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教师能否有效的运用提问艺术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实现程度。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评议的那样:“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必然要在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上下足功夫。为此,笔者以一堂小学六年级下册《凡卡》第二课时为例,寻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课前调查,掌握学情
  在上课前,我随机问了班里几名学生,问他们这篇文章是不是爱读,读过这篇文章后是怎么想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什么不大理解的地方等。课前调查的结果表明:第一,这篇文章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因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乐于去读;二,文章故事性强,情感浓郁,学生不由自主被其吸引,关心凡卡寄出去的那封信的下落;三,都觉得凡卡可怜,老板和老板娘很坏;第四,初步了解了一下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摸底调查,初步掌握了一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学生尚不懂之处的了解,为课堂上放开让学生提问做了较好铺垫,增强了信心。)
  二、复习导入,创设疑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凡卡写的信是给谁的?在信里他说了些什么?
  2.凡卡为什么想着给爷爷写信?他为什么在信里表达希望爷爷带他回乡下的想法?城里不好吗?他在乡下过得好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你觉得还有那些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由旧知的回顾巧妙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塑造课堂的完整性。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一方面注重质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谈,不拘泥,不死板,以此了解学生实际,和课堂预设相承接,并能灵活侧重。)
  三、品读课文,深入内核
  1.读信悟情,了解悲惨。(1)认真阅读凡卡的信,把凡卡悲惨遭遇中深深触动你的地方划出来。与大家交流读后的感受。用一个词描述凡卡的生活状况。(2)年仅九岁的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挨打。设置问题:被打了几次?被什么人打的?为什么被打?打得狠不狠?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来?你对打人者和被打的小凡卡分别是什么感受?针对这些词语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挨饿。设置问题:他吃的是什么?吃饱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没吃饱?而老板一家吃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品味这里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挨冻。设置问题:在城里凡卡想不想回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想回去为什么他自己不跑回乡下呢?鞋店里最不缺的是鞋子,为什么凡卡连一双鞋子都没有?他睡在哪里?没有鞋子的他感觉怎么样?幻想一下我们冬天里没有鞋子穿,是什么感觉?连鞋子都没有,可见小凡卡的生活过得怎样?
  2.品味回忆,感受美好。设置问题:在城里的生活凡卡过得很不快乐,他想要回到乡下。乡下的生活快乐吗?你从文章当中找到那些快乐的片段。我们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明明在乡下很快乐,爷爷为什么还要忍心送他到城里来?你怎么看凡卡在乡下的快乐?在乡下他和爷爷睡在哪里?晚上和爷爷守夜时冻得吭吭地咳,又说明了什么?乡下的生活也很糟糕,为什么凡卡还是喜欢乡下呢?
  3.展开对比,拓展延伸。设置问题:凡卡的信爷爷会收到吗?为什么?凡卡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但这个“梦”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来?想象一下凡卡等不到爷爷的来信,等不到爷爷来接他,心情会怎么样?请展开想象,揣测凡卡的心理。你想对可怜的凡卡说些什么来安慰他?用你的笔写一写。
  四、追根溯源,升华情感
  1.设置问题:假设凡卡的信真的被爷爷看到了,当初送他来城里的爷爷会不会接他回去?为什么?
  2.概括总结:是啊,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父母,只有年迈的爷爷;年仅九岁就要工作来养活自己,挨打、挨冻、挨饿,生活没有希望,迎接他的很可能就是他所说的那个结局——“死”!亲爱的同学们,比一比生活在沙俄旧社会制度下的和凡卡一样的孩子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有多么幸福啊!请大家好好珍惜我们现在这让凡卡无法想象到的,也永远得不到的幸福生活吧!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问题设计比较多,但却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步骤进行着,学生参与,侧重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由此慢慢引领着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五、课堂教学分析
  这节课的问题设置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虽然琐碎但集中反映了课堂的疑难点,也是在第一环节里学生问题的反映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学生在朗读和品味、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中最终攻克了一个个问题,并且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锻炼机会,教学效果比较良好。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堂变成高效课堂,一定要学会巧妙运用提问艺术。提问一定要符合文本和课堂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进行,要适量适时,在关键处设疑,课前围绕教学目标尽量做好预设,课中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疑难,尤其是很有创造性的问题,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答案,教师在这过程中要明确自己是引导者的身份,不能替代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则不妨加以点拨。当然,一节课的成败不能说仅仅是由有效的课堂提问决定的,但成功的课堂必然少不了有效的课堂提问的参与。对于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务必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艺术。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质疑简单地看作节外生枝的意外,因为它让我们感到猝不及防,就只是简单地用“也有道理!”“这样也行!”来草率了事,去赶课堂的进度,因为此时的学生意犹未尽。你的一句简单的评价就会将学生智慧的火星给浇灭了。所以教学中应该学会巧妙的运用这些“意外”,充分合理地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那才会演绎出无法预约的精彩。那么在教学中判断、处理这些“意外”的问题或应答,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
今天,学校里开展了秋游活动,目的地是红山村。  8点整,老师带领着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们都很兴奋,在兴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秋天。路边金黄的落叶飘落下来,小草们显得不那么精神了。树上的柿子也成熟了,看起来像美丽的小灯笼。  到了目的地,水库的水看起来很清澈。老师叫我们坐下来吃点点心,吃过点心,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就集合回校了。因为来回都是走路,所以我们都累坏了。但是,我们还是很开心。  (指导老师:黄
《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数学联想,让联想飞
【摘 要】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要提升农村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农民素质的提升,要创新培训理念,要创新培训教法,要创新培训考核,全面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成人教育;培训;转型升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现代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已显得势在必然。
【现象1】 果园中有苹果树193棵,比桃树少13棵,果园中有桃树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93-13”。很显然该学生在列式时没有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搞清楚题中的两个数量谁多谁少,仅仅看到一个“少”字便用减法来解决问题。其实只要将题意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题中的桃树棵数多,苹果树的棵数少,要求桃树的棵数应列式为“193 13”。  【现象2】 一个数先加上100,再减去50,然后乘8,最后除以3,结
最近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讲述了一个父亲在一场大地震后赶往儿子所在的学校,而学校却已在这场灾难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校园里,这位父亲想起自己曾经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便不顾好心人的劝阻,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中扒拉着石头,对能够找到儿子充满了信心。他不顾自身的劳累、饥渴,整整进行了38个小时。终于,在这一信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通过对六月二十七日当天西湖上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天一色等四处景物的生动描写,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湖。  根据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确定本文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节奏,品读对仗、押韵对于朗读韵味的提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个性的效果。  第二,理解诗意。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本诗对西湖的
虽然做班主任工作只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然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我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拒绝我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于是,我在摸索中前进,试图探讨一些方法。  倾听是通往学生心灵唯一的桥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承受能力也面临巨大考验。然而,随着三口之家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框架,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吃亏,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子女娇生惯养,不愿意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受挫教育机会。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班主任,我深切感到对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德育中应怎样进行受挫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此则讲的便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一、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