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而德育教育即积极的情感教育,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德育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首先是课内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课堂是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即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的天赋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績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信心较足,学习兴趣较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去影响学生,让英语课堂弥漫着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
第二,挖掘整理教材,发现德育主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采用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时,又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切身的体验去看待问题、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身心方面有所进步。
第三,学用礼貌用语,养成文明习惯。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日常生活的对话练习。学生们使用文明用语,养成礼貌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中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取得了好成绩时,教师说声“Congratulations on your success!”这样,学生们在和你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钦佩你渊博的学识,而且会仰慕你的气质。学生耳濡目染,行为举止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
第四,巧妙设置情境,培养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做出判断,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比如,我在英语课堂中,针对某个知识点,给学生们提供小组讨论的过程,最后,让小组人员推荐学生,向大家公布他们的讨论结果,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第五,对比东西文化,进行爱国教育。英语是最直接最容易引导学生接受国外思想、国外意识形态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教师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作用,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内德育教学固然重要,课外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容忽视。
多彩课外活动,熏陶良好道德。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 !”(教师节愉快!)。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境表演,排演儿童剧目等。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讲些大的道理,多开展些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班队英语故事比赛活动,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可引导学生英语新闻联播,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引导学生认真参加班级英语板报比赛等;召开适当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个别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儿童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的教育每一个儿童。个性的教育——是一个与集体的教育紧密相关的过程。”由于学生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思想品德、个性特点都会存在一定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课外时间因人施教,区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总之,德育的渗透决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我们定会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首先是课内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课堂是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即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的天赋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績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信心较足,学习兴趣较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去影响学生,让英语课堂弥漫着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
第二,挖掘整理教材,发现德育主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采用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时,又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切身的体验去看待问题、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身心方面有所进步。
第三,学用礼貌用语,养成文明习惯。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日常生活的对话练习。学生们使用文明用语,养成礼貌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中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取得了好成绩时,教师说声“Congratulations on your success!”这样,学生们在和你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钦佩你渊博的学识,而且会仰慕你的气质。学生耳濡目染,行为举止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
第四,巧妙设置情境,培养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做出判断,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比如,我在英语课堂中,针对某个知识点,给学生们提供小组讨论的过程,最后,让小组人员推荐学生,向大家公布他们的讨论结果,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第五,对比东西文化,进行爱国教育。英语是最直接最容易引导学生接受国外思想、国外意识形态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教师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作用,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内德育教学固然重要,课外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容忽视。
多彩课外活动,熏陶良好道德。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 !”(教师节愉快!)。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境表演,排演儿童剧目等。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讲些大的道理,多开展些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班队英语故事比赛活动,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可引导学生英语新闻联播,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引导学生认真参加班级英语板报比赛等;召开适当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个别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儿童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的教育每一个儿童。个性的教育——是一个与集体的教育紧密相关的过程。”由于学生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思想品德、个性特点都会存在一定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课外时间因人施教,区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总之,德育的渗透决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我们定会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