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而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习惯将“教”和“学”看成是两件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所以我们会经常发现教师和学生欢欢喜喜度过一堂课,过后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没能彻底掌握,正如以下所说:注入式,满堂灌;启发示,满堂问;探究式,满堂跑。新课堂主张,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和“学”是一件事。强调“学”的时候,需要追问“教”的存在。需要“教”的时候,就要追问“学”的需要。新课堂不讳言对“高效”的追求,但它追求的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快乐”上的高效。所以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就是国外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把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更是创造性实施新课堂的保证。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小学数学课堂艺术的生命力谱写出来呢?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台湾名师孙德兰和詹婉华给我们展示的《加一加》和《长方形面积》这两节课,很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两节课都没能上完。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的失望,后来想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抛开这些,再来审视这两节课,我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优点,透过他们的课堂我们能看到台湾课堂教学的特点,
1、注重责任感的培养。孙德兰老师在一年级教学她就跟学生说,这节课上你有责任听,听老师说、听同学说;你有责任问,问老师、问同学;你有责任说,说你会的、说你不会的;你有责任举手;你有责任站起来;你有责任想一想。詹婉华老师四年级的课她对孩子提出“上课四要一多”:发言要举手,操作要认真,讨论要轻声,聆听要专心,学习多快乐。
2、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孙德兰老师一年级的课上,她的布题是这样的,第一个数字密码活动,用没有文字的题目出示,让全班同学猜想、讨论,说出数学任务的内容。第二个是心算卡游戏,让学生与第一题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解题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题目信息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题。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利用上一题的已知信息,从而,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解题的依据,从已知找到未知。一年级开始就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审题、解题方法的渗透,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还用担忧吗?
3、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抽象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的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节属于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内容,但是两节课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我们都知道喜欢动手是孩子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动手操作为主,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知识。我不由得想起某位老师通过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摆出多种分法,借助每份分得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规律,最后建立“平均分”概念。其实将兴趣激发,让思维和能力得到训练并融为一体正是我们所要吸取的。
4、关注每一个孩子。这也正如钟静教授介绍的那样,台湾的课堂希望多听学生说,注重解题策略的分享。想到这真的有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同时要关注学困生,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因为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我们也曾是学生,反思自己学生时代上课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课堂多了一份兴趣与偏向,所以可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与对教师教学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得要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微笑与爱心。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回头看看大陆几位专家名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豪华的设计,没有牵强的情境,没有多余的话袋,没有低效的创新,而是有价值的(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有效果的(达成了目标),有效率的(投入、产出),有魅力的(吸引力)。他们那深厚的功底、巧妙的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整个会场掌声不断。但是,余文森教授在评课的时候否不客气地说这是优质课,但不是卓越的课,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想也只有站在他那样的高度才能看出优质课的问题。
数学课堂呈现的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我想在以后的听课学习中就应该努力做到:站在一定的高度,拿掉“叶子”去分析、学习每一节课。数学课堂呈现的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努力做到:站在一定的高度,拿掉“叶子”去分析;站在孩子的角度,做到换位思考。总之,扎根于“行动研究”的教学,使数学充满形象化,让形象化数学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让认知的“世界充满教师微笑的语言,数学也会因“行动研究”而富有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用“行动研究”划出学生幸福的数学起跑线!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台湾名师孙德兰和詹婉华给我们展示的《加一加》和《长方形面积》这两节课,很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两节课都没能上完。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的失望,后来想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抛开这些,再来审视这两节课,我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优点,透过他们的课堂我们能看到台湾课堂教学的特点,
1、注重责任感的培养。孙德兰老师在一年级教学她就跟学生说,这节课上你有责任听,听老师说、听同学说;你有责任问,问老师、问同学;你有责任说,说你会的、说你不会的;你有责任举手;你有责任站起来;你有责任想一想。詹婉华老师四年级的课她对孩子提出“上课四要一多”:发言要举手,操作要认真,讨论要轻声,聆听要专心,学习多快乐。
2、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孙德兰老师一年级的课上,她的布题是这样的,第一个数字密码活动,用没有文字的题目出示,让全班同学猜想、讨论,说出数学任务的内容。第二个是心算卡游戏,让学生与第一题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解题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题目信息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题。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利用上一题的已知信息,从而,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解题的依据,从已知找到未知。一年级开始就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审题、解题方法的渗透,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还用担忧吗?
3、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抽象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的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节属于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内容,但是两节课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我们都知道喜欢动手是孩子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动手操作为主,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知识。我不由得想起某位老师通过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摆出多种分法,借助每份分得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规律,最后建立“平均分”概念。其实将兴趣激发,让思维和能力得到训练并融为一体正是我们所要吸取的。
4、关注每一个孩子。这也正如钟静教授介绍的那样,台湾的课堂希望多听学生说,注重解题策略的分享。想到这真的有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同时要关注学困生,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因为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我们也曾是学生,反思自己学生时代上课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课堂多了一份兴趣与偏向,所以可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与对教师教学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得要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微笑与爱心。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回头看看大陆几位专家名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豪华的设计,没有牵强的情境,没有多余的话袋,没有低效的创新,而是有价值的(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有效果的(达成了目标),有效率的(投入、产出),有魅力的(吸引力)。他们那深厚的功底、巧妙的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整个会场掌声不断。但是,余文森教授在评课的时候否不客气地说这是优质课,但不是卓越的课,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想也只有站在他那样的高度才能看出优质课的问题。
数学课堂呈现的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我想在以后的听课学习中就应该努力做到:站在一定的高度,拿掉“叶子”去分析、学习每一节课。数学课堂呈现的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努力做到:站在一定的高度,拿掉“叶子”去分析;站在孩子的角度,做到换位思考。总之,扎根于“行动研究”的教学,使数学充满形象化,让形象化数学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让认知的“世界充满教师微笑的语言,数学也会因“行动研究”而富有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用“行动研究”划出学生幸福的数学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