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家长最在意孩子五件事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2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芬兰权威媒体《赫尔辛基报》针对全芬兰的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芬兰父母最在意孩子这五件事:
  1.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我借宿的芬兰家庭中的女儿米拉娜告诉我,她喜欢去马术学校。她今年14岁,每次提及骑马,都兴趣盎然:“我在马术学校,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我们会一起讨论网上好玩的骑马视频,一起手工制作布艺马头。”
  米拉娜的妈妈对女儿去兴趣班看得更远:“我当然希望这项爱好能陪伴她一生,这对她的人生会很有益处。另外,我相信骑马会让她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交换观点、相伴成长,甚至拥有自己热爱的人,不管到了哪个年纪都容易交到朋友,都不会觉得生活无味,即使到60岁,也不会停止成长。”
  2.全家人一起吃饭
  吃饭这件小事,竟然得到了84%芬兰父母的支持率。他们明确表示:“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
  芬兰家庭為什么如此注重这个事?有位妈妈回答:“教养与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是心智上的‘教’还是身体上的‘养’,都不该是从每日作息中被拆出来检视的特殊议题,而是亲子共同生活的每分每秒。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活给孩子看。孩子会带着这些生活印象去建构他们自己的人生,甚至建构他们的家庭。”
  这点对我触动很大:教养,不是成人站在知识和经验的高地上,去教育孩子,而是以身作则,活给孩子看。所以芬兰家长会跟孩子一起做饭,他们认为这是生活教育的最好时刻;会跟孩子讨论工资水平,商量最近的家庭开支,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3.每天至少运动两小时
  芬兰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全球最多的,这在调查报告中也体现出来:78%的芬兰父母提出孩子每天要运动至少两个小时。
  芬兰人自称来自森林乡野,他们春天在树林里散步,夏天在湖里游泳,秋天在森林里远足,冬天在大自然中滑雪、滑冰。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芬兰人俨然以这种原始又自然的“土”方式生活着,而这种“土”又是真正地接触土地,融入大自然。芬兰孩子每天在大自然中奔跑、追逐、游戏。
  关键是,无论零下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户外活动大都是照常进行。他们不怕冷、不怕晒、不怕危险吗?我接触过的芬兰老师和家长都告诉我,只要气温在-10℃以上,衣服穿得保暖,随时可在雪地里打滚。太阳毒辣的时候,孩子会戴着帽子和墨镜在沙地里铲土,冷和晒,都不是问题。
  4.了解孩子玩的电子产品
  报告显示,有72%的芬兰父母认为,孩子在玩的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自己也该花时间了解。这样的态度让我很意外。
  芬兰2014年的课程大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七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走向21世纪人才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小孩开始用电脑时,你是选择阻止他,还是在你的监督下培养他更好的使用习惯和能力?芬兰父母很显然选择了后者。
  5.培养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报告里说,61%的芬兰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至少一项兴趣爱好。细数我身边的芬兰家长朋友们,还真是这样,他们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可谓从婴儿开始:宝宝4个月,去音乐班;5~6个月,去游泳班;从1岁到初中毕业,在学校学做手工;4岁开始,可以去上1300小时的基础建筑班;更别提骑马、曲棍球、板球等各种兴趣班。
  说白了,芬兰父母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丝毫不低于中国父母。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孩子要玩得开心,后者强调孩子要掌握一项技能或才艺,这项技能或才艺要有用。这就是芬兰、中国家长的区别:芬兰家长希望孩子是“为兴趣而学”,而不是“为才艺而学”。这样孩子不仅少了“为学而学”的压力,也少了“为才艺而学”背后那种竞争心态。
  至于学业,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没有出现,也没有芬兰爸妈特别提及。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父母经常吵架会严重破坏家庭气氛,给孩子造成莫名的心理压力。但是,有多少父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呢?来听听这位家长的心里话——目睹爸妈吵架,儿子的眼神像待宰的羔羊,说话都不敢大声  我和妻子是中学同学,毕业后各自上大学,失去了联系。没想到,十年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在一次同学聚会时重逢。我们都是单身,又相互知根知底,在同学的撮合下迅速进入热恋状态,并于半年后登记结婚。  
面对社会矛盾,政府是独立的第三方,政府理应扮演的角色就是协调人、裁判人。政府直接介入社会利益纠纷是不妥当的,其结果会将法律置于无可无不可的尴尬地位。    [城·事]  “花钱买稳定”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建设等两类七大信访问题,长春市政府实行创新做法。即由政府统一承担追索权,一方面采用政府承债方式,出资先行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从各种纠纷、债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成立机构,组织专门力量,采用经
当我们第一次到国外旅行,当一位外国人初来中国,种种交流上的误解会不可避免。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的差异,一目了然的是肤色、发色和面容的不同,听觉上,则是语言的不同。世界上有5000多个民族,单是《圣经》就有2500种语言版本。其实,民族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差异,它不是一目了然或“一听了然”的,却时时处处存在着。  随着中国官员国际化视野的开拓,国际交往的频繁,如何减少涉外交往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
“我和小海的爸爸早就过不下去了。我们天天冷战,哪有心情照顾孩子……”  小海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因为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班集体,整天闷闷不乐。小海的班主任郭老师通過朋友介绍找到我,请求我对小海进行心理辅导。  “小海的学习成绩虽然不佳,但我看得出来,他很聪明,只是缺乏学习动力。”预约电话里,郭老师向我简单介绍情况,“我猜,小海可能有心理问题。我和同学们几乎没见他笑过,我在班里讲笑话他也不开心,始终
我们不难理解,遂宁的张锦明、荥经的胡昌升、巴中的李仲彬以及平昌的刘谦祥,他们出现在盆周、大山地区,而不是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平原地区。    1998,蜀官“政治年”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履新,担任雅安市市中区区委书记。  张锦明面对的是一个亟待振衰起弊的“摊子”,是年2、3月接连发生的几起大案,将3个乡镇的主要领导掀翻下马,情况最严重的宝石镇除了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外,其余班子成员均卷入“
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伯纳德·李维胡德  父母同孩子沟通时,虽然表面语言中没有任何负面因素,但在孩子听来“别有洞天”,这些语言藏着另外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心智层面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阶段。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获得足够的勤奋感与成就感,就会超越自卑,内心越来越强大。但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得到较多的否定、不信任、指责等负面
问:我儿子听老师讲课,感觉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懂,解题过程也明白,没什么问题,可一做作业就惨不忍睹。一开始,我以为是儿子粗心、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后来发觉并非这么简单。  请问,我儿子这种“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解决呢?  王畅  答:这种现象和粗心没关系,更谈不上审题不仔细。真实原因是,他没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或者说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  俗话说:“看人挑担
英国雷丁大学的凯茜·克里斯维尔教授的最新研究显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减轻焦虑的折磨。她对家长们提出以下6点建议:  1.不要说:别担心,这种事不会发生。  孩子内心的恐惧不会一成不变,家长要准备好面对孩子不同时期的焦虑和恐惧。无论孩子多大,简单地告诉他这些事不会发生,或暗示他这么想显得很傻,都不能从根本上幫助孩子免于焦虑。相反,家长应该做的是正视和承认孩子的恐惧与担心,并对他表示理解。  2.不因孩
随着科普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肥胖对孩子的健康不利。那么,肥胖的孩子需要刻意减肥吗?如果想减肥,又该怎样做呢?  育儿专家的建议是:儿童肥胖,一般不主张像成年人那样刻意减肥。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减轻体重,而是控制体重的增长。如果他的体重增幅下来了或者不再增重,随着个子的长高,孩子是会慢慢瘦下来的,即我们通常说的“抽条”。所以,对儿童肥胖,我们并不主张刻意减肥,比如一定要让孩子一个月内
就职业角色而言,任何员工都只是职业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管你的角色有多么重要,都是可以被他人替代的。而父母就不一样了,你的角色对孩子而言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父母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作用之久,超过其他任何角色。任何人只要有了孩子,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这个角色是天然的,又是法定的。  个案:丈夫太忙了  我丈夫在IT企业工作,我们这些嫁给IT男的女人们都自称“怨妇”,因为IT男加班实在太频繁!这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