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区河流廊道自生植物的生境及物种多样性

来源 :风景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gr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廊道是自生植物生长的重要栖息地,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运用均匀布样法,结合典型样地法,选取贯穿成都城区西北到南部的清水河、南河、府河为样段,共223个样方,分析自生植物定居的生境类型,探寻物种组成特征,以期为自生植物生境及景观营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境按照距水的远近可分为无驳岸水边、驳岸和岸上三大类,根据基质及绿地植被的不同可分为18种微生境.共记录自生植物158种56科121属,生活型组成十分丰富,其中多年生植物最多,有45种.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西北—南部样段的水边生境显著高于驳岸和岸上,各微生境之间差异显著.而市中心样段各生境间差异不显著,绿地栽培群落使各生境同质化明显.未来在河道规划中,应尽量保留自然驳岸和自生植物,划分低干扰区域,可适当增加观赏效果好的低维护花卉.
其他文献
现有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大多关注城市建成环境中遗留的自然地域或特定物种的保护,对于与城市设计策略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程度有限.动物包容性城市设计兼顾动物和人类发展需求,并将其融入设计策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空间规划与设计视角下的创新型路径.通过文献分析对动物包容性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策略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述评,并从如何兼顾动物和人类需求的视角探索了目标物种生存与城市发展的共生策略.此外,结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需求,对动物包容性城市设计概念框架的应用路径进
城市并非只是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也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机遇.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化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然而,城市生态系统同样拥有适应其复杂环境的本土物种,并且能够通过营造近自然的、稳定的栖息地来鼓励新的物种前来定居.此外,经过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修复,城市发展过程最初丧失的物种也有可能重新回到城市中来.近年来,北京通过大面积恢复湿地与林地生境、优化生态基础设施布局等措施,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已位居世界大都市前列.就连曾经数量锐减的北京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