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分析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对国人的影响深远而悠长,各大名家留下的鎏金作品,总能够从里面看到中国文化的点点金光,唤醒国人迷茫的心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现在我们通过剖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语言特点 鲁迅 老舍 中国文化 深远意义
  一、中国现代作品语言特点小析
  1.鲁迅的作品语言特点
  鲁迅的作品擅长白描和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作品里面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精炼的同时各有特点,如《呐喊》里的孔乙己。文中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只有寥寥几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简短的描写中,明显只能给读者一个模糊的初始印象,但是孔乙己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却成为了鲁迅作品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旧社会经典国人形象代表,给国人留下了长久的深思。这么简单的外貌描写就我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绝对不可能给国人带来深刻的思考。鲁迅的作品相对于寥寥的白描,更加侧重于人物的语言的描写,通过带有地方特色和人物特点的语言描写,而突出人物的时代性和矛盾性也可以揭露中国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病”。《呐喊》中的经典对白““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这段小小的对白,形象的刻画出孔乙己这个旧时代的没落书生,生活窘困却死要面子,即使食不果腹仍然自作清高,因手脚不干净被打折腿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一妙,文中主人公孔乙己,脸色的四次变化,前后呼应,把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塑造出了孔乙己这个思想僵化、不懂变通的旧时代没落书生的悲剧形象。
  鲁迅作品中另外一个比较经典的形象是阿Q,阿Q的外貌也是一笔带过的。而阿Q的人物复杂性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特色语言描绘出来。阿Q是个精神胜利法的旧社会农民,他还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身上汇聚了那个时代人的复杂特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鲁迅笔下的人物语言更能够凸显出如此复杂的人性。中国国民在各国侵略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就极度讽刺的出现了。
  2.老舍作品语言特点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大作家。老舍作品里面经常能够看到通俗易懂,而又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语言,老舍作品中北京口语词汇随处可见,如“瞎掰”、“傻佬”、“讪脸”等。他主张用源自于生活的朴实的语言来反映时代和生活。老舍说过“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老舍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特色的由来是这位文学大家的文学宗旨为记录并加工人民语言。因此,老舍的作品中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更加精炼的北京大白话,充满了北京的精气神儿。老舍的作品中人物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富含潜台词。《茶馆》就富含这种充分体现了语言丰富内涵的人物语言。其中庞太监和秦仲义的“舌战”,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刀枪剑戟,这种讽刺意味浓郁的言语互讽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深入表现国人性格特点的高超写作手法。
  二、中国现代作品与汉语及中国文化深远意义的联系
  1.鲁迅作品中语言特色与汉语及中国文化深远意义的联系
  鲁迅作为我国首位白话文作家,他带领着中国文学界走进了白话文的时代。作为那个时代文学界的先河,我们可以在鲁迅的文章中轻易的找到古文仍未褪去的痕迹。从鲁迅文章中对于人物的外貌和环境的描写都是极度精简中可窥一斑。众所周知,我国的汉语文化是从竹简上演化而来的,因为竹简笨重而不便携带,所以古人书写文字都偏重于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意思,不浪费任何一个字。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诸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种文字极少,但是意思内涵却极其丰富的语言。而鲁迅作为现代开白话文先河的作家,自然不可能在文学风格上完全摆脱从前学习多年的古文的风格。我们可以轻易看到,鲁迅的白描手法,无论是对孔乙己的描写,还是对阿Q的描写,都是惜墨如金的写法,达到给作者留下初始印象的目的就绝不浪费一句一字的写法。鲁迅的写作还是秉承了我国古代文学家的有点,通过语言来刻画,丰富人物形象,描绘出人物的复杂、丰满的思想世界,并希望读者通过对人物的思考,而清醒过来,了解到中国国难当头的悲哀。而《论语》这部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孔子言语集录,本身就是一本纯语言编写的书。《论语》这部纯语言的书却从未对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造成障碍。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我看来,语言更是一个人思想的大门,通过语言的描写,作品可以更加传神的给我们传递人物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内在的,寄托在思想上的信息。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一家的小故事也可以看出古人在人物语言上面反映人物性格的语言特点,“谢安一家皆能诗,一日大雪,谢安首先吟咏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儿谢朗接着吟咏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最后吟咏道,“未若柳絮因风起。””通过人物的几句话,简洁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谢安一家的性格特点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侄儿谢朗是个隅于事物表面形象,只求达到描绘事物形态特点的性格较为耿直的人。而侄女谢道韫则是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少女,对事物抱着一种欣赏美的态度,不拘于事物外形,而倾向于发掘事物美的特点的善于观察的人。   在鲁迅的作品中,最多的就是主人公的悲剧形象。这点也与我国的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从古至今,我国都是以“忠”、“孝”、“义”为国人的教育宗旨。所谓“忠”即爱国,“义”则是对朋友真诚,“孝”是孝顺父母。国人一直信奉的人生理想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爱国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在古文中不乏“舍小家而保大国”之类的言论,从更深层面上表明了,中国人的思想里面为了国家舍弃一切的无私的爱国情怀。鲁迅的时代正值国家倾覆之际,在日本留学的他本想学得一手好医术,救治国人的伤病,但是意识到国人肉体上的伤痛易治,但精神上的奴性难疗的国难之际,弃医从文,要从精神上救赎国人。鲁迅的作品主人公的大多数悲剧形象就由此而来,为了警醒国家存亡之时仍不自觉的国人,鲁迅通过塑造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当时国人的经典代表,希望能够唤醒同胞们心中的警觉,崛起卫国。中国从古至今的爱国思潮,和语言特色,造成了鲁迅这位白话文先河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写作中心。
  2.老舍作品中语言特色与汉语及中国文化深远意义的联系
  相比于鲁迅在国难时期写下的希望振聩人心的作品,老舍的小说就更加偏向于平和。
  《骆驼祥子》中,文章描绘的是旧社会的北平,现北京,围绕主人公祥子的生活展开叙述,《骆驼祥子》的背景是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人力车夫祥子的崎岖的生活遭遇是文章的主体,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也控诉了封建统治对劳动者的剥削,展示了军阀混战封建社会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的痛苦情形,文章流露出作者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反映爱国情怀的味道淡了,但是对中国旧时代劳苦大众的痛苦、悲哀,却描绘的更加深刻。
  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这体现出国人仁爱,善良的心理品质,所以虽然出身正黄旗,但是老舍更加能体会中国劳苦大众的悲哀。那个可怜的人力车夫,祥子,勤勤恳恳工作却不能获得幸福。老舍在祥子身上寄托的是对二十年代他所经历过的中国劳苦阶层的深刻的同情与伤感。
  而老舍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北京腔,则来自他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北京人,更加愿意用他所熟悉的北京话来表达自己的深情厚意,表达自己对国家劳苦阶层的感情。自白话文取代古文在国内的领导地位后,作家更加喜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这种文字被人们熟知的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这和中国文化有深刻关系,古文从来都是不允许用通俗而易懂的语言来描绘生活的,大多是晦涩难懂的通假字加上简洁的文字组成。在我看来是为了区分中国文化分子与普通文盲百姓的贵贱而特意将文学弄的晦涩难懂,体现了中国一直以来尊重读书人,觉得读书人高人一等的传统。所以在白话文出现后,一直被压抑的作家们一旦解放,就希望改变以往只为读书人而写的书的想法,用更加平时通俗的文字写作,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作品所要传递的思想与内涵。
  三、小结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源远而流长,中国现代作品里面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汉语文化的精妙和中国文化长久以来对国人的影响,于是形成了现代文学独树一帜的文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张莉华 中国文化异化考察及现当代意义[J]. 法制与社会. 2007,6: 665-666
  [2]《鲁迅老舍作品语言艺术》韩国翻译出版[J]. 修辞学习. 2009,6: 16
  [3]郭庆杰 由阿Q人物形象分析《阿Q正传》的悲与喜[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3): 62-65
  [4]林迎 探索与呐喊——写在鲁迅诞生130周年之际[J]. 源流. 2011,23: 92-95
  [5]孙伏园 《呐喊》索隐[J]. 鲁迅研究月刊. 2011,2: 61-64
  [6]张玉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研究[J]. 传承. 2010,36: 160-161
其他文献
胰腺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一热点。胰腺移植、胰岛移植、胎胰移植、胰肝移植、胰肾移植[2,3]等各种方法和术式各有利弊;全胰腺移植空
室性并行心律过去曾被认为只见于年长有器质性心脏病者,但最近几年这一观念已有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这类患者的临床特点,作者对32例确诊为室性并行心律的患者进行分析,并对所有
作者近10年来收治外伤性脾破裂97例,其中59例施行了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