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品,树立了福楼拜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学术地位。《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乡下少女爱玛悲剧的一生。爱玛无视身为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期待浪漫却过于理想化的爱情。她的两度偷情最终使她债台高筑,爱情和理想都化作泡影,最终服毒自尽。
  本文试从爱玛的悲剧,福楼拜的悲剧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比中讨论福楼拜和爱玛理想主义的异同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理想主义;悲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一、爱玛·包法利:为爱而生
  拜伦曾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爱玛悲剧的根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的爱情。她将自己全部生命的力量和热忱都奉献给了爱情,被人爱和去爱人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因此当爱情幻灭之际,她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修道院的生活为爱玛打下了理想主义的根基。爱玛回忆修道院的生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波涛汹涌;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修道院的教育和爱玛的阅读经历造就了爱玛富于想象的人格特点,她过分追求个人主观感受,以至与形成不切实际的爱情观,认为婚姻就该是她所想的那样激情澎湃,而她的情人也该幽默风趣,不离不弃。理想主义是爱玛一切悲剧的源泉,也成了禁锢她一生的镣铐。爱玛的想象源于对生活的不满,她以为想象带给她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实际上她的痛苦却也是由于想象的过分发达造成的。在她的想象里面,她把自己当成一个贵妇人,当成小说的主人公。她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界限,不断用想象的谎言欺骗自己,最终人财两空地含恨而终。
  二、福楼拜:文学是他的“宗教”
  《包法利夫人》写作过程是痛苦的,福楼拜说:“写这本书,我像一个人在指关节上都压了铅球弹钢琴。”福楼拜花费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包法利夫人》,成就了自己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学术地位。然而福楼拜个人的生活却饱受身体上的病痛和思想上的极端所折磨。在福楼拜给高莱女士的信中,他写道“我的性格本身就是缺陷,寻找的还永久是缺陷。”
  福楼拜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认知都倾注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中。如果说爱玛·包法利的悲剧源于她的理想主义,那么福楼拜同样也是一个富于想象的人。在《十一月》里面他自叙:“我给自己盖起种种宫廷,我住在里面也就和一位皇帝一样,我挖掘所有的金刚石矿,于是一桶一桶,我把它们抛散在我要走过的路上。”23岁第一次癫痫发作后,福楼拜结束了在巴黎的法律研究,开始了病痛侵扰下的写作事业。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促使他不断发掘理想的世界,
  福楼拜憎恶一切物质的活动,他甚至不喜欢散步,他的住处紧贴房后的小山,但他一生仅仅爬上过两三次,痛恨现实主义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人生哲学。极端的爱情观,烦躁忧郁的性格,病痛折磨的躯体,现实的不如意使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选择了探索理想的世界,躲进想象的世界,文学的世界。文学成了他的“宗教”。
  三、理想主义的悲剧
  爱玛和福楼拜的悲剧都源于他们的理想主义,但他们的理想主义也不尽相同。在《包法利夫人》中,愛玛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她的理想世界的根基不是思考,而是情感。“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爱玛的理想主义体现在她对爱情的幻想,对激情的呼唤。她的理想是基于本能的情感诉求,是缺乏思考的。她答应了夏尔·包法利的婚约,因为夏尔是她眼前一个改变现有乡村生活的机会。她爱上罗多夫,因为她倾心于他的甜言蜜语。她爱上莱昂,因为与莱昂的重逢给她的心灵带来慰藉。直至最后一刻,爱玛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主义弊病,无法理解自己悲剧的根源。对于爱玛,死亡是最后的解脱。
  而福楼拜则深知自己想入非非的弊病,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给自己建起种种非分的幻想,我们给自己的路上种下荆棘,如此一天天地过去,真实的痛苦到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死,可怜是我们的灵魂里面,一丝纯洁的阳光,一天平静的时光,一片云朵不生的天空,也得不到。”虽然意识到了理想主义必然会带来的悲剧,这种悲剧对于身为作家的福楼拜来说却是有益的。福楼拜的创作中刻意避免掺杂自己的观点,他甚至认为一个小说家没有权利表现他的意见。但他将自己的意见从作品刨除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完全抽离作品。福楼拜笔下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无法逃脱理想主义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悲剧。
  无法实现的爱情和永无止境的欲望,在现实的不如意中,人类往往容易陷入想象的世界寻求安慰。《包法利夫人》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依靠理想逃避现实的人可以看到自己,有非分之想的女性可以看到自己。泰戈尔在诗中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积极应对才是智慧之道。
  参考文献:
  [1]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M]. 许渊冲,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3,36.
  [2]李健吾. 福楼拜评传[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06,107.
  [3]朱利安·巴恩斯. 福楼拜的鹦鹉[M]. 汤永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7.
  [4]刘丽琼. 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在中国,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广泛的通行于中华大地,它是56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工具,也是各民族之间的纽带。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分支,在一个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交际作用。对于方言地区来说,普通话和方言发展严重不平衡,所以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大冶市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其方言有复杂的特征。推广普通话是大冶市首要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大冶市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1  前言:  电影《走出非洲》是20世纪80年代一部广为人知的爱情文艺片,弥漫着淡淡的怀旧气息。电影《走出非洲》制作精良,为了忠实再现原著笔端描述的非洲风貌,制作班底远赴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外的布里克森故居取景拍摄,为观众展示了非洲辽阔壮美的异域风光。精湛深厚的导演功力、细腻投入的演员表演、诗意
摘 要:北岛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理性批判意识,是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本文从北岛的《履历》入手,探讨北岛的诗歌中所展现的强烈的时代精神、批判精神与理想精神。  关键词:北岛;时代;《履历》;朦胧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履历》是属于北岛早期的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太子妃升职记》改编自甜橙所著的同名穿越架空小说,于2015年12月13日登陆乐视网。播出仅5日,移动端便突破3000万播放量,在始发站乐视网被迅速顶上首页。开播9日取得了破亿的成绩,稳居全网播放量第一。  凭借新颖的题材与夺目的演员阵营,《太子妃升职记》击败同档期热播剧《芈月传》、《他来了请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仿佛一张近代中国的剪影,出现在无数的文学作品当中。其中被作家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它兼具十里洋场的西式典雅和小街巷弄的中式朴素,但《繁花》却独辟蹊径,独具匠心,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将这座城市的记忆呈现在读者面前。  但凡描绘上海往日图景的作品,都无法避开上世纪30年代的时光,《繁花》也不例外。可其他作品中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在这部小说中并不
摘 要: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给宋朝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词坛。词人纷纷南渡,饱受流乱之苦,相应的词作内容与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张元幹、朱敦儒、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中的代表,其生活经历与具体词作中使用的意象变化,可反映出该时期社会变化对作品风格产生的具体影响。词人经历南渡之苦,作品风格由婉约绮丽转而深沉悲凉,由抒写个人情怀上升到家国抱负。从而开扩了宋词的境界,拓展了宋词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  1951年,美国出版界一本奇特的小说让美国人为之欢呼,那就是由美国一位产量不高的作家名之曰塞林格所创造的《麦田的守望者》。故事说的是一个年仅十六岁、名叫霍尔登*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的美国中学生,他是一个厌世、叛逆但是内心极其敏感的男孩子,因为他成绩不好,他被赶出了
摘 要:导演用真实的故事将对于爱情感悟的古老命题表现了出来,也没有过多的剪切拼凑,只是用简洁的镜头展现出这对老人晚年生活的情节片段。纪录片2014年在韩国上映,打败了同期的《星际穿越》,23天便有超过两百万人观影,成为韩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独立电影,该片获得了480万1873观影人次。活着时间的长短与对人生的感悟和最终结局接受程度之间或许存在着必然联系。如此坦然的接受。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爱情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了在电子屏幕前阅读了。走到街上去,随处可见的,便是各种各样拿着手机的面孔。那些面孔,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捧着不尽相同的电子产品,沉浸在毫无营养的网络快销文化中,看的如痴如醉,无法自拔,似乎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趣了。阅读古诗词,我们能从忙碌的生活中暂停出来,感受文学的悠远,穿越千年的时光,与古人秉烛长谈,疏放情绪,获得灵魂的真正宁静。这是薄弱的网络文化所
摘 要:《江边记》是张稼文先生的一本半自传体性质的成长小说。借用江边“男孩”第三人称这一故事主角,它采用一种更加平实朴素的叙事笔调及一种客观冷静的立场,以作者自己青春期在滇西澜沧江峡谷边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书写的作者由少年至青年的成长蜕变。  关键词:故事;生活;非虚构  作者简介:范明娟(197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