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异与融合
袁佳瑜 SHOWFOTO工作室
70、80、90后的时尚摄影王国
2008年6月19日,上海,来自“SHOWFOTO工作室”的三位摄影师老凌、Vanlee以吴易平,架好专程带去的灯,指导着6位模特,拍下了他们各自为中国首届“家居模特”数码摄影大赛准备的参赛作品。
老凌静静地捕捉着光影在模特身上的流淌,沉醉其中;已经拍了几张清新唯美照片的Vanlee,试图寻找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而吴易平则在一旁专心地摆弄着家具摆设和场景,时不时端着相机一阵猛拍。“SHOWFOTO工作室”里的三剑客齐齐亮剑“家居模特”摄影大赛,并携手杀进了入围赛,成功占据了93幅入围作品中的三张席位。
三人的交集
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940号,这便是老凌、Vanlee和吴易平的交集。也许是老天有意的安排,这三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尚摄影师交汇在了这里。
“70年代生人”的老凌其实并不老。如果以结束了沉重“文革”的1976年为界,把上个世纪70年代划分为前后两段,那老凌显然属于后一拨。之所以被大家唤为“老凌”,更多的是后辈对他深厚摄影资历的一种尊重。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在热爱摄影的家庭氛围中浸润、成长的老凌,渐渐把摄影当作了自己的爱好,甚至生的追求。至今他还记得多年前那个被光影怔住的瞬间——在父亲的镜头里、照片中,一个流光溢彩的“视界”向他走来。
曾经有学者用“夹缝”来描述“70后”的生活状态。他们人生中最绚烂的十几年成长岁月,见证了国家从匮乏与压抑中解脱出来,并逐渐步入一个饱含激情与活力的年代;经历了封闭与全球化、现代和后现代的剧烈冲撞。“夹缝”中的“70后”,一手牵着前辈的衣袖继承着传统,另一只手却伸向了遥远的西方。他们的价值观与文化重重叠叠、起伏不定。而这种观念与文化的复杂叠加一旦表现在摄影上,那就是“商业”与“艺术”的挣扎,“胶片”与“数码”的挣扎。
老凌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不满意,他一方面为自己在商业拍摄中赢得的地位感到些许欣慰,而另一方面,却无法回避作品中缺乏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事实。拿他自己的话说,摄影这行他是“越做越郁闷”。
好在老凌成功地走出了“胶片”与“数码”的挣扎。从胶片时代过来的老凌,最初与朋友合伙接些拍摄静物、广告的活。他也曾经跟朋友一样,迷恋着胶片所独有的质感、层次、清晰度与色彩饱和度,享受着暗房里图片慢慢显影的过程,排斥着陌生的数码技术。“70年代前期的人忧郁怀旧,70年代后期的人敢想敢做。”也许就像这句话概括的那样,当“数码时代”锐不可当地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77年出生的老凌选择了新生的数码摄影。
合伙的朋友坚持着胶片工艺,而选择数码的老凌越发顺风顺水。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老凌决定跳出来自己单干。
喜欢研究星座的Vanlee是个典型的“80后”,如同绝大多数出生在这一时代的同辈一样,相对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他相信自己、从不怀疑自己能力的特性。他曾在MSN里留下过一篇详细分析处女座男生的日志,在他看来,自己对画面的敏感是星座赐给他的最大一笔财富。
很早就开始“混迹”干摄影论坛的Vanlee,虽然一直钟情于摄影,但由于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学生时代的他却不曾拥有一部自己的相机。而“买台DC”,自然也成为了他后来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
他的第一部相机是佳能的Powershot G5,一台数码相机。从拿到它的那天起,Vanlee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然而兴奋劲还持续不到半年,Vanlee就发现这台傻瓜机已经不能满足自己对摄影的要求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当时的所有积蓄,换来了一台更加专业、功能更齐备的数码单反柯尼卡美能达的α5D。几乎身无分文的Vanlee只能向朋友借钱才勉强度过了剩下的半个月。那段时间虽然经济窘迫,可在Vanlee看来,却是苦中有乐,并乐在其中的。
坐上天极网数码影像编辑的Vanlee有了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接触的相机越来越多,片子也累计了不少,并开始逐渐受到网友的追捧,甚至一些时尚女生还主动找他来为自己拍摄写真。在享受着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同时,Vanlee也不得不面对编辑工作中日复一日书写测评的单调。随着慕名而来的顾客逐渐增多,不过瘾的他,渴望用更加纯粹的画面而不是文字,去表达自己对摄影的看法。于是,他毅然决定辞职,开设一个摄影工作室。
老凌和Vanlee的相识,缘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当时都背着相机在南京路上扫街的两人,很自然地相互点了下头。也许就是由这般心有灵犀的默契开始,他们一起拍摄了南京路,并互相留下了对方的手机号,维持着时断时续的联系。时间到了2007年,就在那次偶遇的一年后,厌倦了编辑生活的Vanlee辞掉了工作,准备自己干;而与朋友分道扬镳后的老凌也正寻找着合伙人,双方一拍即合,“SHOWFOTO工作室”旋即成立。那次短暂的同伴缘也就延续成了一份相互扶持的同事缘。
1990年出生的吴易平,当时是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走进了工作室。从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到时尚摄影师,吴易平的奋斗轨迹可谓是顺理成章。而谈到当初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位既缺少生活历练又缺乏专业经验、初出茅庐的学生时,除了小吴的“虚心肯学”,Vanlee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个性”。透过一幅幅照片,吴易平表达着专属他自己的想法,展现着专属他自己的鲜明个性。
“70年代的看别人拍,80年代的拍别人,90年代的拍自己。”“SHOWFOTO工作室”的三人和他们的作品,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
与“幸福的80后”和由中学生组成的“90后”相比,“经历”是“70年代生人”最宝贵的财富。在那个照相机还算是奢侈品的年代,希望成为一名摄影师的“70后”,需要投入的是大把的财力,还有更多用来累计“硬功夫”的时间和精力。见证过由胶片到数码变迁的老凌,虽然使惯了数码相机,却依然保留着胶片时代的拍摄传统。他在拍摄前进行的系统安排,在拍摄中对光影表现的苛求,无一不透露出扎实稳健的功力。
喜欢看《青年视觉》的老凌,最推崇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他如此评价这些作品:“看似很疯狂、毫无内容,但内在却极具震撼力”。他将这种风格吸收到他擅长的商业摄影中,通过一些诸如颜色、服饰等细节的设置,让大家去发现蕴藏其中的冲击力。老凌始终认为懂得“时尚”的摄影师才能成就时尚摄影,而对色彩、空间等不同元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老凌心目中最贴切的“时尚”。对于自己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老凌并不奢望人人满意,但“70年代生人”的他仍然期待着被人认可,并且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能跟他产生共鸣。
等到“80后”开始接触摄影时,随着数码相机价格的下调,DC也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数码意识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甚至由爱好发展成了事业。而因普及所带来的专业性欠缺,也成为了以Vanlee为代表的“80后”时尚摄影师惯有的弱点。
Vanlee时常感叹自己缺少像老凌那样坚实的基础,但也深信自己独有的清新、唯美的风格和不落窠臼的手法,可以多多少少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而各种摄影论坛里的大片,就是他更新自我的源泉。在他看来,“时尚摄影其实就是通过视觉的画面表现出最抓人眼球的东西”。自信的“80后”永远不会像“70后”那样,被动地等待着别人的认可,他们所期望的是去博得更多人的关注。
而谈到自己的拍摄风格,被称为“非主流”的“90后”代表小吴似乎想得很简单,“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对于“90后”来说,数码相机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必需品。数码自拍只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而他们也可能并不一定对摄影很感兴趣。
在喜欢打破成规的小吴眼中,时尚摄影也成为了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艺术、技术不过是手段,而自己的想法和自我的个性才是时尚摄影的灵魂。“观众”、“认可”通通不是“90后”的小吴最为看重的,对他来说,只要自己能够认可的就是好片,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三股力量的均衡
闪耀着不同时代光芒的三个人走到一起,并非只有“厮杀”这一种共存方式。老凌、Vanlee和小吴, 个“70后”,一个“80后”,一个“90后”,他们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铁三角,均衡着多余的锐气,凝聚着无穷的智慧与生机,打造了一个多元的时尚摄影王国。
袁佳瑜 SHOWFOTO工作室
70、80、90后的时尚摄影王国
2008年6月19日,上海,来自“SHOWFOTO工作室”的三位摄影师老凌、Vanlee以吴易平,架好专程带去的灯,指导着6位模特,拍下了他们各自为中国首届“家居模特”数码摄影大赛准备的参赛作品。
老凌静静地捕捉着光影在模特身上的流淌,沉醉其中;已经拍了几张清新唯美照片的Vanlee,试图寻找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而吴易平则在一旁专心地摆弄着家具摆设和场景,时不时端着相机一阵猛拍。“SHOWFOTO工作室”里的三剑客齐齐亮剑“家居模特”摄影大赛,并携手杀进了入围赛,成功占据了93幅入围作品中的三张席位。
三人的交集
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940号,这便是老凌、Vanlee和吴易平的交集。也许是老天有意的安排,这三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尚摄影师交汇在了这里。
“70年代生人”的老凌其实并不老。如果以结束了沉重“文革”的1976年为界,把上个世纪70年代划分为前后两段,那老凌显然属于后一拨。之所以被大家唤为“老凌”,更多的是后辈对他深厚摄影资历的一种尊重。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在热爱摄影的家庭氛围中浸润、成长的老凌,渐渐把摄影当作了自己的爱好,甚至生的追求。至今他还记得多年前那个被光影怔住的瞬间——在父亲的镜头里、照片中,一个流光溢彩的“视界”向他走来。
曾经有学者用“夹缝”来描述“70后”的生活状态。他们人生中最绚烂的十几年成长岁月,见证了国家从匮乏与压抑中解脱出来,并逐渐步入一个饱含激情与活力的年代;经历了封闭与全球化、现代和后现代的剧烈冲撞。“夹缝”中的“70后”,一手牵着前辈的衣袖继承着传统,另一只手却伸向了遥远的西方。他们的价值观与文化重重叠叠、起伏不定。而这种观念与文化的复杂叠加一旦表现在摄影上,那就是“商业”与“艺术”的挣扎,“胶片”与“数码”的挣扎。
老凌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不满意,他一方面为自己在商业拍摄中赢得的地位感到些许欣慰,而另一方面,却无法回避作品中缺乏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事实。拿他自己的话说,摄影这行他是“越做越郁闷”。
好在老凌成功地走出了“胶片”与“数码”的挣扎。从胶片时代过来的老凌,最初与朋友合伙接些拍摄静物、广告的活。他也曾经跟朋友一样,迷恋着胶片所独有的质感、层次、清晰度与色彩饱和度,享受着暗房里图片慢慢显影的过程,排斥着陌生的数码技术。“70年代前期的人忧郁怀旧,70年代后期的人敢想敢做。”也许就像这句话概括的那样,当“数码时代”锐不可当地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77年出生的老凌选择了新生的数码摄影。
合伙的朋友坚持着胶片工艺,而选择数码的老凌越发顺风顺水。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老凌决定跳出来自己单干。
喜欢研究星座的Vanlee是个典型的“80后”,如同绝大多数出生在这一时代的同辈一样,相对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他相信自己、从不怀疑自己能力的特性。他曾在MSN里留下过一篇详细分析处女座男生的日志,在他看来,自己对画面的敏感是星座赐给他的最大一笔财富。
很早就开始“混迹”干摄影论坛的Vanlee,虽然一直钟情于摄影,但由于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学生时代的他却不曾拥有一部自己的相机。而“买台DC”,自然也成为了他后来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
他的第一部相机是佳能的Powershot G5,一台数码相机。从拿到它的那天起,Vanlee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然而兴奋劲还持续不到半年,Vanlee就发现这台傻瓜机已经不能满足自己对摄影的要求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当时的所有积蓄,换来了一台更加专业、功能更齐备的数码单反柯尼卡美能达的α5D。几乎身无分文的Vanlee只能向朋友借钱才勉强度过了剩下的半个月。那段时间虽然经济窘迫,可在Vanlee看来,却是苦中有乐,并乐在其中的。
坐上天极网数码影像编辑的Vanlee有了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接触的相机越来越多,片子也累计了不少,并开始逐渐受到网友的追捧,甚至一些时尚女生还主动找他来为自己拍摄写真。在享受着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同时,Vanlee也不得不面对编辑工作中日复一日书写测评的单调。随着慕名而来的顾客逐渐增多,不过瘾的他,渴望用更加纯粹的画面而不是文字,去表达自己对摄影的看法。于是,他毅然决定辞职,开设一个摄影工作室。
老凌和Vanlee的相识,缘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当时都背着相机在南京路上扫街的两人,很自然地相互点了下头。也许就是由这般心有灵犀的默契开始,他们一起拍摄了南京路,并互相留下了对方的手机号,维持着时断时续的联系。时间到了2007年,就在那次偶遇的一年后,厌倦了编辑生活的Vanlee辞掉了工作,准备自己干;而与朋友分道扬镳后的老凌也正寻找着合伙人,双方一拍即合,“SHOWFOTO工作室”旋即成立。那次短暂的同伴缘也就延续成了一份相互扶持的同事缘。
1990年出生的吴易平,当时是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走进了工作室。从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到时尚摄影师,吴易平的奋斗轨迹可谓是顺理成章。而谈到当初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位既缺少生活历练又缺乏专业经验、初出茅庐的学生时,除了小吴的“虚心肯学”,Vanlee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个性”。透过一幅幅照片,吴易平表达着专属他自己的想法,展现着专属他自己的鲜明个性。
“70年代的看别人拍,80年代的拍别人,90年代的拍自己。”“SHOWFOTO工作室”的三人和他们的作品,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
与“幸福的80后”和由中学生组成的“90后”相比,“经历”是“70年代生人”最宝贵的财富。在那个照相机还算是奢侈品的年代,希望成为一名摄影师的“70后”,需要投入的是大把的财力,还有更多用来累计“硬功夫”的时间和精力。见证过由胶片到数码变迁的老凌,虽然使惯了数码相机,却依然保留着胶片时代的拍摄传统。他在拍摄前进行的系统安排,在拍摄中对光影表现的苛求,无一不透露出扎实稳健的功力。
喜欢看《青年视觉》的老凌,最推崇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他如此评价这些作品:“看似很疯狂、毫无内容,但内在却极具震撼力”。他将这种风格吸收到他擅长的商业摄影中,通过一些诸如颜色、服饰等细节的设置,让大家去发现蕴藏其中的冲击力。老凌始终认为懂得“时尚”的摄影师才能成就时尚摄影,而对色彩、空间等不同元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老凌心目中最贴切的“时尚”。对于自己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老凌并不奢望人人满意,但“70年代生人”的他仍然期待着被人认可,并且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能跟他产生共鸣。
等到“80后”开始接触摄影时,随着数码相机价格的下调,DC也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数码意识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甚至由爱好发展成了事业。而因普及所带来的专业性欠缺,也成为了以Vanlee为代表的“80后”时尚摄影师惯有的弱点。
Vanlee时常感叹自己缺少像老凌那样坚实的基础,但也深信自己独有的清新、唯美的风格和不落窠臼的手法,可以多多少少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而各种摄影论坛里的大片,就是他更新自我的源泉。在他看来,“时尚摄影其实就是通过视觉的画面表现出最抓人眼球的东西”。自信的“80后”永远不会像“70后”那样,被动地等待着别人的认可,他们所期望的是去博得更多人的关注。
而谈到自己的拍摄风格,被称为“非主流”的“90后”代表小吴似乎想得很简单,“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对于“90后”来说,数码相机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必需品。数码自拍只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而他们也可能并不一定对摄影很感兴趣。
在喜欢打破成规的小吴眼中,时尚摄影也成为了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艺术、技术不过是手段,而自己的想法和自我的个性才是时尚摄影的灵魂。“观众”、“认可”通通不是“90后”的小吴最为看重的,对他来说,只要自己能够认可的就是好片,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三股力量的均衡
闪耀着不同时代光芒的三个人走到一起,并非只有“厮杀”这一种共存方式。老凌、Vanlee和小吴, 个“70后”,一个“80后”,一个“90后”,他们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铁三角,均衡着多余的锐气,凝聚着无穷的智慧与生机,打造了一个多元的时尚摄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