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北京市委书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要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13亿中国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学校是普及和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发展人才的义务,它的作用决定着社会进步方向。 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状况是衡量向13亿中国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29届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的形式下,北京奥组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同制定了《“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把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在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倡导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推动学校体育运动。为此,奥林匹克教育在大城市的学校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奥林匹克的精神与实质,例如: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使所有参与者享受到丰富的精神大餐。这是我们的成果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基本义务,但是,中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大城市的学校只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农村,那里的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怎么样呢?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惊人的发现几乎是张未写字的“白纸”。试问,一场如此大的体育盛事和文化运动竟然在世人面前被遗忘了?农村学校不仅是全国学校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可以想像: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对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奥林匹克教育,实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目标有何重大意义;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农村学校教育发展能够带来什么机遇;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对农村学校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怎样影响;目前农村地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如何、有哪些制约因素;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对农村学校的影响与对北京等大中城市的教育影响有何差异、如何区别对待,分层分类研究,等等。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被遗忘到什么程度?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嘉兴学院、台州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丽水学院等5所地方高等院校的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状况。利用各种手段,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嘉兴5个县(市)的部分乡村干部、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部分农民。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初步反映: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尚处沉睡之中。
1.地方高等院校对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地方高等院校大多坐落在中小城市,仿佛与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无太大的关系。事实不然,地方高等院校作为主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生产“母鸡”,其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学生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从电话访谈得来的信息看,大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在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存在“四无”现象:无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课程,无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教材,无从事奥林匹克教学、研究方面的师资,无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绝大部分学生的奥林匹克知识非常贪乏。学生回答不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是谁的,比比皆是;知道奥林匹克格言、名言的学生,寥寥无几。现在的学生大多将成为未来农村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2.农村学校教师对奥林匹克教育——“隔行如隔山”
调查结果显示,近98%的农村学校教师认为,普及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界的事,是学校体育教师的事,农村学校教师工作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其做人,使自己的学生考上好的学校。大部分农村学校党政领导或教师没有思考“借北京奥运东风,推进农村学校发展”这一课题。迎接2008年奥运会尚未提上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在这样一种“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下,农村学校教师的奥林匹克素质可想而知。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报刊”偶然得知。有近99%的农村学校教师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奥运会,他们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抓住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发展机遇。
3.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别与升学撞了车”
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始终处于考试的阴影之下,农村尤甚。农村的孩子自从小学开始,就一心想着考大学,就为了跳农门。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只要升学考试课目中没有奥林匹克教育这门课程,奥林匹克教育就重视不起来。调查结果以及有关资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在数量、学历上远不及城市,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繁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研究,而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每天要上好4-5节体育课,甚至非专职体育人士从事体育教育的现象也有。农村学校的田径、体操、球类设施简陋,更不敢奢谈塑胶跑道、游泳池等。业内人士提醒,这种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体育活动尚且如此,比体育活动更高层次更富人文内涵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可想而知。
三、加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对策——“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尽管严峻,但至今无人问津。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口素质较差等多种因素大有关联。是不是放弃呢?放弃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的这个窗口和平台就意味着放弃9亿农村人口的奥林匹克教育,就是放弃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前不久,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人民日报社市场版《奥运经济周刊》撰写文章,向北京奥组委就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提出“两点重要建议”,其一是奥林匹克教育和民众的参与,建议相应的全国性的普及计划应该着眼于公众参与程度的最大化,要实现“全民参与,全国受益”。可见,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广大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状况看得真真切切,一语中的。为了实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承诺,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加强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使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真正成为9亿农民的了解和感受奥林匹克教育的导火线。
1.加强地方高等院校对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向广大农村输送教师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生产“母鸡”,对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要下决心从北京重点体育院校引进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师资,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和讲座,加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研究,举办农村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营造农村奥林匹克文化氛围。要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村学校开展送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三下乡”活动。要通过努力使现在的大学生成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2.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培养骨干力量
农村学校教师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担负着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领头羊”的责任。现任的农村学校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他们对奥林匹克的了解仅停留在体育运动的层面,比较粗浅。要有计划地举办农村学校教师奥林匹克教育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就奥林匹克基本知识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农村学校发展等专题进行授课,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奥林匹克的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与农村学校工作的紧密结合。
3.重点抓好农村学校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为奥林匹克教育培养“星星之火”
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点是学生。随着农村“两基”工作的胜利完成,农村学校在校学生占适学青少年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农村每家每户基本达到了1至2位小孩在农村学校就读。抓好了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奥林匹克认识水平,就是对奥林匹克教育真正落实和体现。他们犹如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的“星星之火”,分散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并推动着整个农村的奥林匹克教育,乃至全国。我们认为:抓好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重要的是应该“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的‘三个转变’”。要采取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开设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淇在北京申奥成功两周年接受首都媒体和境外媒体采访时的讲话,2003,7,12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任海,等.农村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2000
4.王燕.农村孩子亟需加课时[N].中国体育报,2003,12,18
5.王霞光,李贺普.推进学校体育“三个转变”——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N].中国体育报,2003,12,2
6.何振梁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2,10
北京市委书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要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13亿中国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学校是普及和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发展人才的义务,它的作用决定着社会进步方向。 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状况是衡量向13亿中国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29届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的形式下,北京奥组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同制定了《“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把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在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倡导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推动学校体育运动。为此,奥林匹克教育在大城市的学校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奥林匹克的精神与实质,例如: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使所有参与者享受到丰富的精神大餐。这是我们的成果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基本义务,但是,中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大城市的学校只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农村,那里的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怎么样呢?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惊人的发现几乎是张未写字的“白纸”。试问,一场如此大的体育盛事和文化运动竟然在世人面前被遗忘了?农村学校不仅是全国学校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可以想像: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对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奥林匹克教育,实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目标有何重大意义;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农村学校教育发展能够带来什么机遇;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对农村学校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怎样影响;目前农村地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如何、有哪些制约因素;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对农村学校的影响与对北京等大中城市的教育影响有何差异、如何区别对待,分层分类研究,等等。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被遗忘到什么程度?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嘉兴学院、台州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丽水学院等5所地方高等院校的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状况。利用各种手段,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嘉兴5个县(市)的部分乡村干部、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部分农民。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初步反映: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尚处沉睡之中。
1.地方高等院校对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地方高等院校大多坐落在中小城市,仿佛与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无太大的关系。事实不然,地方高等院校作为主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生产“母鸡”,其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学生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从电话访谈得来的信息看,大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在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存在“四无”现象:无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课程,无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教材,无从事奥林匹克教学、研究方面的师资,无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绝大部分学生的奥林匹克知识非常贪乏。学生回答不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是谁的,比比皆是;知道奥林匹克格言、名言的学生,寥寥无几。现在的学生大多将成为未来农村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2.农村学校教师对奥林匹克教育——“隔行如隔山”
调查结果显示,近98%的农村学校教师认为,普及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界的事,是学校体育教师的事,农村学校教师工作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其做人,使自己的学生考上好的学校。大部分农村学校党政领导或教师没有思考“借北京奥运东风,推进农村学校发展”这一课题。迎接2008年奥运会尚未提上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在这样一种“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下,农村学校教师的奥林匹克素质可想而知。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报刊”偶然得知。有近99%的农村学校教师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奥运会,他们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抓住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发展机遇。
3.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别与升学撞了车”
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始终处于考试的阴影之下,农村尤甚。农村的孩子自从小学开始,就一心想着考大学,就为了跳农门。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只要升学考试课目中没有奥林匹克教育这门课程,奥林匹克教育就重视不起来。调查结果以及有关资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在数量、学历上远不及城市,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繁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研究,而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每天要上好4-5节体育课,甚至非专职体育人士从事体育教育的现象也有。农村学校的田径、体操、球类设施简陋,更不敢奢谈塑胶跑道、游泳池等。业内人士提醒,这种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体育活动尚且如此,比体育活动更高层次更富人文内涵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可想而知。
三、加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对策——“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尽管严峻,但至今无人问津。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口素质较差等多种因素大有关联。是不是放弃呢?放弃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的这个窗口和平台就意味着放弃9亿农村人口的奥林匹克教育,就是放弃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前不久,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人民日报社市场版《奥运经济周刊》撰写文章,向北京奥组委就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提出“两点重要建议”,其一是奥林匹克教育和民众的参与,建议相应的全国性的普及计划应该着眼于公众参与程度的最大化,要实现“全民参与,全国受益”。可见,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广大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状况看得真真切切,一语中的。为了实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承诺,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加强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使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真正成为9亿农民的了解和感受奥林匹克教育的导火线。
1.加强地方高等院校对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向广大农村输送教师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生产“母鸡”,对农村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要下决心从北京重点体育院校引进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师资,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和讲座,加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研究,举办农村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营造农村奥林匹克文化氛围。要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村学校开展送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三下乡”活动。要通过努力使现在的大学生成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2.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为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培养骨干力量
农村学校教师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担负着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领头羊”的责任。现任的农村学校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他们对奥林匹克的了解仅停留在体育运动的层面,比较粗浅。要有计划地举办农村学校教师奥林匹克教育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就奥林匹克基本知识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农村学校发展等专题进行授课,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奥林匹克的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与农村学校工作的紧密结合。
3.重点抓好农村学校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为奥林匹克教育培养“星星之火”
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点是学生。随着农村“两基”工作的胜利完成,农村学校在校学生占适学青少年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农村每家每户基本达到了1至2位小孩在农村学校就读。抓好了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奥林匹克认识水平,就是对奥林匹克教育真正落实和体现。他们犹如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的“星星之火”,分散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并推动着整个农村的奥林匹克教育,乃至全国。我们认为:抓好农村学校奥林匹克教育重要的是应该“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的‘三个转变’”。要采取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开设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淇在北京申奥成功两周年接受首都媒体和境外媒体采访时的讲话,2003,7,12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任海,等.农村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2000
4.王燕.农村孩子亟需加课时[N].中国体育报,2003,12,18
5.王霞光,李贺普.推进学校体育“三个转变”——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N].中国体育报,2003,12,2
6.何振梁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