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学习是一生学习的开始,更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养成小学生好的学习品质是一个重大任务。在实际上,结构教学相对较为有效,可以使小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小学数学的结构教学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对小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咱们将就此展开分析,并提出有效方法,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教学;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88
在现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下,当今的教育目标除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形成了更高的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教师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有决定性的。所以,老师不单单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做好榜样,让同学们通过行为模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结构教学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正确运用结构教学的中心原则,让学生熟悉数学学科的结构,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自信。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们可能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相关的了解,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前进行知识的预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整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框架结构。在运用数学结构教学法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可能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不够清楚,教师可以在此时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通过预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让学生提出提前预习中所发现的困惑,可以在课上进行探讨与总结,最后让学生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但平行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引导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结构教学提升学习能力。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有效教学和趣味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整节课都跟着老师。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利用结构教学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学科除了需要有数学思维,还要有对于数学的热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同学们乐于学习数学,在实际情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和游戏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程中,教师如果单单通过教材教学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对数学产生兴趣。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把糖果,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用两只手抓糖果,并提出问题“哪一只手抓的多”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左手抓得比右手抓的多多少条呢?”就此减法运算,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加生动。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所讲知识进行回顾,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循序设问,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克服思维的盲目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过程严格遵循逻辑规则,概念和判断自身统一,判断之间不前后矛盾,思路清晰,连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论证时,证据充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品质。教学中,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分析问题要么无从下手,盲目不知所措,要么就是思路混乱,七拼八凑。教师只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有条有序的设问,使学生沟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解题思路,实现已知和未知的统一,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有序性。如教学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天,乙独做要10天,如甲先做4天,余下的任务由乙做还要多少天?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作如下设问:甲的工效是多少?甲的工时是多少?根据这两个条件可求什么问题?工作总量是多少?根据工件总量和.甲的工作量可以求什么?乙的工效是多少?根据余下的工作量和乙的工作效率可以求什么?或者:问题是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乙的工效是多少?余下的工作量是多少?不知道怎么办?要求余下的工作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工作总量是多少?甲先做的工作量是多少?不知道怎么办?要求甲先做的工作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甲的工效是多少?甲的工时是多少??(分析法思路)?通过上述一系列有方向性的设问,学生跟着教师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思考分析,理解了数量关系,弄清了解题思路,并能很轻松的列式,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
四、挖掘教材,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克服思维的暗示性
思维的批判性即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地按客观规律辨别是非,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不趨奉迎合,不轻率作出结论。独立思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由于小学生意志力较差,思维不积极主动,表现为知难而退,思维不独立,依赖性强。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发挥载体作用,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多运用知识于实践。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结构教学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在这一时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利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品质在结构教学中更好地形成。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孙兴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教学;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88
在现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下,当今的教育目标除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形成了更高的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教师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有决定性的。所以,老师不单单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做好榜样,让同学们通过行为模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结构教学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正确运用结构教学的中心原则,让学生熟悉数学学科的结构,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自信。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们可能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相关的了解,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前进行知识的预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整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框架结构。在运用数学结构教学法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可能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不够清楚,教师可以在此时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通过预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让学生提出提前预习中所发现的困惑,可以在课上进行探讨与总结,最后让学生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但平行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引导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结构教学提升学习能力。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有效教学和趣味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整节课都跟着老师。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利用结构教学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学科除了需要有数学思维,还要有对于数学的热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同学们乐于学习数学,在实际情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和游戏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程中,教师如果单单通过教材教学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对数学产生兴趣。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把糖果,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用两只手抓糖果,并提出问题“哪一只手抓的多”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左手抓得比右手抓的多多少条呢?”就此减法运算,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加生动。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所讲知识进行回顾,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循序设问,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克服思维的盲目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过程严格遵循逻辑规则,概念和判断自身统一,判断之间不前后矛盾,思路清晰,连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论证时,证据充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品质。教学中,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分析问题要么无从下手,盲目不知所措,要么就是思路混乱,七拼八凑。教师只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有条有序的设问,使学生沟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解题思路,实现已知和未知的统一,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有序性。如教学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天,乙独做要10天,如甲先做4天,余下的任务由乙做还要多少天?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作如下设问:甲的工效是多少?甲的工时是多少?根据这两个条件可求什么问题?工作总量是多少?根据工件总量和.甲的工作量可以求什么?乙的工效是多少?根据余下的工作量和乙的工作效率可以求什么?或者:问题是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乙的工效是多少?余下的工作量是多少?不知道怎么办?要求余下的工作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工作总量是多少?甲先做的工作量是多少?不知道怎么办?要求甲先做的工作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甲的工效是多少?甲的工时是多少??(分析法思路)?通过上述一系列有方向性的设问,学生跟着教师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思考分析,理解了数量关系,弄清了解题思路,并能很轻松的列式,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
四、挖掘教材,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克服思维的暗示性
思维的批判性即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地按客观规律辨别是非,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不趨奉迎合,不轻率作出结论。独立思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由于小学生意志力较差,思维不积极主动,表现为知难而退,思维不独立,依赖性强。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发挥载体作用,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多运用知识于实践。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结构教学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在这一时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利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品质在结构教学中更好地形成。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孙兴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