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对确定放疗范围的意义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方式和规律,探讨SCLC放疗靶区的合理范围.方法 对本院150例接受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胸内淋巴结进行分组及病理检查,分析胸内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和规律.结果 150例SCLC患者共清扫胸内631个组的2372个淋巴结,经病理证实188个组(29.8%)的413个淋巴结(17.4%)存在转移,88例(58.7%)患者存在胸内淋巴结转移.胸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是11、10、7、5、4组,中央型、T分期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x2 =15.32、39.72,P=0.000、0.000).右肺上叶和中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7、10组和4、7、10、11组,左肺上叶和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5、6、10组和4、7、9、10、11组.纵隔淋巴结转移72例,其中无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跳跃性转移29例(肺上叶癌主要向上纵隔淋巴结,肺中下叶癌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结论 SCLC胸内淋巴结遵循由肺内经肺门向纵隔依次转移的规律,但存在部分跳跃性转移;对不同肺叶肺癌对应的高危淋巴结转移区域给予预防照射有可能提高SCLC的放疗增益比.
其他文献
以烷基紫精为有机客体、层状五氧化二钒为无机主体,在液,固两相反应体系中,利用I-与V5+的氧化还原反应,使烷基紫精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作用进入被还原的五氧化二钒层板之间,形
秦汉时期自然灾害频发,面对自然灾害,农民自身难以抗拒。秦汉时期中央封建政府通过兴修水利、组织抗灾救灾以及调整赋税政策等方式,在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对正常及紫外线照射后人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于健康人皮肤外用两种NO供体,通过真皮血流变化曲线确定与5%亚硝酸盐产生相近NO生理效应的沸石一氧化
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笔者系统分析了当前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了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供相关人士参考.
目的 调查当地群众对布鲁杆菌病(布病)常识的了解程度,探索布病感染危险因素,确定下一步进行综合干预和健康促进的关键环节.方法 选择历史上曾为布病老疫区、且近年来疫情出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蛋白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大鼠对照组,正常大鼠缺血-再灌注组,正常大
实施将15周年,随着两岸政治、经济的变化,及其存在局限性,需要修改和进一步完善.在CEPA模式下,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文化都得到飞跃式发展.台湾和香港、澳门都是一国两制的
目的:观察复方夏枯草水煎剂对四氯化碳(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ip 0.2%CCl4调和油溶液10 mL·kg-1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复方夏枯草(90,45,
阐述中药新药开展心血管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结合临床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须重视心血管安全性评价,并就常用的评价方法和适用范围阐述了作者建议。 The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在DR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特点的深入研究为明确DR的发病机制、探寻DR防治新途径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