阅读有助于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然而,共情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高中生需要通过激发兴趣、注重积累、主动思考、乐于协作、巧用科技的途径来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   关键词:共情式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 培养路径  基于共情理论
内容摘要:《应物兄》里代表国外儒学研究的程济世与代表传统儒学研究的芸娘的有一个不谋而合观点——“传统的变化、断裂,如同诗歌的换韵。任何一首长诗,都需要不断换韵,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换韵就是暂时断裂,然后重新开始。换韵之后,它还会再次转成原韵,回到它的连续性,并最终形成历史的韵律。正是因为不停地换韵、换韵,诗歌才有了错落有致的风韵。每个中国人,都处于这种断裂和连续的历史韵律中”。①本文认为
内容摘要:高职扩招生源的多样化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精准化”教学。公共课课程作为课程的重要基础部分,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文章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作为切入点,探讨高职扩招背景下“精准教学”模式在公共基础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扩招 精准教学 公共课教学  高职扩招生源的多样化给高
内容摘要:湘西苗族古歌以口头表达的语言形式,叙述了湘西苗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湘西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苗族古歌自身传承特性的限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基于此,急需采取相关措施,从保护机制的设立和传承人员的培育,以及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播途径的扩大等方面入手,继续加大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苗族古歌 传承危机 对策 文化传承
今年六一,天气陡然热了起来。我坐在电脑前,读郝敬东先生的散文集《西路苍茫》,我的身心仿佛跟随着他在祖国大地驰骋穿越,风的倩影擦身而过,清凉随之而来。  美丽的画面一帧一帧在眼前展开,意境的湖水开始蔓延,持久的快意让你感觉不到疲惫。  郝敬东先生足迹所到之处,风光迤逦迷人。把这些风光用文字呈现出来,确非易事。倘是照相,就直接明了,文字的描述首先需要經过大脑的接纳然后再外显出来,时常会感觉到字词的匮乏
期刊
内容摘要:情感教育是在教师正确把握认知与情感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相关教育教学情境,以情感价值为依托,旨在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产生的教育。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发展已无法满足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也无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从古诗词特点入手,抓住学生对“美”的欣赏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在感受诗词之美中发展情感体验,以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情
内容摘要:人类通过阅读这一方式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通过阅读,作者与读者能够展开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提升。在学生自身个性的基础上,开发了国学“阅读微课程”以便激发学生的国学阅读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的阅读视角,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国学读本,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素养。本文首先展开学生的阅读调查,从而为开发国学“阅读微课程”奠定基础,并明确实现路径,最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