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重点展开对苏北城市代表性地域文化基因的“活化”手段实践探索研究,探寻新丝路带上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中的新出路,为“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苏北;文化基因;城市活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丝路带上地域文化基因萃取与城市视觉活化研究——以苏北连云港、淮安市为例”(2016SJB760092)研究成果之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城市品牌化已然演化为一股热潮。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利用优秀地域文化基因进行城市空间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和特色品牌地位,已经成为新丝路带上苏北连云港等城市的发展策略。
一、苏北与“新丝路带”
连云港号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地处“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虽属苏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但它是我国沿海中部最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休闲风光带上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境内不仅有孔子望海、秦皇东巡、徐福东渡等故事和民间传说,连云港的山海风情和自然风貌也孕育出图像神秘、线条古朴、精美绝伦的将军崖原始岩画,以及奇思异想、智慧卓绝、驰名中外的名著《西游记》。它们共同构成了新丝路带苏北地区连云港市最具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
二、苏北城市的建设问题与现状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文脉撕裂,很多中小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建设明显急功近利,过于注重短期目标和效益,忽略城市整体架构和必要的机制建设,出现琐碎单一、体系缺失等问题。笔者在对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大门、苍梧绿园浮雕壁画、云台宾馆大厅将军崖装饰壁画、华联广场大型雕塑、海州秦皇雕塑以及城市面貌和现有文化景观的考察中,发现这些景观虽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本地文化元素,但体系不明,统筹缺失。有些景点或城市公共空间虽出现了西游主题相关的人物、道具形象,但基本没有脱离传统小说和电视剧原型,缺乏新颖性和创意,无法给外来游客留下“神奇浪漫的现代海滨城市”的印象。国外经验表明,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城市区域文化特征、体现城市精神内涵、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公共艺术是最有效的途径,往往可以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挖掘、重塑经典,营造出特色文化城市气质是很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连云港市城市品牌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苏北文化基因的城市“活化”实践
(一)“活化”手段和方法
内容决定形式,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展现着不同层面的城市记忆。文化元素特征不同,应该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艺术形式来传递和表达。人们常见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写实再现法
它是唤起“群体记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它以重大历史题材为素材,公众在观看、触摸、聆听作品的同时产生悲怆、欣喜、激动、宁静等心理体验和共鸣,因“共同经验”而激发“群体记忆”。这类公共艺术要充分考虑城市记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尽量避免片段式、破碎化和零散化。不能简单重现场景,要对历史素材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通过艺术感染力达到与体验者心理共鸣。
2.抽象装饰法
抽象或半抽象的公共艺术以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城市精神,通过整体氛围带给参观者心灵上的震撼,从神韵和审美心理角度呈现心理真实。人是符号的动物,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被认知和理解。由于符号的这种抽象特性消解了事物表面的繁冗细节,而倾向于更为简洁和本质,能使表现对象更好地融入审美情境和基调中来。
3.趣味幽默法
将民俗元素精髓内容融入雕塑、壁画中,这类公共艺术在风格上显得更为清新,氛围更加愉悦,主要满足人们对于玩耍、交流、休闲、放松等方面的追求。在造型手法和色彩运用上,越来越多的功能性公共艺术受到波普艺术的启发,鮮艳的色彩、趣味的表现形式迎合公众的口味需求,以新清奇特的方式刺激和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让公众获得趣味体验。
4.原味本土法
彰显本土特色就是要扎根本土,依靠本土,尊重本地文化历史传统,将本地文物样式、色彩、装饰形象等通过解构与重构等手法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之中,同时选用地域性材料,保留本地特色的色彩。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节日风俗等民俗文化,对固定环境中长期生活的群体来讲是最贴近民心、最令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在城市趋同化日益加重、城市文脉严重断层、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消解冲淡、城市精神情感和记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情况下,强调原汁原味的公共艺术更易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5.自然生态法
当代人更加注重回归自然生态,追求环保,逃避单调乏味的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区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变化巨大,个体成为人际交往的中心。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公共空间表面化的装饰改造,而是更在意对城市空间在精神内涵层面的深度认同感。大到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小到为了满足城市生活、市民休憩娱乐需要的垃圾桶、照明、指示牌、休息座椅、景观墙等公共景观小品,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市民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二)“活化”实践案例分析
连云港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城市活化实践目前尚缺乏规模的、系统的成果,但西游文化元素文创推广、老街改造、主题公园建设等案例仍值得借鉴和推广。
1.西游文化元素“活化”
连云港市注重西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以“西游文化产业发展联盟”为基础搭建“西游文化IP系列深化设计”“西游UI设计开发”“西游系列及花果山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研发”“西游主题影视剧、动画动漫剧、广播影视、游戏等内容的联合开发制作”互动平台,做大做强连云港的西游文化产业品牌。在2017年9月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上推出连云港“西游文创”主题元素的8个系列近300款文创产品,包括以孙大圣京剧脸谱特写为原型创作的护眼罩和口罩,以唐僧师徒四人形象为标签设计的学生文具用品,以“群猴”为主题,佐以水墨山水风的折扇、茶具,水彩文艺风的“文化地图”等,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品鉴。又如连云港市与中国玉雕艺术委员会进行互动合作,有效整合西游、水晶、玉石以及各种传统民间工艺特色资源,助力传承西游文化。同时,举办全球“画说美猴王”工艺美术作品创新设计大赛、《西游记》特种邮票发行、“大圣归来”热气球飞越花果山、西游元素旅游纪念品开发、“美猴王”系列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海峡两岸西游记文化创意交流中心成立等活动,展开西游文化元素在文创开发方面的活化实践探索。 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随着连云港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承载历史沧桑、富有地方特色的老街渐渐被边缘化。连云港民主路老街改造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店招店牌、城市小品造型特点进行考察,在传统木材、石材上进行雕刻和加工做旧,尽量符合原貌大小和位置。恢复街巷店招店牌,以青石板、盘石等多种材料在路面铺装,恢复民主路的多元沧桑城市记忆。连云港市的连云老街因港而起,依山而建,石屋、石墙、石路遍布。连云港有关管理部门在《连云老镇区发展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上将连云老街分为再现港口、镇区改造和近山休闲三大功能片区进行特色地标式改造。分别以“陆桥起点,舌尖鱼都”展示港口工业的历史原貌和发展历程的工业遗址公园、码头文化广场和港口博物馆为内容,以五街、十节点主题组成的“老窑港埠,民国风情”展示连云港民国风情、传统文化等元素的线性商业业态,以利用山地自然资源展开度假养生和文化客栈开发。连云老街在整体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强调对不同时期典型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录和传递,在修缮过程中尽量避免添加新的材料、构件和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信息,重现老建筑昔日面貌,保存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使逐渐散失气韵的老街区重新焕发新的活力。连云港市民主路改造以及连云老街改造均是分期分级改造,通过与城市其它各个街区节点、旅游线路对接,进行全城整体联动,提升了城市空间优化的质量。
3.主题元素休闲区改造
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以东海水晶为主题元素,将西双湖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宜人新区,成为东海水晶购物游和温泉休闲游一个重要节点,以水晶广场、双湖夕照、东海情怀、水晶塔、十七孔景观桥、赏花岛、十里荷香、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景点组成九大功能区和十八个景观区,将水晶塔作为西双湖广场的最大亮点,共同组成富有地域文化元素特色的旅游观光带。此外,连云港苍梧绿园公共浮雕也值得一提。苍梧绿园浮雕以连云港地域文化传说故事为原型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被誉为“连云港市历史文明长河图”。 它位于苍梧绿园北大门东西两侧墙壁上,属于大型锻铜浮雕壁画,由连云港市学者彭云提供包含徐福东渡、孔子望海、摩崖造像、《西游记》、《镜花缘》等与连云港地域有关的资料,由连云港籍著名壁畫家彦东、南艺学生陈磊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实习基地共同设计和加工制作完成,形式拙朴,赢得市民喜爱和认可。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尽量避免城市定位不明确、城市形象同质化、城市无主导产业等共同缺陷外,当前更迫切需要城市公共艺术制度配套做保障。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质量标准、招标形式、资金资助、监管责任等方面也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做法。
四、结语
作为“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苏北连云港市,以西游文化、将军崖岩画等地域特色文化构建现代城市视觉品牌,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城市,激活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基因运用于城市改造建设。这既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实践,也为新丝路带沿线城市打好文化牌提供了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达根哈特.可持续的城市形式与结构[J].世界建筑,2010,(02).
[2]郭长风.文化基因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4]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作者简介:
冯大康,硕士,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张青荣,硕士,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设计。
关键词:苏北;文化基因;城市活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丝路带上地域文化基因萃取与城市视觉活化研究——以苏北连云港、淮安市为例”(2016SJB760092)研究成果之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城市品牌化已然演化为一股热潮。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利用优秀地域文化基因进行城市空间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和特色品牌地位,已经成为新丝路带上苏北连云港等城市的发展策略。
一、苏北与“新丝路带”
连云港号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地处“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虽属苏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但它是我国沿海中部最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休闲风光带上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境内不仅有孔子望海、秦皇东巡、徐福东渡等故事和民间传说,连云港的山海风情和自然风貌也孕育出图像神秘、线条古朴、精美绝伦的将军崖原始岩画,以及奇思异想、智慧卓绝、驰名中外的名著《西游记》。它们共同构成了新丝路带苏北地区连云港市最具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
二、苏北城市的建设问题与现状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文脉撕裂,很多中小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建设明显急功近利,过于注重短期目标和效益,忽略城市整体架构和必要的机制建设,出现琐碎单一、体系缺失等问题。笔者在对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大门、苍梧绿园浮雕壁画、云台宾馆大厅将军崖装饰壁画、华联广场大型雕塑、海州秦皇雕塑以及城市面貌和现有文化景观的考察中,发现这些景观虽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本地文化元素,但体系不明,统筹缺失。有些景点或城市公共空间虽出现了西游主题相关的人物、道具形象,但基本没有脱离传统小说和电视剧原型,缺乏新颖性和创意,无法给外来游客留下“神奇浪漫的现代海滨城市”的印象。国外经验表明,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城市区域文化特征、体现城市精神内涵、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公共艺术是最有效的途径,往往可以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挖掘、重塑经典,营造出特色文化城市气质是很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连云港市城市品牌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苏北文化基因的城市“活化”实践
(一)“活化”手段和方法
内容决定形式,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展现着不同层面的城市记忆。文化元素特征不同,应该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艺术形式来传递和表达。人们常见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写实再现法
它是唤起“群体记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它以重大历史题材为素材,公众在观看、触摸、聆听作品的同时产生悲怆、欣喜、激动、宁静等心理体验和共鸣,因“共同经验”而激发“群体记忆”。这类公共艺术要充分考虑城市记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尽量避免片段式、破碎化和零散化。不能简单重现场景,要对历史素材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通过艺术感染力达到与体验者心理共鸣。
2.抽象装饰法
抽象或半抽象的公共艺术以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城市精神,通过整体氛围带给参观者心灵上的震撼,从神韵和审美心理角度呈现心理真实。人是符号的动物,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被认知和理解。由于符号的这种抽象特性消解了事物表面的繁冗细节,而倾向于更为简洁和本质,能使表现对象更好地融入审美情境和基调中来。
3.趣味幽默法
将民俗元素精髓内容融入雕塑、壁画中,这类公共艺术在风格上显得更为清新,氛围更加愉悦,主要满足人们对于玩耍、交流、休闲、放松等方面的追求。在造型手法和色彩运用上,越来越多的功能性公共艺术受到波普艺术的启发,鮮艳的色彩、趣味的表现形式迎合公众的口味需求,以新清奇特的方式刺激和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让公众获得趣味体验。
4.原味本土法
彰显本土特色就是要扎根本土,依靠本土,尊重本地文化历史传统,将本地文物样式、色彩、装饰形象等通过解构与重构等手法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之中,同时选用地域性材料,保留本地特色的色彩。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节日风俗等民俗文化,对固定环境中长期生活的群体来讲是最贴近民心、最令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在城市趋同化日益加重、城市文脉严重断层、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消解冲淡、城市精神情感和记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情况下,强调原汁原味的公共艺术更易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5.自然生态法
当代人更加注重回归自然生态,追求环保,逃避单调乏味的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区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变化巨大,个体成为人际交往的中心。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公共空间表面化的装饰改造,而是更在意对城市空间在精神内涵层面的深度认同感。大到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小到为了满足城市生活、市民休憩娱乐需要的垃圾桶、照明、指示牌、休息座椅、景观墙等公共景观小品,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市民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二)“活化”实践案例分析
连云港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城市活化实践目前尚缺乏规模的、系统的成果,但西游文化元素文创推广、老街改造、主题公园建设等案例仍值得借鉴和推广。
1.西游文化元素“活化”
连云港市注重西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以“西游文化产业发展联盟”为基础搭建“西游文化IP系列深化设计”“西游UI设计开发”“西游系列及花果山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研发”“西游主题影视剧、动画动漫剧、广播影视、游戏等内容的联合开发制作”互动平台,做大做强连云港的西游文化产业品牌。在2017年9月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上推出连云港“西游文创”主题元素的8个系列近300款文创产品,包括以孙大圣京剧脸谱特写为原型创作的护眼罩和口罩,以唐僧师徒四人形象为标签设计的学生文具用品,以“群猴”为主题,佐以水墨山水风的折扇、茶具,水彩文艺风的“文化地图”等,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品鉴。又如连云港市与中国玉雕艺术委员会进行互动合作,有效整合西游、水晶、玉石以及各种传统民间工艺特色资源,助力传承西游文化。同时,举办全球“画说美猴王”工艺美术作品创新设计大赛、《西游记》特种邮票发行、“大圣归来”热气球飞越花果山、西游元素旅游纪念品开发、“美猴王”系列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海峡两岸西游记文化创意交流中心成立等活动,展开西游文化元素在文创开发方面的活化实践探索。 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随着连云港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承载历史沧桑、富有地方特色的老街渐渐被边缘化。连云港民主路老街改造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店招店牌、城市小品造型特点进行考察,在传统木材、石材上进行雕刻和加工做旧,尽量符合原貌大小和位置。恢复街巷店招店牌,以青石板、盘石等多种材料在路面铺装,恢复民主路的多元沧桑城市记忆。连云港市的连云老街因港而起,依山而建,石屋、石墙、石路遍布。连云港有关管理部门在《连云老镇区发展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上将连云老街分为再现港口、镇区改造和近山休闲三大功能片区进行特色地标式改造。分别以“陆桥起点,舌尖鱼都”展示港口工业的历史原貌和发展历程的工业遗址公园、码头文化广场和港口博物馆为内容,以五街、十节点主题组成的“老窑港埠,民国风情”展示连云港民国风情、传统文化等元素的线性商业业态,以利用山地自然资源展开度假养生和文化客栈开发。连云老街在整体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强调对不同时期典型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录和传递,在修缮过程中尽量避免添加新的材料、构件和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信息,重现老建筑昔日面貌,保存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使逐渐散失气韵的老街区重新焕发新的活力。连云港市民主路改造以及连云老街改造均是分期分级改造,通过与城市其它各个街区节点、旅游线路对接,进行全城整体联动,提升了城市空间优化的质量。
3.主题元素休闲区改造
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以东海水晶为主题元素,将西双湖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宜人新区,成为东海水晶购物游和温泉休闲游一个重要节点,以水晶广场、双湖夕照、东海情怀、水晶塔、十七孔景观桥、赏花岛、十里荷香、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景点组成九大功能区和十八个景观区,将水晶塔作为西双湖广场的最大亮点,共同组成富有地域文化元素特色的旅游观光带。此外,连云港苍梧绿园公共浮雕也值得一提。苍梧绿园浮雕以连云港地域文化传说故事为原型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被誉为“连云港市历史文明长河图”。 它位于苍梧绿园北大门东西两侧墙壁上,属于大型锻铜浮雕壁画,由连云港市学者彭云提供包含徐福东渡、孔子望海、摩崖造像、《西游记》、《镜花缘》等与连云港地域有关的资料,由连云港籍著名壁畫家彦东、南艺学生陈磊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实习基地共同设计和加工制作完成,形式拙朴,赢得市民喜爱和认可。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尽量避免城市定位不明确、城市形象同质化、城市无主导产业等共同缺陷外,当前更迫切需要城市公共艺术制度配套做保障。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质量标准、招标形式、资金资助、监管责任等方面也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做法。
四、结语
作为“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苏北连云港市,以西游文化、将军崖岩画等地域特色文化构建现代城市视觉品牌,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城市,激活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基因运用于城市改造建设。这既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实践,也为新丝路带沿线城市打好文化牌提供了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达根哈特.可持续的城市形式与结构[J].世界建筑,2010,(02).
[2]郭长风.文化基因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4]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作者简介:
冯大康,硕士,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张青荣,硕士,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设计。