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十一,两家朋友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应约造访我的老家。乡居简约,无以为乐,到山上田间出出汗,倒是题中之义。我们挎了篮子,揣了袋子,携了竹竿,上山捡板栗去。那时,秋收已接近尾声,板栗早被主人家采摘过,漏网之果,当不起人工,就是留给松鼠、田鼠、雀鸟、虫蚁和得空的农人们的礼物。跟稻子、麦子一样,收割之后,遗落在田地中的穗子,任何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拾取,主人不能有任何留难的。
行经已经收获过的花生地,不需特别眼尖,就能发现东一颗西一颗的花生,给没到过乡下的孩子,诸多惊喜,“这儿有一颗”,“这儿有一颗”的叫声,撞在一起。地边上的豆角藤翻在一旁,藤上挂着无人顾惜的豆角,两位亲历三年饥荒的阿姨,连叫心疼,随手就摘了好大两把,“不能这么糟蹋东西嘛”。到得山上,两三个人一组,树下的指挥,“这边有很多”,树上的持竿敲击,已炸口青黄刺包中的褐色板栗,要么如弹丸般飞出,要么随刺包落地。跟掉落在草丛中被人忽略的板栗一起,给我们这帮人带来发现的乐趣。不过个把小时,十来个人就捡了三十来斤。有哥们儿就感慨了:“这个地方,怎么可能饿死人!”
我家乡那个地方,不该饿死人的,但在那三年,确实有人饿死。只不过相比再北面的光山、罗山、信阳等平原县,新县的情况要好得多。“八山一水一分田”,以粮为纲的年代,固然难以温饱,但在灾年,山上还有点野果树叶之类的,可供救荒。不像光山,很多村落,据说十室九空,成了真正的“光州”。
吾乡陈店在新县的最南端,新县在河南的最南端,像只楔子楔进湖北红安。东北和西北方向各大约二十几华里,溯箭厂河、郭家河而上,分别越过低矮的石门关和白沙关,就是淮河流域。学过中国地理的人都知道,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这条分界线附近,亚热带、温带的水果、谷物、蔬菜,多数都能种植。譬如新县,号称“银杏之乡”、“板栗之乡”,也确实当得起,银杏和板栗烂在地上没人捡,是常见的景象。但我小的时候,整个自然村,没有一棵银杏树,板栗树倒是数得过来:介庄五棵、上窑洼两棵、河南湾十几棵——还是后来栽种的。原先的银杏和板栗老树,给砍掉了,在大炼钢铁的窑炉里,化为乌有。
除了到公社交公粮,大人除了数九寒天给支使到县里哪个乡修水库挖梯田,和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1962年挖通的那条公路上,整天的都不见有辆汽车经过。姑奶奶那个村靠近公社,我在那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碰到有汽车经过,我们一帮孩子追着车,汽油味是天底下我嗅过最好的味道了。公社那辆解放大卡的司机,在我眼中,威风凛凛有若天神。市场没有了,去乌龙潭赶集都是父辈童年的记忆,爷爷辈偶尔说起年轻时三天下汉口,我都怀疑是吹牛。
因为只有“一分田”可以种植,交公粮的死任务,让每一个生产队、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社员(当时县下,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在有限的耕地耕田里,任由水稻、小麦、油菜等有数的大田作物为主,没有空间去尝试、去经营稍微丰富点的种植,也没有精力去精耕细作。大田作物压缩了其他菜蔬的空间,缩小了的菜蔬种植,难免就退化,偶有水旱甚至牛羊的贪嘴,某种菜蔬就会在一个村子里绝了种。“莫弄脱了种”,这句叮嘱,我小时候听得耳朵都起了茧。田边、地头,种上菜蔬,最要紧的是,不必特别打理的,比如南瓜、葫芦,不占地方的,比如豇豆、沿篱豆,耐旱耐贫的,比如苋菜、苦荬。
1982年,我上了高中,头一回进县城,头一次在市场上见到鲜红欲滴的西红柿,头一次在学校饭堂吃到土豆——这两样现在我家年年种植也许在全中国都分布最为广泛的寻常菜蔬,当年在中国南北气候之交的地方,居然有块小小的种植空白。从公社到县城,也不过五十华里的距离,固定在土地上的父辈,却如同隔着浩瀚的沙漠,接受不了寻常的滋养。
翻过以粮为纲的那一页,农人有了一点选择的自由后,种子就随风而入,葡萄、番茄、土豆、西葫芦、佛手瓜、红菜苔,都有了。已经绝迹的板栗、银杏、柿、桃、梨、枣,都开始招摇了。闭塞,很多时候,跟地理无关。
行经已经收获过的花生地,不需特别眼尖,就能发现东一颗西一颗的花生,给没到过乡下的孩子,诸多惊喜,“这儿有一颗”,“这儿有一颗”的叫声,撞在一起。地边上的豆角藤翻在一旁,藤上挂着无人顾惜的豆角,两位亲历三年饥荒的阿姨,连叫心疼,随手就摘了好大两把,“不能这么糟蹋东西嘛”。到得山上,两三个人一组,树下的指挥,“这边有很多”,树上的持竿敲击,已炸口青黄刺包中的褐色板栗,要么如弹丸般飞出,要么随刺包落地。跟掉落在草丛中被人忽略的板栗一起,给我们这帮人带来发现的乐趣。不过个把小时,十来个人就捡了三十来斤。有哥们儿就感慨了:“这个地方,怎么可能饿死人!”
我家乡那个地方,不该饿死人的,但在那三年,确实有人饿死。只不过相比再北面的光山、罗山、信阳等平原县,新县的情况要好得多。“八山一水一分田”,以粮为纲的年代,固然难以温饱,但在灾年,山上还有点野果树叶之类的,可供救荒。不像光山,很多村落,据说十室九空,成了真正的“光州”。
吾乡陈店在新县的最南端,新县在河南的最南端,像只楔子楔进湖北红安。东北和西北方向各大约二十几华里,溯箭厂河、郭家河而上,分别越过低矮的石门关和白沙关,就是淮河流域。学过中国地理的人都知道,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这条分界线附近,亚热带、温带的水果、谷物、蔬菜,多数都能种植。譬如新县,号称“银杏之乡”、“板栗之乡”,也确实当得起,银杏和板栗烂在地上没人捡,是常见的景象。但我小的时候,整个自然村,没有一棵银杏树,板栗树倒是数得过来:介庄五棵、上窑洼两棵、河南湾十几棵——还是后来栽种的。原先的银杏和板栗老树,给砍掉了,在大炼钢铁的窑炉里,化为乌有。
除了到公社交公粮,大人除了数九寒天给支使到县里哪个乡修水库挖梯田,和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1962年挖通的那条公路上,整天的都不见有辆汽车经过。姑奶奶那个村靠近公社,我在那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碰到有汽车经过,我们一帮孩子追着车,汽油味是天底下我嗅过最好的味道了。公社那辆解放大卡的司机,在我眼中,威风凛凛有若天神。市场没有了,去乌龙潭赶集都是父辈童年的记忆,爷爷辈偶尔说起年轻时三天下汉口,我都怀疑是吹牛。
因为只有“一分田”可以种植,交公粮的死任务,让每一个生产队、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社员(当时县下,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在有限的耕地耕田里,任由水稻、小麦、油菜等有数的大田作物为主,没有空间去尝试、去经营稍微丰富点的种植,也没有精力去精耕细作。大田作物压缩了其他菜蔬的空间,缩小了的菜蔬种植,难免就退化,偶有水旱甚至牛羊的贪嘴,某种菜蔬就会在一个村子里绝了种。“莫弄脱了种”,这句叮嘱,我小时候听得耳朵都起了茧。田边、地头,种上菜蔬,最要紧的是,不必特别打理的,比如南瓜、葫芦,不占地方的,比如豇豆、沿篱豆,耐旱耐贫的,比如苋菜、苦荬。
1982年,我上了高中,头一回进县城,头一次在市场上见到鲜红欲滴的西红柿,头一次在学校饭堂吃到土豆——这两样现在我家年年种植也许在全中国都分布最为广泛的寻常菜蔬,当年在中国南北气候之交的地方,居然有块小小的种植空白。从公社到县城,也不过五十华里的距离,固定在土地上的父辈,却如同隔着浩瀚的沙漠,接受不了寻常的滋养。
翻过以粮为纲的那一页,农人有了一点选择的自由后,种子就随风而入,葡萄、番茄、土豆、西葫芦、佛手瓜、红菜苔,都有了。已经绝迹的板栗、银杏、柿、桃、梨、枣,都开始招摇了。闭塞,很多时候,跟地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