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会泽县进雨碌乡的那16公里山路,被和张绍杰一起进山的记者称之为“三跳路”,车在山里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胸里跳。而张绍杰的感受是:车开进茫茫大山里,天出奇得黑,唯一证明有人的地方是坟,看到坟你都会有亲切感。
新浪微博上有个ID叫“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加了V,认证信息是:云南省会泽县雨碌乡盐塘小学留守教师代荣柱。目前有粉丝2122人,微博最近的内容多是公布网友捐助的发放情况,孩子们一起吃午饭、学习场景等。帮助代老师建微博、认证、宣传推广的是北京印刷学院的叶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代老师将自己学生们的情况如实发布,叶老师带着同学们宣传转发,网友予以关注和捐助,代老师再将捐助实施结果反馈在微博上,这就是两位老师和两地学生的微公益模式。
老留守儿童代老师
盐塘小学所在的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乡是贫困乡,村是贫困村,全校从学前班到5年级,共有180多个学生。180多个学生中有一多半都姓代,代老师在这所学校呆了8年,目前是教务主任,除了体育外所有科目他都教过。
2012年,都市人常在网络里插科打诨说人类文明要止于今年,现实生活中的盐塘人却鲜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村里的人家以盐塘小学为中心,零散地居住在大山里,如果家里有老人生了病,只能用篮子把老人背出来。张绍杰到盐塘的那天——2月1日,大年初十,村里的青壮年早已返城打工了,家只有孩子和他的爷爷奶奶。
今年31岁的代荣柱可能是留在盐塘唯一的青壮年,师专毕业后他也想过出去打工,只是舍不得留守盐塘的孩子们,因为他曾是老留守儿童,从他很小时父母就在昆明打工。代荣柱很清楚典型的“留守模式”:留守儿童,早早缀学,进城打工,结婚生子,孩子再成为留守儿童……代荣柱不希望下一代留守儿童还困在这个圈里,所以他选择成为代老师。
出于共同的职业和相似的生长背景,父母是农民的叶老师经人介绍与代老师一见如故。听说了当地的情况后,叶老师要求代老师把小学的资料、学生的贫困证明寄过来。确认了真实性后叶老师将信息告知自己担任班主任的2010级编辑出版学3班(以下简称103班)同学们。同学们在班级范围内专门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得到了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另一方面,他建议代老师注册微博,让更多人知道盐塘小学。
时任103班班长的张绍杰是云南人,听说是家乡的事,觉得自己有责任替同学们去实地看一看,于是选择2012年寒假在盐塘呆了两天三夜,吃住就在代老师的教师宿舍。
在当留守教师的8年里,代老师把附近的村子走了个遍,他教过的学生,每一家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家里几口人,父母去了哪,家里年收入多少……你要什么资料他都有。”代老师带着张绍杰走了14户家庭,见了16个盐塘学生(有的家庭是两个孩子在读小学),“有的孩子,你跟他聊天他都很惶恐,对外界了解很少。代老师在当地威望很高,他走到哪,再穷的人家都要一再留他吃饭。”张绍杰说。
微博做公益最恰当
两天三夜里手机信号微弱,张绍杰一条微博都没有发。2月4日他回到昆明,看着满街的轮子,恍如隔世。他第一时间在班级QQ群里公布盐塘的情况。除了自己捐助,103班全体同学自觉自愿地加入微博宣传代老师,号召更多网友加入帮助盐塘小学的行列中。
除了同学们的微博、两位老师的加V微博外,同学们注册了草根主题微博——“有书最美希望相随”。同学们给盐塘小学捐了部数码相机,代老师大约10天左右去乡里一趟,在网吧把照片发给张绍杰。“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和“有书最美希望相随”分别发布微博,叶老师的微博——“叶新Robert”转发,同学们也加入互动。
那个寒假,张绍杰每天的固定动作是,泡一杯茶,往电脑前一坐,挨个名人发私信:“我叫张绍杰,我是……”希望对方能关注转发公益信息。
开始时收效甚微,不但没有人捐助,而且还有人说他是骗子,还是“团伙作案”——“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叶新Robert、有书最美希望相随”三个ID一搭一唱。对这种观望他们早有准备。“毕竟现在网上这样的事太多了。”叶老师说。
两个主要发布者“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有书最美希望相随”的策略是,不说穷只拍现实,代老师用相机记录下雪里吃早餐的孩子,操场上打闹的孩子……真实的信息加上V的辅助,渐渐引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盐塘小学也收到了第一笔网友捐助——几册成语故事书。
每收到一份捐助,代老师都会仔细清点,将实物拍照公布到网上,并@捐赠人,告诉对方实施情况。特别对于一对一捐款,两位老师一起设计了一份表格,包含了“发放日期、金额、监护人签字、备注”四项内容。一位网友的捐赠会落实到一个孩子,比如叶老师资助一个叫肖重群的孩子1200元,由代老师保管,每月会发给孩子100元,每次发放都由他家人签字领取。代老师再拍下刚签完字按过手印的表格,然后@叶新Robert。
受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启发,他们对于非一对一捐款,在征得捐赠人同意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也作为同学们的午餐费。盐塘小学的孩子家四散在大山里,云南电视台记者去时,由代老师引着走大路,去到第一户人家走了四个小时(孩子们走惯了,走小路爬悬崖大约只要两个半小时)。中午孩子们就在学校吃饭,买8毛钱一袋的方便面,由老师烧好开水,就着包装袋把水灌进去,泡开了吃。也有的孩子吃从家带来的冰凉烤土豆。最可怜的是,孩子上学路上把那8毛钱丢了,坐在教室里嚎啕大哭。每当此时代老师只能把自己的饭让给这个孩子。
有了网友们的捐助后,代老师把家庭最困难的32个孩子组织起来,让妻子在自己的宿舍做饭给孩子吃,而他则每天在微博上公布今天炒了哪些菜,孩子们有没有到齐……
集合了人与信息的微博,现在是媒体记者寻找新闻选题、联系采访对象的重要平台,不久便有云南当地媒体通过微博找到代老师表达采访意图。
有了微博平台的真实保证,又有了传统媒体的助力,盐塘小学所受的关注越来越多。做“微公益”,叶老师和他的学生也有了一点经验。叶老师曾带着学生做过微博营销书的探索,收效不是很明显,但他认为用微博做公益是最恰当不过,“常上微博的人都具有一定媒介素养,提供给他真实的东西,他能辨别出来。他如果觉得这事可做,直接可以在网上捐款,几十元几百元,金额又不多。”负责维护“有书最美希望相随”的张绍杰觉得,微公益不但时间短、见效快、信息透明外,还特别便于推广,“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微博圈,这样就能形成千千万万的转发点。”对于公益信息转发,张绍杰有个口号:“轻轻点一点,温暖多一点。”
身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张绍杰也将微博当作一本杂志在做,除了编辑、配图、校对、发行(叶老师认为微博的转发、互动过程就是在发行),他还拓展了“有书最美希望相随”的定位,不仅仅发布和转发公益信息,更多的是做与书有关的原创内容——荐书、书摘、对事的评论等。
同微公益一样,103班的很多班级活动都与书有关——去建筑工地为农民工送书、做法制宣传,到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送阅读绘本……这些活动也是班主任的一番心思:“一来是社会需要、阅读确实能让人受益终生,二来跟学生们的专业有关,三来农民工也好、留守儿童也好都是潜在的阅读群体。”叶老师说。
和“免费午餐”一样,随着影响力渐大,微公益这种形式也受到网友质疑,有人说他们炒作,有人怀疑假捐款真敛财。对此,财、物的代收者——代老师只能用更加详细地公布捐款使用情况来回应。至于炒作,张绍杰有些愤愤不平:一个连电视节目都不能及时看到的人,怎么能说接受采访是炒作呢?况且代老师在盐塘早就是最有名的人了。
叶老师给原来的“微公益”又加上了“草根”二字,意在表明出处且控制规模。“微公益”的模式需要探索和总结,也需要“试错”的空间。而这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这种不断思考寻找的解答过程,不正是大学生该去挑战的吗?
新浪微博上有个ID叫“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加了V,认证信息是:云南省会泽县雨碌乡盐塘小学留守教师代荣柱。目前有粉丝2122人,微博最近的内容多是公布网友捐助的发放情况,孩子们一起吃午饭、学习场景等。帮助代老师建微博、认证、宣传推广的是北京印刷学院的叶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代老师将自己学生们的情况如实发布,叶老师带着同学们宣传转发,网友予以关注和捐助,代老师再将捐助实施结果反馈在微博上,这就是两位老师和两地学生的微公益模式。
老留守儿童代老师
盐塘小学所在的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乡是贫困乡,村是贫困村,全校从学前班到5年级,共有180多个学生。180多个学生中有一多半都姓代,代老师在这所学校呆了8年,目前是教务主任,除了体育外所有科目他都教过。
2012年,都市人常在网络里插科打诨说人类文明要止于今年,现实生活中的盐塘人却鲜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村里的人家以盐塘小学为中心,零散地居住在大山里,如果家里有老人生了病,只能用篮子把老人背出来。张绍杰到盐塘的那天——2月1日,大年初十,村里的青壮年早已返城打工了,家只有孩子和他的爷爷奶奶。
今年31岁的代荣柱可能是留在盐塘唯一的青壮年,师专毕业后他也想过出去打工,只是舍不得留守盐塘的孩子们,因为他曾是老留守儿童,从他很小时父母就在昆明打工。代荣柱很清楚典型的“留守模式”:留守儿童,早早缀学,进城打工,结婚生子,孩子再成为留守儿童……代荣柱不希望下一代留守儿童还困在这个圈里,所以他选择成为代老师。
出于共同的职业和相似的生长背景,父母是农民的叶老师经人介绍与代老师一见如故。听说了当地的情况后,叶老师要求代老师把小学的资料、学生的贫困证明寄过来。确认了真实性后叶老师将信息告知自己担任班主任的2010级编辑出版学3班(以下简称103班)同学们。同学们在班级范围内专门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得到了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另一方面,他建议代老师注册微博,让更多人知道盐塘小学。
时任103班班长的张绍杰是云南人,听说是家乡的事,觉得自己有责任替同学们去实地看一看,于是选择2012年寒假在盐塘呆了两天三夜,吃住就在代老师的教师宿舍。
在当留守教师的8年里,代老师把附近的村子走了个遍,他教过的学生,每一家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家里几口人,父母去了哪,家里年收入多少……你要什么资料他都有。”代老师带着张绍杰走了14户家庭,见了16个盐塘学生(有的家庭是两个孩子在读小学),“有的孩子,你跟他聊天他都很惶恐,对外界了解很少。代老师在当地威望很高,他走到哪,再穷的人家都要一再留他吃饭。”张绍杰说。
微博做公益最恰当
两天三夜里手机信号微弱,张绍杰一条微博都没有发。2月4日他回到昆明,看着满街的轮子,恍如隔世。他第一时间在班级QQ群里公布盐塘的情况。除了自己捐助,103班全体同学自觉自愿地加入微博宣传代老师,号召更多网友加入帮助盐塘小学的行列中。
除了同学们的微博、两位老师的加V微博外,同学们注册了草根主题微博——“有书最美希望相随”。同学们给盐塘小学捐了部数码相机,代老师大约10天左右去乡里一趟,在网吧把照片发给张绍杰。“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和“有书最美希望相随”分别发布微博,叶老师的微博——“叶新Robert”转发,同学们也加入互动。
那个寒假,张绍杰每天的固定动作是,泡一杯茶,往电脑前一坐,挨个名人发私信:“我叫张绍杰,我是……”希望对方能关注转发公益信息。
开始时收效甚微,不但没有人捐助,而且还有人说他是骗子,还是“团伙作案”——“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叶新Robert、有书最美希望相随”三个ID一搭一唱。对这种观望他们早有准备。“毕竟现在网上这样的事太多了。”叶老师说。
两个主要发布者“代老师和他的山区孩子”“有书最美希望相随”的策略是,不说穷只拍现实,代老师用相机记录下雪里吃早餐的孩子,操场上打闹的孩子……真实的信息加上V的辅助,渐渐引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盐塘小学也收到了第一笔网友捐助——几册成语故事书。
每收到一份捐助,代老师都会仔细清点,将实物拍照公布到网上,并@捐赠人,告诉对方实施情况。特别对于一对一捐款,两位老师一起设计了一份表格,包含了“发放日期、金额、监护人签字、备注”四项内容。一位网友的捐赠会落实到一个孩子,比如叶老师资助一个叫肖重群的孩子1200元,由代老师保管,每月会发给孩子100元,每次发放都由他家人签字领取。代老师再拍下刚签完字按过手印的表格,然后@叶新Robert。
受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启发,他们对于非一对一捐款,在征得捐赠人同意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也作为同学们的午餐费。盐塘小学的孩子家四散在大山里,云南电视台记者去时,由代老师引着走大路,去到第一户人家走了四个小时(孩子们走惯了,走小路爬悬崖大约只要两个半小时)。中午孩子们就在学校吃饭,买8毛钱一袋的方便面,由老师烧好开水,就着包装袋把水灌进去,泡开了吃。也有的孩子吃从家带来的冰凉烤土豆。最可怜的是,孩子上学路上把那8毛钱丢了,坐在教室里嚎啕大哭。每当此时代老师只能把自己的饭让给这个孩子。
有了网友们的捐助后,代老师把家庭最困难的32个孩子组织起来,让妻子在自己的宿舍做饭给孩子吃,而他则每天在微博上公布今天炒了哪些菜,孩子们有没有到齐……
集合了人与信息的微博,现在是媒体记者寻找新闻选题、联系采访对象的重要平台,不久便有云南当地媒体通过微博找到代老师表达采访意图。
有了微博平台的真实保证,又有了传统媒体的助力,盐塘小学所受的关注越来越多。做“微公益”,叶老师和他的学生也有了一点经验。叶老师曾带着学生做过微博营销书的探索,收效不是很明显,但他认为用微博做公益是最恰当不过,“常上微博的人都具有一定媒介素养,提供给他真实的东西,他能辨别出来。他如果觉得这事可做,直接可以在网上捐款,几十元几百元,金额又不多。”负责维护“有书最美希望相随”的张绍杰觉得,微公益不但时间短、见效快、信息透明外,还特别便于推广,“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微博圈,这样就能形成千千万万的转发点。”对于公益信息转发,张绍杰有个口号:“轻轻点一点,温暖多一点。”
身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张绍杰也将微博当作一本杂志在做,除了编辑、配图、校对、发行(叶老师认为微博的转发、互动过程就是在发行),他还拓展了“有书最美希望相随”的定位,不仅仅发布和转发公益信息,更多的是做与书有关的原创内容——荐书、书摘、对事的评论等。
同微公益一样,103班的很多班级活动都与书有关——去建筑工地为农民工送书、做法制宣传,到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送阅读绘本……这些活动也是班主任的一番心思:“一来是社会需要、阅读确实能让人受益终生,二来跟学生们的专业有关,三来农民工也好、留守儿童也好都是潜在的阅读群体。”叶老师说。
和“免费午餐”一样,随着影响力渐大,微公益这种形式也受到网友质疑,有人说他们炒作,有人怀疑假捐款真敛财。对此,财、物的代收者——代老师只能用更加详细地公布捐款使用情况来回应。至于炒作,张绍杰有些愤愤不平:一个连电视节目都不能及时看到的人,怎么能说接受采访是炒作呢?况且代老师在盐塘早就是最有名的人了。
叶老师给原来的“微公益”又加上了“草根”二字,意在表明出处且控制规模。“微公益”的模式需要探索和总结,也需要“试错”的空间。而这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这种不断思考寻找的解答过程,不正是大学生该去挑战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