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解疑,和别人交流,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教师的意志为意志,或遵从教材编撰者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阅读,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的扼杀。新课程强调的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就是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能读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才算进行了阅读。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要想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缩手缩脚,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学生平等对话,在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如何营造和谐的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不但要在教态上亲切自然,语言上和蔼可亲,而且要始终注意对学生少批评多表扬,甚至是不批评。很难想象,学生面对一个整日板着“师道尊严”面孔的老师还会心情舒畅地去阅读什么美文。其次,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哪怕学生的看法还不成熟,甚至距离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呢!还有,对于一些美文的阅读,可以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如读《社戏》可以播放有关童年的动画片,学《背影》可以师生同唱歌颂父爱的歌曲等等。学生只有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阅读,才能相对自由的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疑解疑
“学贵有疑”,“学者必先会疑”。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应先由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点播、指导。这样的过程尽管费时费力却恰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我在指导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对课文中的“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手脚冻得僵劲不能动的时候,根本不能用热水浇洗。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想到了,但我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反过来问他为什么。小家伙来了兴致,讲他父亲的一次冻僵手脚的经历,讲他在某某书上获得的有关信息等,说得头头是道;这时候其他同学也用亲眼目睹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件加以佐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讨论的结果是课文此处的说法有误。稍有这方面生活常识的人就都能明白这一点,可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为什么在此处出现了这样的笔误呢?接着的探究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尽管是文学大家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有限,知识无止境,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培养阅读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对话局面。
阅读是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始终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教师撒手不管,教师不能忘了自己“教”的责任,此时,教师“教”的责任就是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学生的阅读,由于受知识能力、社会阅历的限制,获得的理解和评价未必是合情合理的,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我在指导课外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时,有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偏颇,认为这个做母亲的很是虚伪,自己打了孩子还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任由学生的想法发展下去,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懂得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人间第一爱,是最无私、最博大的,从而懂得爱父母、爱亲人,学会感恩。
把握对话局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学会自己阅读,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引导包括适时调整学生的思考角度,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针对学生的阅读问题重新点拨、启发,授学生以“渔”。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能把某些权威人士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解读文本,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從而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教师的意志为意志,或遵从教材编撰者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阅读,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的扼杀。新课程强调的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就是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能读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才算进行了阅读。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要想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缩手缩脚,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学生平等对话,在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如何营造和谐的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不但要在教态上亲切自然,语言上和蔼可亲,而且要始终注意对学生少批评多表扬,甚至是不批评。很难想象,学生面对一个整日板着“师道尊严”面孔的老师还会心情舒畅地去阅读什么美文。其次,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哪怕学生的看法还不成熟,甚至距离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呢!还有,对于一些美文的阅读,可以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如读《社戏》可以播放有关童年的动画片,学《背影》可以师生同唱歌颂父爱的歌曲等等。学生只有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阅读,才能相对自由的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疑解疑
“学贵有疑”,“学者必先会疑”。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应先由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点播、指导。这样的过程尽管费时费力却恰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我在指导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对课文中的“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手脚冻得僵劲不能动的时候,根本不能用热水浇洗。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想到了,但我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反过来问他为什么。小家伙来了兴致,讲他父亲的一次冻僵手脚的经历,讲他在某某书上获得的有关信息等,说得头头是道;这时候其他同学也用亲眼目睹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件加以佐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讨论的结果是课文此处的说法有误。稍有这方面生活常识的人就都能明白这一点,可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为什么在此处出现了这样的笔误呢?接着的探究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尽管是文学大家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有限,知识无止境,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培养阅读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对话局面。
阅读是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始终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教师撒手不管,教师不能忘了自己“教”的责任,此时,教师“教”的责任就是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学生的阅读,由于受知识能力、社会阅历的限制,获得的理解和评价未必是合情合理的,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我在指导课外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时,有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偏颇,认为这个做母亲的很是虚伪,自己打了孩子还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任由学生的想法发展下去,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懂得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人间第一爱,是最无私、最博大的,从而懂得爱父母、爱亲人,学会感恩。
把握对话局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学会自己阅读,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引导包括适时调整学生的思考角度,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针对学生的阅读问题重新点拨、启发,授学生以“渔”。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能把某些权威人士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解读文本,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從而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